中國大陸過年壓歲錢 行動支付不能取代儀式感
中國盛行使用行動支付紅包,不過長輩在除夕夜發給晚輩壓歲錢的儀式感仍難以取代。圖爲1月23日臺北店家銷售紅包袋。中央社
傳統習俗農曆除夕夜發給晚輩壓歲錢討吉利。中國有些地方發紅包對象界定爲「還沒結婚成家者都可領」,不管年紀有多大;在行動支付發達環境中,紅包儀式感更難以取代。
傳統習俗農曆除夕夜發給晚輩壓歲錢,用紅色袋子包起現金,討個吉利、求福求順,帶有豐富的祝褔意涵。
陸籍配偶王翎鳳來自海南島,在臺居住15年,她對中央社表示,以過往經驗來說,長輩會在除夕夜包給晚輩壓歲錢,只要尚未結婚、尚未成家的孩子都會領到壓歲錢,「原則上我們的定義是,只要沒有結婚的,都要給壓歲錢,不管他多大(年紀)」。
來自上海的卓卓由於結婚來到臺灣,她的老家在浙江湖州。卓卓對中央社表示,據其經驗來說,中國農曆過年大多是由長輩包給小孩壓歲錢,例如爺爺奶奶包給孫子孫女;在臺灣過年發現,臺灣有已經長大成人的晚輩在除夕夜回包長輩紅包的文化。
中國行動支付發達,一般消費現場鮮少見到現金交易,陸籍配偶黃妮虹來自福建福州,她對中央社說,儘管行動支付很發達,不過在可以見面的情況下,還是會用現金準備壓歲錢發給晚輩,這是一種儀式感,「如果真的在外面回不來的,纔會用轉帳」。
據黃妮虹觀察,福建福州與臺灣的過年習俗文化相近。她提到,在老家過年時,大年初一不掃地、不洗衣服等習俗跟臺灣過年期間一樣,年夜飯也大多會準備佛跳牆;福建福州過年期間有「遊神」活動,宮廟神明出巡遶境祈求地方平安。
「遊神有點類似臺灣的廟會,非常熱鬧、好玩」,黃妮虹說,大年初四開始陸續有遊神活動,主要是由廟方選日子,各個宮廟人員開車載着神明出巡,走到哪裡都可以聽到鞭炮聲,大人、小孩爭相看熱鬧,讓春節很有過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