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電商會副會長石永紅:保持開放、公平的歐盟市場,對中國企業更具投資吸引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周頔 北京報道

7月4日,歐盟委員會(以下簡稱“歐委會”)在對中國電動汽車(BEV)進行爲期九個月的反補貼調查後公佈了初步裁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7.4%至37.6%臨時反補貼稅。這一臨時關稅於2024年7月5日生效,最長持續四個月,其間歐盟成員國將投票決定是否將其轉爲爲期五年的正式關稅。業內分析認爲,歐委會將於2024年8月底前進行終裁披露,11月4日前做出最終裁定。

此前的6月22日,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應約與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兼貿易委員東布羅夫斯基斯舉行視頻會談,雙方商定就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啓動磋商。8月9日,中國將歐盟電動汽車臨時反補貼措施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

8月16日,在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以下簡稱“中國機電商會”)召開媒體吹風會上,中國機電商會副會長石永紅表示,受包括3家中國抽樣企業在內的12家中國主要電動汽車企業授權,中國機電商會作爲利害關係方參與了損害調查程序。歐委會初裁諸多認定缺乏客觀性和公正性,部分程序做法缺乏透明度。歐委會對本案初裁作出的不合理認定,嚴重違反了世貿組織和歐盟反補貼相關規則,通過人爲操縱給中國企業貼上了所謂的“補貼標籤”。

石永紅表示,歐盟很多國家一直希望中國電動汽車企業赴歐投資設廠,有分析認爲,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阻礙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對歐出口,是希望以此推動中國企業赴歐投資,從而帶動歐盟汽車產業發展、增加歐盟當地就業機會、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但從中國企業的反應看,歐盟的做法事與願違。在歐盟發起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前,很多中國車企已開始或計劃赴歐投資或經營。但自歐委會決定徵收臨時反補貼稅以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多次對歐盟做法表達強烈反對立場,諸多中國電動汽車企業紛紛向中國機電商會表達對調查結果的關切,以及赴歐投資可能遭遇歐盟《外國補貼條例》調查等風險的極大擔憂。

據石永紅介紹,歐盟《外國補貼條例》於2023年7月12日開始實施,該條例賦予歐委會審查有關非歐盟成員國政府對在歐盟從事經濟活動的公司提供財政資助情況的權力,歐委會將根據審查結果對企業採取禁止投資、剝離資產、終止集中等相關措施。今年以來,歐盟對中國企業頻頻發起《外國補貼條例》調查,截至目前,已針對中國企業發起3起深度調查、1起主動調查,1起突襲檢查,其中3起深度調查均迫使中方企業退出招標項目。

石永紅指出,歐盟針對中國企業發起多起歐盟《外國補貼條例》調查,目標指向明顯,具有事實上的歧視性,涉嫌違反了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國民待遇等相關規則,嚴重扭曲了公平競爭環境,給中國企業在歐經營及赴歐投資帶來極大風險和不確定性。而歐盟在反補貼調查中認定的“補貼標籤”,則很可能成爲歐盟未來對中國赴歐投資企業開展歐盟《外國補貼條例》調查的藉口,引發企業深切關切和擔憂。

“歐盟一方面通過徵收反補貼稅等限制貿易的手段來迫使中方企業赴歐投資,另一方面又制定《外國補貼條例》,爲歐盟外企業在歐投資和經營懸上一把利劍,這種做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石永紅表示,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投資者赴歐投資,最重要的是歐盟能夠提供友好穩定的營商環境,頻頻對企業發起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調查,顯然將加劇企業對營商環境和投資風險的擔憂。

石永紅強調,有意吸引中國車企前往投資的歐盟國家,尤其需要看清這一點,支持徵稅反將失去投資,而一個保持開放、公平的歐盟市場,對中國企業更具投資吸引力。中國電動汽車企業正在密切關注歐盟反補貼調查的進展和結果,並將據此評估赴歐投資的風險,做出投資決策。

石永紅還談道到,中歐汽車產業鏈相互依賴、合作前景廣闊,中國機電商會希望歐方秉持開放合作態度,儘早終止調查,支持中歐汽車產業開展全面合作,共同爲促進全球電動汽車產業鏈健康發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