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佈局東南亞

部分項目緩解東南亞市場電力不足現象

■ 本報記者 路 虹

10月23日,中國華西能源宣佈與馬來西亞霹靂洲伊斯蘭發展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合作備忘錄涵蓋了生物質發電、垃圾發電、光伏及儲能等多個領域,顯示出雙方在新能源領域的深入合作意願。

10月22日,中國上市公司科達利發佈公告,該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或自籌資金不超過人民幣6億元,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鋰電池精密結構件項目。科達利是近兩個月內鋰電領域第三家到馬來西亞建廠的中國企業。10月中旬,尚太科技宣佈擬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年產5萬噸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項目,初步計劃總投資約1.54億美元(約人民幣10.9億元)。9月,恩捷股份宣佈在馬來西亞投資建設鋰電池隔離膜項目,擬規劃建設產能約10億平方米/年,項目總投資額預計約20億元。截至目前,中國鋰電相關廠商到馬來西亞投資金額已超150億元。

日前,中國華電海外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德華表示,東南亞始終是華電集團海外業務的重點深耕區域之一,“東南亞國家相對缺電,且有綠色發展需求,這和我們的業務非常對口”。目前,華電海投和印尼國有煤炭公司簽署了關於光伏發電項目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產業最早主要供應歐洲市場,十年前爲應對歐美雙反,中國光伏企業赴東南亞佈局產能,由此開始海內外產能雙軌制佈局。得益於中國光伏產能的遷移,東南亞成爲全球光伏產業鏈上舉足輕重的一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近20家中國光伏企業通過合資、併購、投資等方式在東南亞地區佈局光伏上下游產能。例如,近十年中國公司晶科能源陸續在馬來西亞、美國、越南設立工廠,並在此過程中五次問鼎全球組件銷量冠軍。目前,海外產能已佔到晶科整體產能的20%。

不過,今年5月中旬,美國商務部正式宣佈對進口自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越南的晶體硅光伏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無論是否組裝成模塊)加徵關稅。這使得中國光伏企業在上述東南亞地區的佈局受到雙反制約,如何把投資在當地的光伏產能本地化使用是化解中國光伏產能受制出口美國困局和緩解當地電力不足的雙優出路。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報告顯示,東南亞將在未來十年成爲全球最大的能源需求增長引擎之一,因爲其快速的經濟、人口和製造業擴張將推高能源消費,到本世紀中葉,東南亞的能源需求將超過歐盟。其中到2035年,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及現代生物能源和地熱能預計將滿足東南亞地區三分之一以上的能源需求增長。

隨着中國製造業逐步向東南亞轉移,東南亞地區製造業發展勢頭兇猛,導致用電量猛增。2021—2023年,中國製造業對東南亞的累計投資金額超過400億美元,遠超歐洲、拉美等地區。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都吸引着大量來自中國的投資。東南亞製造業的迅猛發展,需要大量能源支撐。國際能源署最新報告預測,東南亞的電力需求將以每年4%的速度激增,在全球極端氣候頻現、高溫天氣更加頻繁的情況下,製造業發展疊加空調使用量的不斷增加,東南亞地區電力消耗增加明顯,並導致電力供應的不足。

東南亞電力不足,其中之一的表現是在每年四月起越南便開始經歷電力供應緊張的局面,而且電力短缺已經嚴重影響了越南製造業和經濟發展,爲了緩解電力危機,越南採取了輪流停電的措施,這引起了製造商的廣泛不滿。越南工貿部的最新預測指出,胡志明市的製造業中心從2022年開始出現局部電力短缺,預計到2030年將短缺10000兆瓦以上,佔總發電產能的7.5%。越南國電集團也曾表示,2024—2025年度的電力容量需擴充4000~5000兆瓦,北部的用電缺口就達到2000兆瓦。這個局面會使越南整體電力供需問題更加突出,並給旅遊、製造業等重要產業帶來潛在威脅。同時,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也同樣受困於電力不足的難題。

東南亞對電力的巨大需求,給中國電力企業走出去帶來了巨大機遇,也進一步促進中國新能源產能加速往東南亞轉移。例如在越南,中國電力的輸送撐起了其工業發展的半壁江山。越南這些年的經濟增長勢頭迅猛,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但其中的“隱形功臣”——中國電力,不可忽視。這種“輸電外交”不僅讓兩國經濟更加緊密,還爲區域合作注入了更多活力。老撾、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同樣從中國的電力合作中獲益良多。老撾的現代化進程、緬甸的電力供應、巴基斯坦基礎設施的改善,這些都離不開中國電力的幫助。中國電力的影響力早已超越了單純的供電層面,它已成爲推動這些國家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這些合作不僅爲中國拓展了國際市場,也展現了中國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地位與影響力。電力,成爲了中國與東南亞建立深厚合作的橋樑,也讓中國成爲了區域合作中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