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劉思揚:進一步推動全媒體時代經濟報道提質增效

做好經濟宣傳報道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實踐,既要把握經濟工作規律,又要把握新聞傳播規律,是政策性強、專業性強的一項工作。中國記協近期採取實地調研、座談交流、徵求意見等多種方式,在相關部委、新聞媒體、研究機構等組織開展專題調研,深入瞭解全媒體時代經濟宣傳報道的基本情況、問題難點和對策建議,努力提升全媒體時代經濟報道專題評議的針對性、建設性、引領性,推動新聞戰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經濟宣傳報道,更好發揮“定音鼓”“風向標”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新時代十年中國經濟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充分彰顯了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爲我們講好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故事提供了豐厚素材和廣闊空間。特別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以來,新聞戰線充分發揮主力軍主陣地主渠道作用,聚焦主題主線,積極探索實踐,在“深”字上下功夫,以思想之源涵養報道;在“研”字上下功夫,以找準問題建言獻策;在“新”字上下功夫,以改進文風貼近受衆;在“融”字上下功夫,以技術賦能擴大影響;在“話”字上下功夫,以創新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讓人民羣衆有感、國際社會有感,唱響中國經濟光明論。

在充分肯定主流媒體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當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高質量發展紮實推進,同時也面臨一系列問題挑戰。經濟報道還存在一些亟須改進創新的突出課題,比如:在報道內容上,如何進一步找準宏觀數據與微觀感受之間的平衡點;在報道視角上,如何進一步找準專業性、抽象性與生動性、貼近性之間的結合點;在報道互動上,如何進一步找準受衆需求與報道內容發掘方面的切入點等,都需要加強探索,改進創新。

把準“定盤星”,用心用功宣傳好習近平經濟思想

做好全媒體時代經濟宣傳報道,最根本的是用好“指南針”,把準“定盤星”,以思想之源涵養新聞報道,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增強引領性。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充分認識到習近平經濟思想本身就是做好經濟報道的指南針、方法論,把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使命與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實踐要求結合起來,轉化爲增強經濟宣傳報道質效的思想自覺、行動自覺,爲推動高質量發展匯聚磅礴力量。

增強針對性。把創新理論落實到把握經濟形勢、宣傳經濟政策的新聞實踐中,加強新聞媒體和經濟部門聯繫溝通,整合信息資源,形成工作合力。邀請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和企業家走到臺前,以專業視角進行權威解讀、迴應關切。發揮數據特色,讓數據說話,讓數據更有溫度;藉助評論優勢,用案例說服,讓評論更有力量。

增強務實性。找準時事契合點、受衆關注點、社會連接點、新聞着力點,宣傳闡釋好習近平經濟思想。強化議題設置能力,緊抓經濟發展節點和事件熱點,提前策劃,主動發聲。改進報道文風,及時感知經濟社會溫度,精準有效開展主題宣傳、成就宣傳、形勢政策宣傳,改善宏觀政策與微觀感知的溫差。強化交流互動,把黨和政府想說的、媒體日常關注的、公衆平時關心的話題巧妙轉換爲報道議題。

統籌“時度效”,有力有效唱好中國經濟光明論

加強經濟宣傳和輿論引導,既要從宏觀層面宣傳經濟發展之“勢”,也要從微觀層面感受萬家燈火之“實”,還要從中觀層面把握市場變化之“態”;既要由“小”見“大”、以“點”帶“面”加強正面宣傳,又要善於從細處着眼、從苗頭中發現新聞,通過客觀平實報道凝聚共識,增強信心。

以深入調研提升報道深度與力度。做好經濟報道要把調查研究這一必答題答好。首要做“深”,深入地方、企業、行業,用心真聽、真看、真感受、真調研,真心傾聽基層聲音、感受行業變化、把準社會脈搏。關鍵要做“實”,深挖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就,展現各行各業應變克難、改革創新的經驗亮點,把正面聲音放大、把向好趨勢說透、把深刻轉型講足。聚焦做“細”,生動呈現社會民生的微觀感受、平凡崗位的奮鬥故事、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突出解“難”,發現高質量發展中的困難障礙、卡點瓶頸、難點痛點,揭示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實際成果。

以問題導向提升報道效度與尺度。着眼經濟發展總基調,把握好時度效原則,努力做到合時、適度、有效,要從賬面、人面、市面、基本面、負面等角度,“面面俱到”觀察中國經濟。特別是要敏銳觀察“社會情緒堰塞湖”集聚外溢風險,做到“見之於未萌,識之於未發”,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以全媒精品提升報道亮度與溫度。端起“望遠鏡”,堅持從政治高度思考報道選題,從專業厚度深挖理論力量,從表達軟度考量宣傳效果。用好“顯微鏡”,注重獨特視角、平實語言、清新文風,以小切口體現大主題,以小人物展現大擔當。打開“萬花筒”,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手段,用數“智”提高“質”效,以輕表達闡釋重理論,把“我們想說的”和“網民愛看的”結合起來,讓“有意義”更加“有意思”,用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打好“創新牌”,共情共通對外講好中國經濟故事

樹立良好國家形象,需要我們下大氣力對外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

緊抓重要時機重大活動凝聚共識。用好主場外交平臺,抓住高訪外宣時機,重點圍繞經濟熱點話題,通過新聞報道、媒體合作、智庫交流等多種形式,特刊、評論、系列報道、紀實、述評、通訊等集中展示,多平臺充分報道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活動,做精做深做細習近平經濟思想宣介闡釋,用世界聽得懂、能共情的方式講好中國經濟發展故事。

善用資源活用表達引發共情。堅持中國站位、全球視野,以專業化視角傳遞國際化聲音,以生動性表達打造融媒特色品牌,以故事性內容激發情感共鳴,讓經濟報道既有思想厚度、理論深度,又有傳播精度、現實溫度。借用外嘴說話,邀請國際組織負責人、跨國企業CEO、在華外國創業者用親身經歷談感受、講故事。加強國別區域研究,推動互聯網新技術新手段自主平臺建設,做足“一國一策”功課,在國際互聯網上壯大中國聲量,讓受衆“聽得懂”“聽得進”“聽得信”。

敢於亮劍勇於發聲擴大共友。近段時間,針對國外對我國經濟發展持有“中國崛起頂峰論”“中國消費動能消失論”“中國改革停滯倒退論”等觀點,新聞媒體紛紛推出評論文章,旗幟鮮明亮出態度,理直氣壯加以駁斥,取得較好效果。增強對外傳播的議題設置主導權,既要報道事實、總結規律,還要主動設置議題,有根有據、有情有理,正確引導、傳遞信心,不斷擴大支持中國經濟發展的“朋友圈”。注重加強國際傳播中的媒企聯動,聚合政府、企業、媒體的對外傳播力量,將主流媒體的傳播實力與中國企業的海外資源充分融合,展示中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碩果與前景。

瞄準“專家型”,做實做強經濟報道人才隊伍支撐

新聞輿論工作隊伍是推動新聞輿論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把培養人才隊伍的工作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貫通起來,厚植涵養人才的肥沃“土壤”,釋放激發幹勁的強大“磁場”,重點培養一批既懂經濟又懂新聞、既精技術又懂內容、既懂古今又通中外的經濟領域新聞記者,爲做好經濟報道提供強有力、可持續的人才支撐。

開展培訓強實力。加強培訓交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爲基本功和必修課,新聞院校、新聞媒體開展多形式“大學習”“大練兵”,培養一批專業能力強、文化素養深、前沿技術精的“多面手”。發揮智庫研究作用,深入研究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經濟報道中的風險把控與傳播應用,以技術賦能助力經濟報道。樹立標杆,邀請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等優秀新聞工作者,用親身經歷講述經濟報道新聞作品背後的故事,分享成長成才經驗,提供有力有效借鑑。

優化機制增合力。建立健全共同培養機制,通過開展經濟政策、理論研究研討等方式,形成政府部門、院校特色、企業需求、媒體宣傳共同培養的工作體系。探索建立經濟報道激勵糾錯機制,讓新聞工作者卸下包袱輕裝上陣、積極主動盡職履責。建立經濟報道傳幫帶機制、揭榜掛帥機制,以老帶新、敢於擔當,爲年輕新聞工作者提供發展空間,讓其充分享受到政策和制度的“陽光雨露”。

踐行“四力”有助力。增強腳力,就要練就一雙“鐵腳板”,走得正、走得實、走得久,深入基層一線,着眼羣衆疑惑,及時迴應關切。增強眼力,就要練就一雙“慧眼”,看得清、看得透、看得遠,增強觀察力、發現力,善於多方面、多角度看待問題。增強腦力,就要練就縝密思維,想得全、想得細、想得深,善於用辯證法多思善謀、綜合研判,敢於打破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認識新事物、把握新規律。增強筆力,就要練就“幾把刷子”,寫得好、說得好、拍得好,爭做行家裡手、專門大家,見人見事見思想見精神。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做好經濟工作任務艱鉅、意義重大。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經濟宣傳工作,不斷總結經驗做法,在精準做好政策解讀上下功夫,在有效開展熱點引導上下功夫,在有理有據開展輿論鬥爭上下功夫,向“新”而行、用“智”表達、從“質”發力,用手中的筆、鏡頭和話筒大力唱響自信自強、團結奮鬥的時代主旋律。

(作者系中國記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本文系作者在中國記協新聞道德委員會“全媒體時代如何做好經濟報道”專題評議會上的講話摘編)

來源丨新聞戰線微信公衆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