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日 熬得住寂寞,抓得住靈感!王建宇院士傳授年輕人“八條經驗”

今天是第六個中國航天日。就在航天日前夕,中國科學院院士、“墨子號”衛星總指揮王建宇走進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青年說”現場,和青年航天人分享自己的故事,勉勵他們朝着嚮往的目標默默前行。“希望你們既能熬得住寂寞,又能抓得住一閃而過的靈感。”

航天是對“萬無一失”要求最苛刻的工作之一

“航天幾乎是對‘萬無一失’要求最苛刻的工作之一了。你能獲得99次成功,但或許唯一的那次失敗就發生在天上。”從“嫦娥”上的激光高度計,到“墨子號”科學實驗衛星,再到“太極一號”引力波探測衛星,王建宇的“總師生涯”隨着中國空間探測事業的發展,不斷挑戰新高度。

1970年4月24日,我國自主研製併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由此成爲世界上第五個自行研製和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闊步前行。諸多空間技術成果爲推動國防現代化建設、國民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是航天人永恆的責任,也是畢生的追求。

“仰望着綠色的‘墨子號’緩緩劃過浩瀚的夜空,她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王建宇動情地回顧,“接到‘墨子號’的研製任務時,扣着理論極限的技術要求,當真讓我倒吸一口冷氣。”星地量子密鑰分發,就好比在萬米高空高速飛行的飛機上,同時向地面兩個旋轉的投幣口細長的儲蓄罐扔進一個個硬幣。儲蓄罐的投幣口是細長的,相當於光的偏振,它是有方向的,硬幣要把方向對好才能扔進去,而且不是扔一個,要兩邊同時都扔準才行,“這種高精度要求成爲衛星工程研製中的重大挑戰之一”。

然而,經過多年努力,“墨子號”成功了!這顆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在太空中樹立起了一座醒目的里程碑,爲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走到國際領先做出了重大貢獻。

“過來人”與年輕人分享“八條經驗”

在航天領域耕耘數十載,王建宇也將自己總結的成功經驗與年輕人傾囊分享:“第一,原創的科學思想是靈魂;第二,管理層的快速決策;第三,兵團式的多團隊聯合;第四,科學家團隊和工程師團隊一定要互補;第五,長期支持,要有所爲有所不爲;第六,寬容失敗的文化;第七,多元化評價機制;第八是在破壞性創新中發展高技術。”

他告訴年輕的航天人,科學研究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神秘而總是充滿驚喜,更多的時候是在解決不了問題的苦惱中度過。“希望你們既能熬得住寂寞,又能抓得住一閃而過的靈感。”

同樣在航天領域摸爬滾打幾十年,爲我國“神舟七號”飛船伴星、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等一系列任務做出重大貢獻的微小衛星創新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朱振才勉勵青年航天人,身爲“國家隊、國家人”,必須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要堅定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戰略方向,深耕衛星研發業務,要有敢爲人先的創新精神,在祖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結合黨史學習與自身航天工作,青年黨員張昱、方禹鑫、李敏則表示,新時代航天青年將傳承五四精神、勇擔青春使命、奮發向上。

作者: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

圖片來源: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提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