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封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圖/新華社)
中國政府今年1月8日起全面解封。作爲一個佔全球GDP比重18.3%的世界第2大經濟體,在長達3年防疫封關後的重新開放,影響自然巨大;尤其是對於正處於通膨與衰退兩難之間的全球經濟,更將引發關鍵性轉折效應。
今年1月以來全球股市大漲,將近1個月內,那斯達克漲幅11%,費城半導體漲幅16%,完全無視於google、Intel等多家高科技企業大規模裁員及獲利大幅衰退。除了通膨及失業雙降等正面消息之外,日前在世界經濟論壇(WEF)中,亦普遍認爲這波股市的亮麗表現基本上亦源於對中國大陸解封的期待。
首先,最多人期待的是中國解封后帶來的消費增加,且更進一步貢獻大陸及全球的經濟成長。過去這1年半來,「報復性消費」沒有例外地在每個解封國家出現。例如,依據美國聯準會FRED的數據,美國儲蓄率在防疫期間自疫情前的平均7.25%上升至疫情期間平均17.9%,但在2021年7月解封后消費大增,以至於儲蓄率一路下滑至目前的3.4%。消費對GDP的佔比自疫情初期至解封后,由66.5%增加至68.6%。
目前中國民間儲蓄率高達36%,遠高於疫情前的30%左右,因此即使民衆因顧慮經濟情況不佳,消費增幅較低,但被壓抑了3年的消費需求仍將會是極大的力量。自中國宣佈解封以來,全球股市大幅上漲,尤其被點名最可能受惠於大陸觀光客的香港、韓國、日本等亞洲地區,以及精品,皆在解封消息傳出後有更大的漲幅。例如近1個月來,LVMH股價上漲近18%。至於臺、韓、日等也將在大陸恢復經濟成長水準後,因對大陸出口增加而受惠。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也表示期待中國今年經濟成長(預估值4.4%)高於全球平均(預估值2.7%),恢復其貢獻世界經濟成長的角色。
其次,中國的解封將有助於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復原,也因此將有助於減輕全球,尤其是歐美的通膨壓力。這一波的全球通膨雖主要源於疫情期間發行了太多鈔票(QE),但石油及原物料等大宗商品價格飆漲、供應鏈瓶頸的形成,以及俄烏戰爭的爆發,也都是造成通膨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中國過去3年來,封廠封城屢屢發生,全球各項產品往往因斷鏈而無法供貨;2021年各國陸續解封增加需求後,供需失衡益發嚴重,也因而引發歐美等地的全面通膨。
以目前情況看來,去年美國聯準會7次共17碼的升息顯然奏效,今年1月12日美國公佈去年12月的年通膨率,已自最高點的9.1%下降至6.5%;但因仍較聯準會的目標2%高出一截,此波升息循環也因此仍無法結束。若供應鏈瓶頸問題能隨着全球各地,尤其是中國大陸的解封而化解,則對於紓解通膨、升息、經濟衰退等壓力,自是有所幫助。依據一般用來衡量供應鏈是否出現瓶頸的「波羅的海乾貨指數」,過去1個月間指數自1723下降至703,降幅近60%,也顯示中國解封對全球供應鏈順暢的助益。
但最後不可忽略的是,中國解封后,將大幅增加對石油、天然氣、銅、鐵,以及糧食等大宗商品的需求,加重俄烏戰爭造成的商品價格上漲壓力,不利於通膨降溫。今年因爲歐洲的異常暖冬,能源需求大減,以至於天然氣、石油等價格目前仍處於低檔;但例如國際銅價近1個月來上漲10%,「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等糧食價格也可能因中國解封后之消費需求而上漲,值得繼續觀察。(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