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校爭霸

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的競爭,

堪稱中國高校的國家德比。

兩校在學術上的較量,

吃瓜羣衆不一定看得懂,

但相愛相殺的段子,總是傳得滿天飛。

有人說,北大甩清華十幾條街。

整個北京城,以清華爲名的街道只有四條,

包括清華東路、清華西路、清華南路與清華街,

而名字帶“北大”至少有十幾條,

比如西直門北大街、王府井北大街、朝陽門北大街……

北大完勝,沒毛病。

圖片|北大招生網截圖

北大招生網上赫然寫着,

“北京大學最大的優勢就是學科齊全”,

擁有的重點學科,“比位居第二的大學多出38個”。

清華人不甘示弱,誰是第一,尚未可知。

在網上問一句:“北大距離世界一流大學有多遠?”

得到的答案可能是:“出北大東門,往北200米。”

2015年愚人節,面對來自隔壁北大的調侃,

清華學生寫了篇

《清華大學統一委員會告燕園同胞書》回懟,

稱“燕園自古就是清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上都是知名段子,

但這兩所中國最牛高校,

用行動詮釋什麼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

中國高校衆多,而互相捉對的同城名校CP,

不止北大、清華這一對老冤家。

圖片|高校音樂節 · 圖蟲創意 ©

清華與北大的大門,隔着一條街,

平時除了互稱“隔壁”,還有江湖綽號。

北大人稱“圓明園職業技術學院”,

清華也有個廣爲人知的外號

“五道口職業技術學院”。

圖片|清華北大周邊地圖 · 高德地圖

前幾年,兩校的交鋒

甚至鬧到了微博互掐、互爆猛料的地步,

爭論最多的,往往是誰錄取的高考狀元更多。

爲此,北大與清華的四川招生組

各自在網上吐槽對方爭搶生源不擇手段,

請對方不要騷擾自己的“準新生”,

後來兩校刪除了大多數相關微博,

但這件事仍然爲網友津津樂道。

同年,還有媒體記者拍攝到,

清華、北大的招生工作人員在廣州執信中學

爲爭搶一名理科高分考生,而在樓道里激烈辯論,

把學生都逼到了牆角,可說是史上最牛“推銷”。

北大與清華之間,不全是刀光劍影,

兩校互訴衷情時,是另一種畫風。

北大百年校慶之際,清華給北大送了塊石頭,

上書八個大字:“北大清華,友誼常青。”

這大概是清華把北大校名

放在自己前頭的罕見情況,

後來清華百年校慶,北大也刻石回贈:

“清華北大,友誼長存。”

圖片|清華園 · 圖蟲創意 ©

清華大門常打開,邀請鄰居來賞“清華八怪”。

這出自清華學子根據校園景象寫的打油詩:

“東門威武向南開,第二校門進不來。

主樓頭上加個蓋,綠衣天使坐劍臺。

兩處荷塘爭月色,一道校河泛青流。

厚德載物校醫室,小強不息宿舍樓。”

若問清華有多大,

清華本部的回答也可以很清華:

“至少得有兩三個北大那麼大。”

圖片|水木清華 · 圖蟲創意 ©

從未名湖畔到紅樓細雨,

北大的一磚一瓦也在訴說着百年滄桑。

未名湖本無名,

直到錢穆在燕京大學任教時才爲它起了名字,

燕京大學在1952年院系調整時

分別併入北大與清華,

燕園與北大、清華一同結下了深厚的緣分。

北大紅樓自從1918年落成後,

就是北大傳播民主科學進步思想的重要場所,

陳獨秀、李大釗等偉人在此留下足跡,

紅瓦磚木上銘刻着覺醒年代的精神圖騰。

圖片|北京大學紅樓 · 圖蟲創意 ©

調侃歸調侃,玩笑歸玩笑,

時至今日,北大、清華已經與這個民族密不可分,

而這個國家,也不能沒有清華與北大。

魔都上海也是個高校雲集的城市,

而其中最具CP感的當屬復旦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

這兩所名校,同屬“C9”(九校聯盟)高校,

也都是民間盛傳的“華東五校”之一。

之前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

兩校入選的學科數量各達到17個,

這默契也是沒誰了,

而在這些王牌專業中,

兩校各取所長,優勢互補,

復旦人文社科類較強,

上海交大理工科較爲突出。

上海復旦大學 · 攝圖網 ©

上海交通大學 · 圖蟲創意@

在USnews、ARWU等國際權威排行榜中,

復旦與交大往往是除了清北之外,

中國大陸排名最靠前的學府。

有別於清北文藝青年般的互懟日常,

復旦與交大的交往更有一種理科天才般的高冷,

繃着一股勁,在學習上暗中較勁。

直到2019年,

某外賣平臺公佈了雙一流大學相互間的外賣數據,

對兩所高校互相點外賣的男生女生人數進行排序,

沒想到,最常互點外賣的兩所高校

就是復旦與交大。

人們這才知道,原來複旦與交大也這麼膩歪。

中國最早的現代大學是哪一所,歷來衆說紛紜。

但說到近代中國最早的官辦大學,

毫無疑問,是晚清盛宣懷

在天津督辦的北洋學堂(1895年)。

作爲天津大學的前身,

它的誕生略早於

南洋公學、京師大學堂(北大前身),

且有別於傳統書院(如湖南大學的前身嶽麓書院)。

1900年,北洋學堂頒發了

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官辦大學文憑。

來自香港的學生王寵惠憑藉第一名的成績,

拿到“欽字第壹號”的稱號,即優秀畢業生。

他後來成爲中國近現代法學的奠基者之一,

參與撰寫多部憲政著作。

此後,北洋學堂發展爲北洋大學,

再改名爲天津大學。

圖片|天津大學內建築(北洋大學堂1895) · 攝圖網 ©

天大的同城CP南開大學,

可不會放過對“津門第一”的爭奪。

南開大學,得名於天津城西南一隅的南開窪,

是近現代愛國志士救國濟世的貢獻,

有一段光輝的創校史。

至今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南開南開,越難越開”。

1919年,張伯苓、嚴範孫

籌辦的南開大學順利開學,

爲此,他們曾經多次募捐,傾盡財產,

終於爲國家留下一所百年名校。

抗戰時,南開是與清華、北大

組成西南聯大的“三巨頭”之一,

至今仍有“學府北辰”的遺風餘韻,

以文理社科見長。

圖片|南開大學周總理雕像,下面寫着“我是愛南開的” · 攝圖網 ©

曾經有一條“天南街”,連接着兩所學校,

沿路有各種特色商店、餐廳、小攤,

是兩所高校煙火氣最旺的地方。

到如今,南開與天大僅一牆之隔,

互稱“七裡臺男子職業技術學院”

與“八里臺女子文理學院”。

南開的八里臺校區與天大的衛津路校區,

都位於天津市南開區,

吃着一樣的煎餅果子、嘎巴菜、狗不理,

有時就連食堂與教學樓都能共用。

從南開校門走進去,

不知不覺就穿到了天津大學。

圖片|南開大學與天津大學周邊地圖 · 高德地圖

有這麼一句話,“愛南開,是天大的事”。

之前,有部熱播劇拿這句話玩梗。

劇中說,“你們天大,可是我們南開的食堂。”

“我們南開,是你們天大的戀愛基地。”

追劇的知道是互撕,不知道還以爲在秀恩愛。

坊間常有傳聞,南開與天大一度考慮合併,

後來因新學校不知應該叫“南天”,

還是“天南”而作罷。

這也是關於這對同城高校的著名段子。

1950年,武漢大學的吳於廑教授

在全校抗美援朝參軍參幹動員大會上,

把“國立武漢大學”倒過來讀,

變成“學大漢,武立國”,以此發表演講。

這是說,爲了保家衛國,復興中華,

我們要學習大漢,以武立國。

圖片|武漢大學 · 圖蟲創意 ©

這段血性往事,至今時常讓人提起,

但現在的武漢大學,更多是浪漫的代名詞。

在這座在校大學生超過百萬的城市,

每逢春天,結伴前往武漢大學賞櫻花

成爲固定的打卡項目。

只有一所高校時不時搶了武大的熱度,

那就是武漢的另一所985高校——華中科技大學。

圖片|華中科技大學 · 圖蟲創意 ©

武大與華科成爲又一對相愛相殺的名校CP,

也是各類高校恩怨情仇故事中的常客。

武大人說:“我們有美麗的櫻花。”

華科人說:“我們沒有櫻花,但有35個食堂。”

武大人說:“到武大看櫻花,華科人憑學生證要30元。”

抗日戰爭時期,

西遷高校撐起了民族的脊樑。

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

在這段悲壯旅途中留下不少壯舉。

在校長羅家倫的主持下,全校師生西遷重慶,

就連養的牲畜家禽都趕着走,

校職工僱不到運輸工具,

就將雞、鴨、兔等小動物裝在箱籠裡,

馱在牛、羊、豬的身上,

有時一天只能走十幾公里,

除此之外,

還有醫學院泡製供解剖教學用的24具屍體、

航空工程系3架拆卸式飛機。

圖片|國立中央大學與南京大學 · 圖蟲創意 ©

據說,後來學生在重慶復課,

解剖的實驗素材還是原來的屍體。

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戲稱:

“抗戰開始後,中央大學和南開大學都是雞犬不留。”

南開大學是被日軍炸得雞犬不留,

國立中央大學則是連雞犬也未留,全給搬走了。

歷史上,國立中央大學在一些排名中,

一度超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居亞洲第一。

如今,江蘇省會的兩所985名校,

南京大學與東南大學都可以往上追溯到國立中央大學。

南京大學的主源爲國立中央大學,

次源爲1952年併入的金陵大學,

而東南大學是以原國立中央大學“部分工科院系”爲基礎建立的,

獨立出來後叫南京工學院,1988年復更名爲東南大學。

圖片|東南大學 · 攝圖網 ©

由於錯綜複雜的身世,

這兩所兄弟院校之間總有一股火藥味,

網上關於南大與東南誰是正統的爭論,

往往都是各自校友的長篇大論。

南京大學文理強勢,東南大學擅長工科,

這也是秉承當年的老傳統。

上世紀80年代,

與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齊名的教育部直屬四大工學院,

還有一所華南工學院,即現華南理工大學。

華工組建時是以中山大學工學院、華南聯合大學理工學院、

嶺南大學工程方面的系科、廣東工業專科學校4院校爲基礎。

可以說,華工與中大流着相同的血脈。

近年,這兩所高校同時入選“雙一流”,

也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省內數一數二的最高學府。

圖片|華南理工大學校訓 · 圖蟲創意 ©

華工人有時把同城的中大視爲最大假想敵,

平時不少“我工”與“你仙”之間的調侃。

就連華工2006年後啓用的校訓,

與中大也只有兩字之差,爲“博學慎思,明辨篤行”,

而中大校訓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出自《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圖片|中山大學校訓 · 圖蟲創意 ©

但論名氣,“雙鴨山大學”纔是廣東的龍頭老大。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一手創立,

鼎盛時期佔地1萬多畝,連同林場4萬多畝,

建築面積之大,

有“中山大學校,半座廣州城”之說,

現在中大在深圳、珠海都建有校區,

實現廣深珠三地辦學。

永遠走在時代前沿的中山大學,

號稱“不放假大學”,

前些年實行三學期制,

別的大學開學早,中大開學更早,

別人家的大學放假晚,中大就乾脆不放假。

還有人打趣說,中大是孫逸仙魔法學院,

廣州一大半的靈異都市傳說,

是從中山大學傳出來的。

湖南大學與中南大學,都坐落於瀟湘名城長沙。

本世紀初,兩校在合併湘雅醫學院一事上產生過爭執。

當時,湘雅醫學院原本有意與湖南大學合併,

湖南大學沒有把握機會,湘雅最終花落中南。

合併衆多省內名校而成的中南大學,

未必有湖南大學“千年學府,百年名校”的底蘊,

卻集合了全村最硬的龍鱗,實力不容小覷,

在合併組建短短几年後,

就敢跟湖南大學爭奪省內第一的名號。

前些年,關於湖大和中南到底誰是第一把交椅,

應該優先扶持誰,這些問題一直困擾着湖南省。

湖南大學 · 圖蟲創意 ©

中南大學 · 攝圖網 ©

不過,湖南大學對這些風浪恐怕早已司空見慣,

也不怕跟同城對手掰手腕。

“惟楚有材,於斯爲盛”,這是嶽麓書院光耀千年的證明。

清末,嶽麓書院改製爲高等學堂,之後發展爲湖南大學。

湖大與中南這兩所985的相愛相殺爲人矚目,

正是因爲,這是功力深厚的千年學府

與奮發進步的新興院校之間的較量。

有道是,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陝西的黃土埋皇上。”

擁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十三朝古都西安,

也是一座科技之都,

聚集了國內航天、兵器1/3以上、

航空近1/4的科研單位。

這座城市的高校CP

正是以科研聞名海內外的硬核名校——

西安交通大學與西北工業大學。

圖片|交通大學飲水思源 · 圖蟲創意 ©

西安交通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氣連枝。

上世紀50年代,

由於國內外形勢的需要,

交通大學在上海、西安兩地分別建有校區,

到1959年,國務院正式批覆兩地獨立建校。

於是,西安交通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正式分家,

交大一部分老師職工就此紮根大西北的黃土地,

爲祖國西部建成一所重點大學。

至今,西安交大培養出的33位院士,

有近一半在西部工作。

圖片|西北工業大學ARJ21飛機 · 圖蟲創意 ©

與西安交大同城的西北工業大學,

同樣理工氣息滿滿,

而且是中國唯一一所同時發展航空、

航天、航海(三航)科研的高校,

以兵工爲特色,低調地打造護國重器。

從西部的黃土高坡來到西南的四川盆地,

還有一對年齡懸殊的名校CP。

與四川大學互動最頻繁的本來不是同城高校,

而是遠在福建的廈門大學。

一個在鷺江之濱,一個在天府之都,

中間隔着遙遠的山與海,

但每次逢年過節,兩校的官微都要搞事情,

以至於很多人忘了

川大還有個同城好兄弟——電子科技大學。

圖片|電子科技大學 · 圖蟲創意 ©

同樣位於成都的四川大學

與電子科技大學形成了強烈的反差萌。

前者起始於晚清四川總督鹿傳霖

創辦的四川中西學堂,

是洋務運動的產物,已經有一百多年曆史,

後者卻是985高校中的“小鮮肉”,

上世紀50年代才建校,

由交通大學(現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

老大哥的電訊工程專業合併而成。

圖片|四川大學 · 圖蟲創意 ©

作爲典型的工科院校,

電子科技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薪資不遜色於四川大學,

但其懸殊的男女比例也常被人吐槽。

2020年,電子科技大學校長都在開學典禮上爲學生着急,

鼓勵男同學多與四川大學等高校進行聯誼活動,

不知道電子科技大學的直男們是否有所觸動,

還是繼續埋頭苦幹做實驗。

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顯示,

清華、北大頂峰相見,問鼎排行榜前兩位。

縱觀中國同城名校,

雖偶有互黑,還不忘“撒狗糧”,

但在百年大計上,誰也沒有掉鏈子,

更沒有掉入惡性競爭的修昔底德陷阱。

高手過招,從來不爲虛名,

比的是成績,拼的是實力。

圖片|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內 · 圖蟲創意 ©

回首中國現代大學百年曆程,

風也蕭蕭,雨也蕭蕭,

清華、北大也曾攜手共進,備嘗艱辛。

抗日戰爭時,清華、北大與南開三校向西南轉移,

經過一場跨越數千公里的“長征”,

在昆明組成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所只存在了8年的高校,

在空襲的警報聲與鐵皮屋頂的茅草房中,

培養了3000多名畢業生,

其中有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8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71位兩院院士。

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梅貽琦說過,

所謂大學者,

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不朽精神,

也爲今日之高校所繼承。

圖片|雕塑《畢業時刻》 · 圖蟲創意 ©

截至2023年,

中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到3.3萬億,

已經成爲全球第二大研發國家,僅次於美國。

在具有代表性的“研發強度”(全社會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中,

中國的研發強度從2000年不足1%,

到2023年已經增至2.64%,

超過歐盟15國平均水平2.19%(2019年數據)。

這些數字,還在不斷增長。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曾在接受採訪,

談及科研工作時說:

“突破科技創新方面的瓶頸,

我從不指望國外,要靠自己。”

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成就背後,

是無數高校學子夜以繼日的探索。

佩劍在身,轉眼已是江湖。

如今,無數學子又迎來高考,

即將奔赴不同的高校,

書寫自己的故事,撐起國家的未來。

清華大學日晷,底座鐫刻着1920屆學生的銘言:“行勝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