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使館遷新址,做牆體檢查,發現了35枚“中國製造”的竊聽器
波雲詭譎的隱蔽戰場,並不止出現在戰爭時期,和平年代的“諜戰大戲”,其實更爲暗潮洶涌。
1985年,在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遷新址之後,我們的人忽然覺得不對,做了一次牆體檢查,結果竟然發現了35枚竊聽器,上面還都刻印着“中國製造”!究竟是誰要這麼做?這起“大案”的後續又如何了?
新中國建立以後,我們選擇了“一邊倒”的策略,就是完全倒向社會主義,與我們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在一開始也都是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就是其中的一個。
那時我們和蘇聯的關係非常親密,而阿爾巴尼亞是“蘇東集團”的重要力量之一,所以在新中國成立的1個月以後,兩國就建立了外交關係。
所謂是患難見真情,在赫魯曉夫上臺以後,蘇聯對中國的態度急轉直下,許多專家等等也都完全撤出了中國,但在一衆跟在蘇聯身後的小弟之外,阿爾巴尼亞卻是爲數不多的,鼎力支持中國的國家。
對於這樣的國家,我們向來都是知恩圖報的,此事以後,中國和阿爾巴尼亞的關係就急速升溫,兩個國家之間的來往頻繁,接待的規格也很高。
到了1978年這二十多年間,中國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就超過了100多億人民幣。而且除了錢財,我們還送去了專家團隊,傳授技術,還援助了許多物資,用以幫助阿爾巴尼亞進行基礎建設。
畢竟此前因爲支持中國,阿爾巴尼亞受到了蘇聯,以及東歐社會的針對,再加上阿爾巴尼亞的發展,一直都是比較緩慢的,所以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阿爾巴尼亞曾鼎力支持過我們,我們自然也會在阿爾巴尼亞需要幫助的時候,及時地給予幫助。
到了1983年,中國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進行了更替,我國派出了新的大使郗照明,來接替這個位置,這位畢業於哈爾濱外國語學院俄文系的新大使,此前就是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的職員,後來還成爲了外交部蘇聯東歐司處長。
所以如果要換人,曾在阿爾巴尼亞待了十多年的郗照明,自然是最爲合適的。可是在郗照明剛下飛機,準備交接事宜的時候,就發生了一件怪事。
接到調任命令的郗照明不敢耽誤,很快就收拾好了行李,定好行程,乘坐飛機抵達了阿爾巴尼亞的首都地拉那,這裡歷史悠久,風景也很宜人,但是郗照明卻沒來得及欣賞。
因爲阿爾巴尼亞的外交部禮賓司長,就等候在機場旁邊,一看到郗照明下了飛機,他就趕快迎上前來,就在郗照明以爲,禮賓司長只是進行例行的問候時,禮賓司長卻告訴了他一件事:
阿爾巴尼亞已經爲中國,修建了新的駐阿爾巴尼亞大使館,就等新的大使來了。並且話裡話外,禮賓司長都希望他能夠在三天之內,就完成從舊館到新館的搬遷。
按理來說,這似乎是阿爾巴尼亞熱情,準備充分的表現,但是郗照明卻當場拒絕了,因爲他發現,事情好像有不對勁的地方。
一來自己纔剛剛到達阿爾巴尼亞,交接工作不要說完成,甚至還沒有開始,怎麼可能在三天之內就完成搬遷呢?二來自己還沒有正式上任,現在就讓自己去大使館,這肯定是不合適的。
而且,常年在外工作的經驗,讓郗照明產生了一絲直覺,突然要換新的大使館,這似乎並不合理,這引起了他的警覺。
在郗照明的堅持下,對方只得先把他接到了原來的大使館,關起門來之後,郗照明和我們國家的工作人員,傳達了這件事情。衆人一聽,紛紛表示應該按兵不動,同時向國內傳去消息,希望可以派專人來看一看。
我們的團隊抵達之後,經過仔細檢測,發現新的建築根本沒有達到入住要求,安全性也達不到標準,所以我們也就提出,還不能進入新的大使館。
在雙方的僵持之後,最終還是達成了一致,那就是緩緩再說,最終經過大半年的時間,新的大使館終於徹底修建好,此時的阿爾巴尼亞,又派人來催促大家入住。
這回推脫不掉了,郗照明就再度請來國內的團隊,來進行入住之前的最終檢查,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在經過一番仔細的檢查後,這回的情況,和此前就完全不一樣了,所有的安全性,以及各樣數據都達到了標準,可是就在做牆體檢查的時候,令人心驚肉跳的真相,終於被發現了:
在牆體中,有一根被塑料管包裹的電線露了出來,而在這個電線周圍,並沒有什麼電路走線,也沒什麼設備是和這個電線連起來的,怪異的情況讓人瞬間警覺起來。
郗照明先讓人把現場封鎖了起來,隨即立刻要求把牆體破開,這下,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個電線居然是竊聽器的電線!
而在經過徹底的牆體檢查後,總共發現了35枚被藏起來的竊聽器,甚至背後還有“中國製造”的標誌。
這些竊聽器的位置也很講究:有一些竊聽器在機要的辦公室,還有一些在資料室,而且這些竊聽器藏得很隱蔽,要不是有這截電線,很有可能就不會被發現。
可想而知,如果我們沒有發現的話,那將會有多恐怖,一旦這些機密真的被傳出去了,那將會對我國造成多大的影響!
爲了顧全大局,我們並非將這件事捅破,但是對於阿爾巴尼亞爲何這麼做,我們是很清楚的,其實早在70年代的時候,兩國的關係就出現了裂痕,甚至在霍查的指引下,兩國關係降至冰點。
這種情況一直到1989年纔好轉,至此,這段恩恩怨怨纔算徹底化作了歷史。
信息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