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大獎”卓越獎⑥】修舊如舊、固本開新——瀋陽東北設計院項目保護文物建築...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意識的居所,是棲居的詩學。中建集團深入實施“一六六”戰略路徑,塑強設計領先優勢。爲繁榮建築創作、增進技術交流,提升行業品牌影響力,“中國建築大獎”已評選出20項卓越項目獎(設計類)獲獎作品。本期展示獲獎作品——瀋陽東北設計院項目保護文物建築修繕改造總承包工程(以下簡稱中建東北院辦公樓)。

△修繕後中建東北院辦公樓正立面夜景

因勢利導,固本開新

△瀋陽方型廣場前中建東北院辦公樓(1990年)

中建東北院老辦公樓設計建成於1954年,是彼時“民族形式、社會主義內容”思潮影響下的典型代表建築。老辦公樓以“漢闕”爲設計靈感,將傳統中式建築元素簡化重構,加以創作,盡顯樸實與端莊。2009年,老辦公樓榮獲“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而後又相繼入選瀋陽市二類歷史建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然而歷經60餘年使用,辦公樓逐漸出現結構震動、砂漿脫落、牆體局部開裂等現象。爲更好地保護這座歷史建築,2017年,老辦公樓保護修繕工作正式展開。

△修繕後辦公樓主入口

△建築一層門廳

△修繕後外立面局部、主樓梯

設計團隊本着“敬畏歷史、最小干預”“節能環保、綠色生態”“安全可靠、技術先進”“經濟適用、優質建造”的設計理念,對老辦公樓開展修繕工作,以確保辦公樓歷史風貌存續與實用性的兼顧。

修舊如舊,傳承創新

項目策劃將老辦公樓作爲未來總部行政管理辦公使用,與原使用功能性質一致。建築本身的修繕與改造設計,忠實延續老樓原有建築風格。如水刷石牆面的修復採取了更爲精細的注膠修復、手工剔補、加固等方式,僅在空鼓面積較大處按原材質配比重新修補,從而避免大規模重做導致的“真實性”缺失。

在內部空間設計方面,拆除以往因不同時期需求添加的隔牆與裝飾,增設電梯、無障礙衛生間等服務設施,以適應當代使用需求。建造工藝方面則基於“可識別性”原則,採用現代技術和材料,使之與歷史原物既能和諧統一又能有清晰的區分。

辦公樓五層原爲多功能廳,曾用於舉辦公司年會、講座等活動,僅設有一部樓梯,無法滿足現行規範要求。由於無法增設電梯,設計團隊在不改變歷史空間大小的前提下對該空間進行重新規劃。嚴格限制使用人數,不設置固定設施和傢俱,設計該空間用於舉辦小型學術沙龍、作品展覽等活動,通過對使用者的行爲轉變,達成保護法規與設計規範的衝突和解。

△建築五層空間

辦公樓的修繕工作還需考慮到對大樓結構的加固,針對結構加固方面的技術重難點問題,設計團隊積極開展自主研發工作,3項技術獲國家專利、1項技術規程被納入遼寧省地方標準。

節能改造方面,設計採用內保溫“夾心牆”,以避免破壞建築風貌,並將外窗改爲斷橋三玻鋁包木高效節能窗。經模擬計算,辦公樓修繕後,年供暖能耗約爲30.42kwh/㎡,包括照明、製冷等能耗,共計摺合一次能源消耗29.35kgce/(㎡·a),遠低於目前我國公建平均能耗強度。

△建築四層樓梯廳

△四層樓梯廳休息處

如將不盡,與古爲新

中建東北院老辦公樓的修繕未似古代遺蹟那般作出近乎苛刻的“古董式”復原,而是着眼當下需要,融入更多的靈活思考,對於保護與更新內容權衡取捨、固本開新。通過本項目成功修繕,設計團隊進一步理解並嚴守建築遺產的保護理念和法規,採取恰當科學的技術措施,達成保護與利用的辯證統一。

△修繕後中建東北院辦公樓正立面

△修繕後中建東北院辦公樓正立面

(黨建工作部,科技與設計管理部,中建東北院供稿)

(中國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