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適度增加院士增選名額
高校科技進展
日前,中國工程院官網公開了《中國工程院2018-2022年工作綱要》。對於包括2021年在內的院士增選工作,綱要提出,嚴把院士增選“入口關”。在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度增加增選名額,改進涉密領域候選人院士增選工作,加強新興產業領域院士增選工作。
《綱要》提出了“院士隊伍規模適度,年齡結構合理,學科、地區、行業分佈更加優化”、“非資深院士不少於500人,70歲以下院士佔全體院士比例不低於40%”等發展目標。
《綱要》指出,要更多關注工程科技一線和新興交叉學科,更多關注創新型企業領軍人才,吸收更多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加入院士隊伍,使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佈局和行業地區分佈進一步優化。
《綱要》強調,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展中國工程院國際影響力;探討建立金磚國家工程院交流合作機制,促進落實我國對非洲工程科技界的援助;外籍院士數量達到國內院士總量的10%左右。
中國工程院2018—2022年工作綱要
(2018年9月26日中國工程院第七屆主席團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
爲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中國工程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打造國家高端智庫,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支撐,根據《中國工程院章程》,制定《中國工程院2018—2022年工作綱要》。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定不移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將黨建引領融入中國工程院事業發展全過程,團結帶領廣大院士,守正揚清、牢記天命、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充分發揮工程科技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支撐引領作用,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二、主要任務
(一)牢記重託,堅決落實中央決策部署
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定不移地服從服務好中央工作大局,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期望與重託。
(二)堅持標準,切實加強院士隊伍建設
鞏固深化改進完善院士制度成果,發揮院士制度凝才聚智的導向性作用,始終把建設一支忠誠於黨和人民、高水平高質量、在科技界和社會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院士隊伍,作爲工程院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牢牢把好院士增選關口,堅持德才兼備,突出學風和品行導向,把更多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熱愛祖國,學風正派,品行端正的科技工作者吸收到院士隊伍中來。
(三)服務決策,打造頂天立地高端智庫
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爲宗旨,以工程科技戰略諮詢爲主攻方向,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戰略研究,服務國家、服務產業、服務社會、服務民生。積極拓展獨立評估評價職能,建設“創新引領、國家倚重、社會信任、國際知名”的中國特色新型高端智庫。以科學諮詢支撐科學決策,以科學決策引領高質量發展,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四)守正揚清,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堅守院士稱號的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加強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宣傳院士傳播真理、傳播真知,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言爲士則、行爲世範,提攜後學、甘當人梯的崇高品德,在全社會樹立良好道德風尚,帶動建設科技界紮實的學風和良好創新生態。
(五)履行天命,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肩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擔當,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爲使命,充分發揮中國工程院多學科、跨部門、跨行業的綜合優勢,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瞄準高質量發展和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排頭兵,在更高層次和更大範圍發揮工程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三、發展目標
——建設忠誠於黨和人民,在科技界和社會上享有崇高威望的院士隊伍。
院士隊伍規模適度,年齡結構合理,學科、地區、行業分佈更加優化。非資深院士不少於500人,70歲以下院士佔全體院士比例不低於40%。激勵廣大院士做弘揚愛國奮鬥精神的模範引領者、做科技創新的奮力開拓者、做高尚學術道德的堅定守護者、做致力提攜後學的身體力行者,充分發揮廣大院士推動提升國家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的引領作用,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科技力量組織上主動作爲,爲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提供支撐。
聚焦“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緊緊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戰略和系列“強國”部署,發揮工程科技創新在產業革命、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中的槓桿作用,動員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保障國家安全、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生態文明等方面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着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院士爲國家科技創新補“短板”,解決“卡脖子”難題的關鍵作用,推動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建設中國特色、國際一流的新型國家高端智庫,推動建立國家層面獨立、客觀、權威的第三方工程科技評估評價機制。
加強頂層設計,開展“頂天立地”戰略研究,發揮戰略科學家的核心作用,動員和組織全體院士開展諮詢研究,力爭實現非資深院士全覆蓋,切實提高諮詢研究質量,爲黨和國家提出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和建議。深入推進戰略研究聯盟建設,聚焦地方需求共建地方戰略研究院,到2022年基本實現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全覆蓋。每年設立150項左右的諮詢研究項目,承擔30項左右國家高端智庫課題,上報60份左右的院士建議,報送黨中央、國務院和有關部委報告20份左右,諮詢研究項目非涉密研究成果公開出版、發表或通過中國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平臺發佈的數量佔比超過80%。
積極在國家重大科技方向選擇、重大項目評審、重要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及重大工程實施中充分發揮第三方評價的作用;第三方評估組織架構和實施機制更加完善,初步建成相對獨立的國家層面的評估評價機構,作爲第三方評價機構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展中國工程院國際影響力。
實現與國際上現有47個國家級工程院、有關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工程與技術科學院理事會(CAETS)、歐洲應用科學技術和工程科學院理事會(Euro-CASE)等的聯繫與交流全覆蓋;選擇與12-15個國際上現有的國家級科學院、醫學科學院建立聯繫與交流;選擇與10個左右國際上知名的高端智庫建立聯繫與交流;與重點的12個合作伙伴建立機制性合作關係。開展以一帶一路爲主題的國際工程科技交流活動,探討建立金磚國家工程院交流合作機制,促進落實我國對非洲工程科技界的援助。外籍院士數量達到國內院士總量的10%左右。
——構建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科學高效的支撐服務體系。
健全組織實施機制,加強機關政治建設,建設模範機關,打造政治堅定、作風過硬、本領高強的幹部隊伍;加強院士服務,建好院士之家,推動實現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至少有一個院士服務機構;推動戰略諮詢中心從諮詢服務爲主向戰略研究爲主轉變,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家高端智庫核心研究支撐機構;建設先進的業務信息化系統,築牢高端智庫信息化基礎。
四、主要舉措
(六)高舉偉大旗幟,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
緊扣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爲統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充分發揮院黨組的領導作用,持續加強黨對工程科技事業的領導,加強黨對院士隊伍的領導,緊密聯繫實際,不斷提高推動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黨組中心組理論學習,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學習培訓,抓好“三會一課”,提升支部組織力。以開展巡視整改“回頭看”工作爲契機,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鞏固深化“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教育的成果,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圍繞改革開放4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黨百年等主題開展相關活動。嚴格落實“兩個責任”,抓好監督執紀問責。
(七)守好增選關口,保證院士隊伍質量
堅持“強化責任、履行職責,堅持標準、保證質量,嚴肅紀律、端正風氣”,堅守院士稱號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認真做好2019、2021年院士增選工作。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加強政治把關,突出學風和品行要求,嚴把院士增選“入口關”。在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度增加增選名額,改進涉密領域候選人院士增選工作,加強新興產業領域院士增選工作。更多關注工程科技一線和新興交叉學科,更多關注創新型企業領軍人才,吸收更多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加入院士隊伍,使院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佈局和行業地區分佈進一步優化。認真組織做好外籍院士增選工作。
(八)弘揚科學精神,加強科學道德建設
把握正確輿論導向,既積極主動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又高度重視院士科學道德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增強感召力。深入挖掘院士和院士創新團隊中的模範典型,不斷謳歌院士羣體中的愛國典型、創新模範、道德模範、育人模範,與時俱進創新宣傳方式和手段。高度珍惜院士稱號的純潔性,制定具體的剛性規章制度,保障院士隊伍科學道德建設。組織院士開展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進一步推動科技界科研誠信建設新格局。進一步強化院士自律,完善制度建設,維護院士羣體的榮譽和尊嚴。認真對待社會監督,做好投訴調查處理,加強警示教育。
(九)聚焦國家所需,發揮院士引領作用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凝聚創新力量,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爲突破口,協同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聯合攻關,推動集中攻破關鍵核心技術,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打好主動仗。號召並支持廣大院士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堅持科技創新、服務國家、造福人民,在各自崗位上勤奮工作,做創新引領的表率。
(十)強化戰略諮詢,服務國家科學決策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突出工程科技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院士羣體的智力優勢,對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綜合競爭力提升的戰略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儲備性諮詢研究,提高綜合研判和戰略謀劃能力,爲國家行業產業決策提供智力支撐,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建立多方溝通協調機制,做好諮詢研究立項選題,着力提高戰略諮詢質量,加強成果跟蹤落實和轉化應用。依託綜合實力較強的研究機構,整合資源,同部委、軍隊、企業等在相關工程科技領域分別建設戰略研究院,充分發揮戰略研究聯盟理事會的作用,加強聯盟機構之間的溝通協調,依託各自的資源優勢和專業特色,創新合作模式,協同開展重大戰略諮詢任務。
(十一)拓展評估評價,凸顯智庫新特色
充分發揮我院學科交叉綜合的優勢,積極拓展對國家重大科技方向選擇、國家重大項目評審、重要人才評價、機構評估等進行科學、系統、獨立的第三方評估,提供客觀、中肯、實用的評估意見。建立機制,形成規模,提升評價質量,努力推動建立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評估的制度機制,推動建立完善的第三方評估組織架構和實施機制,推動建立評價活動信用評價機制,形成系統、完善的針對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和重大工程的評估技術與方法。
(十二)提升知識服務,強化工程科技信息支撐
基本建成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工程科技全領域信息匯聚中心、數據挖掘中心和知識服務中心,構建我國廣大工程科技工作者普遍倚重的智能化和知識化互聯網服務平臺之一;在我院智庫建設制度化框架下,面向部分重大諮詢項目構建大數據信息化支撐平臺,聯合各專業機構形成智庫服務聯盟體系;初步形成公益服務和有償服務互爲補充、互相促進的運營機制;建設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積極推動工程科技知識庫的國際共建共享、共用共惠。探索構建我國工程科技大數據服務領域的標準化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打造超過400項特色產品庫,實現特色知識應用由功能化向產品化的建設模式轉變。
(十三)夯實科技合作,服務創新驅動發展
深度推進和部委、地方、軍隊、企業等的科技合作,每年開展科技合作活動不少於100場,切實提高科技合作質量。突出地方特色,推進與地方共建戰略研究院,到2022年逐步形成區域分佈合理、產業優勢鮮明且制度完善、運行有序、高端精幹的工程科技智庫羣體,圍繞地方重大需求開展戰略諮詢研究,爲地方創新發展提供工程科技支撐和人才智力支持,以智力優勢着力支撐地方產業發展。支持規範化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加強與中國科協合作,建立並完善院士工作站建設和發展的評價引導機制。
(十四)引領學術方向,擴大智庫學術影響
超前謀劃與部署,建設中長期研究機制,預測學科發展趨勢。完善“2-2-7”學術活動體系,每年舉辦百場左右學術活動,國際高端論壇和工程科技論壇形成示範性會議品牌。探索“三方辦刊”模式,建設數字期刊平臺,將“1+9”系列院刊建設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學術期刊集羣,吸引世界級成果在工程院院刊上首發,主刊《Engineering》進入全球工程領域綜合性期刊前十,其餘院刊均被國際權威索引機構收錄。
(十五)推動工程教育,培養提攜創新人才
瞄準工程科技人才培養中的熱點問題、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以問題爲導向,組織院士專家開展戰略諮詢研究。切實加強人才培養方面戰略諮詢的全流程規範化管理,確保提高諮詢研究質量,爲中央及有關部門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政策制定提供決策支撐。繼續配合做好卓越人才培養計劃、聯合培養博士生等工作。加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建設,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加強青少年科普工作。做好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工作。
(十六)深化科技扶貧,助力全面實現小康
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發揮院黨組對扶貧工作的領導作用,發揮院士們的智力優勢和技術優勢,凸顯科技扶貧、技術扶貧特色,加大科技對脫貧攻堅的供給和支撐。深化對雲南會澤縣、瀾滄縣定點扶貧工作,立足兩縣實際,在項目爭取、地區發展規劃、職業教育等方面加大幫扶力度。落實具體工作機構和人員,選派優秀幹部掛職扶貧。統籌資源、發揮優勢、創新方式,幫助定點扶貧縣到2020年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支持贛南等老區振興發展,探索建立科技助力老區振興發展的長效機制,促進科技成果在貧困老區的轉化。
(十七)堅持開放共贏,深化國際交流與合作
提高國家高端智庫的國際化水平,積極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加強與有關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鞏固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深入推進重要合作機制平臺建設。探討拓展工程科技機構交流渠道與建立深度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框架下,開展國際工程科技主題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中國專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任職,推動中國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管理中發揮更大更多作用。引進國外智力資源,進一步發揮外籍院士作用。
五、保障體系
(十八)加強院士服務,建好院士之家
在思想上、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關懷廣大院士,創新服務方式,探索提高院士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加強院士醫療保障服務,積極推動和協同相關部門幫助院士解決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執行院士退休制度,做好退休院士服務工作,保障他們的待遇和禮遇,支持退下來的院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建言獻策,助力科技創新。加強資深院士工作委員會工作,開展諮詢、科研、科普、調研等工作。加強對院士狀況的調查研究,及時迴應院士關切。
(十九)加強隊伍建設,建設模範機關
加強機關黨建,紮實推進機關政治建設,做好“三個表率”,着力打造模範機關。不斷提升機關服務院士隊伍建設、支撐高端智庫建設的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院士隊伍建設、智庫建設、國際合作等各項業務工作制度體系,健全完善適應工程院特點的科學高效的項目管理、經費管理和後勤保障體系。堅持好乾部標準,努力建設一支可信賴可依靠的機關幹部隊伍。
(二十)推動戰略轉型,發揮戰略諮詢中心支撐作用
優化戰略研究、知識服務、項目管理業務體系,完善重大諮詢項目研究支撐機制;組建若干專業化研究部門,服務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調整組織架構,優化隊伍結構,到2022年人員規模達到200人,高級研究人員佔比不低於40%,建立科學有效的內部激勵機制,積極探索戰略研究人才引進和專業化培養,強化諮詢研究支撐能力,提高諮詢管理和服務水平;積極對接地方和企業等戰略諮詢服務需求,促進諮詢研究逐步向專業化、市場化方向發展,更好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落地;加強諮詢項目績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基本實現項目信息化管理。
(二十一)健全實施機制,落實綱要目標任務
開好2020、2022年院士大會,充分發揮院士大會、主席團、院常務會、各學部常委會、各專門委員會作用,科學民主決策,重大事項及時提交會議研究討論,充分發揮院士集體智慧。加強統籌協調、組織領導,對本綱要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和分工,建立健全督查機制,加強督查督辦,確保目標任務的完成。
來源:綜合自中國工程院網站、科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