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除瘧疾”令世界讚歎,“中國模式”寫入世衛技術文件獲全球推廣

環球時報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任重世界衛生組織6月30日宣佈,中國獲得消除瘧疾認證。“中國由此成爲全球第40個獲得該認證的國家,同時也是西太平洋地區30多年來第一個消除瘧疾的國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做法已經成爲全球消除瘧疾工作模式,正式寫入世衛組織的技術文件向全球推廣應用。

“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

“中國瘧疾感染病例由20世紀40年代的3000萬減少至零,這是一項了不起的壯舉”。世界衛生組織官方網站6月30日在新聞公報中,對中國正式獲得世衛組織消除瘧疾認證作出高度評價

世衛組織總幹事德塞也向中國消除瘧疾表示祝賀:“中國的成功來之不易,這主要得益於中國數十年的持續精準防控。”

“德國之聲”網站6月30日稱,瘧疾通常是被按蚊叮咬而感染瘧原蟲所引發,它的典型症狀包括週期性發冷、發熱、高燒、頭痛等。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根據世衛組織的標準,一個國家或地區連續3年沒有本土瘧疾病例,並建立有效的瘧疾快速檢測、監控系統,制定瘧疾防控方案,才能獲得消除瘧疾認證。中國自2017年以來已連續4年無本地原發感染瘧疾病例報告,並於去年正式向世衛組織申請國家消除瘧疾認證。今年5月,世衛組織專家前往中國覈實無瘧疾狀況,以及防範未來疫情暴發的準備。

法新社6月30日稱,中國是西太平洋區域30多年來第一個獲得世衛組織無瘧疾認證的國家。該地區已取得無瘧疾認證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1981年)、新加坡(1982年)和文萊(1987年)。

抗瘧疾不單靠藥物

提及對抗瘧疾,很多中國人首先聯想到的是中國藥學家屠呦呦成功分離的青蒿素。但正如德新社6月30日所言,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徹底消除瘧疾,需要的是綜合治理而非單純的藥物。

英國《科學》雜誌6月30日稱,中國的抗瘧努力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的做法是向有風險的人羣分發抗瘧藥物,減少蚊子滋生地並噴灑殺蟲劑。中國在20世紀60年代啓動尋找新型抗瘧藥物的計劃。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從傳統中草藥中發現並提取了青蒿素,青蒿素聯合療法是當前最有效的抗瘧藥物。她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此外,中國也是最早廣泛使用藥浸蚊帳預防瘧疾的國家之一。

報道稱,到1990年年底,中國瘧疾病例數驟降至11.7萬例,死亡人數減少95%。同時中國建立了全國瘧疾等傳染病網絡報告系統和瘧疾實驗室檢測網絡,完善了瘧疾媒介監測和瘧原蟲抗藥性監測體系,制定了“線索追蹤、清點拔源”的工作策略,探索總結出瘧疾報告、調查和處置的“1-3-7”工作模式。所謂“1-3-7”工作模式,即1天內進行病例報告,3天內完成病例複覈和流調,7天內開展疫點調查和處置,這種模式已成爲全球消除瘧疾工作模式,正式寫入世衛組織的技術文件並向全球推廣。

世衛組織網站6月30日稱,中國應對瘧疾成功的關鍵,是中國爲居民免費提供一攬子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在中國,所有人都可以獲得負擔得起的瘧疾診斷和治療服務”。同時,有效的多部門合作也是成功的關鍵。報道稱,2010年,中國的13個部委——包括衛生、教育、財政、研究和科學、發展、公共安全、軍隊、警察、商業、工業、信息技術、媒體和旅遊部門——聯手在全國範圍內消除瘧疾。

全球仍面臨瘧疾風險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瘧疾仍是一個全球性健康風險”。世衛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瘧疾報告》稱,2019年全球94%的瘧疾病例和死亡病例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2019年全球共報告2.29億瘧疾病例,估計死於瘧疾的人數爲40.9萬人,2018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2.28億及41.1萬人。

香港《南華早報》6月30日稱,中國仍然面臨着輸入性瘧疾病例的風險,西南部的雲南省尤其令人擔憂,因爲它與老撾緬甸和越南接壤,這三個國家境內的瘧疾仍然流行。目前中國加強對瘧疾高危地區的監測,並在雲南邊境城鎮設立了68個監測站,以幫助快速識別輸入病例。同時中國還向居住在西南邊境附近的居民社區提供支持,包括在學校開展關於該疾病的教育,在過境點發放宣傳冊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高力表示,未來的努力需要包括對該地區瘧疾流行國家的持續參與和支持。他說,“就像當前的新冠疫情一樣,沒有強有力跨境合作,任何國家都無法控制瘧疾。就像病毒一樣,蚊子傳播瘧疾不需要護照,也不在乎你攜帶的是哪種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