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3萬個編制崗”“華潤集團擴招3萬大學生”⋯⋯短視頻售賣“央國企”工作?有人被騙30萬元

“中國郵政3萬個編制崗”“華潤集團擴招3萬大學生”“中國中車開始瘋搶大學生,年薪18萬”⋯⋯誰能想象,這些“央企國企”的寶貴工作崗位,竟在短視頻平臺上堂而皇之地成爲博主們博取流量“獲客”的誘餌。

不同於以往,靠所謂的“熟人介紹”,用關係網“賣工作”詐騙畢業生的老套手法(11月14日,每經獨家報道《120萬元買菸草公司工作?畢業就背上鉅額債務……專案組民警:400餘人爲進好單位,被騙8000萬元,主犯竟一晚豪擲五六十萬喝洋酒》),當下年輕人酷愛瀏覽的短視頻平臺,竟然成了求職路上的新“雷區”。他們中有人輕信博主宣傳的“好工作”而被騙數十萬元。

“我看了幾個月(短視頻),覺得博主資源很多,想着添加了解一下,沒想到被‘指導老師’騙了30萬元!”李保(化名)在向記者訴說時懊悔不已。李保報案後才知道,和他一樣“買工作”被騙的受害者已有200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短視頻博主發佈內容,給知名央企、國企打上“取消筆試”“簡歷通過就能進”“有編制的正式員工”“只要應屆生”等標籤,且博主還將自己包裝成行業權威,有的自詡“×主任”,有的聲稱有“央國企15年任職經驗”,還有的說“已幫助10萬+同學成功入職央國企”。

短視頻App截圖

其實早在今年初,就曾有媒體曝出短視頻平臺上出現過“求職黑幕”,隨後相關博主的發帖“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而今,隨着2024年末秋季招聘的到來,“求職黑市”又開始借短視頻“獲客”。

“網絡上(短視頻買工作)可信度非常低。”今年破獲了“畢業生就業特大系列詐騙案”專案組成員、蘭州市公安局民警西固分局三級警長馬巖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坦言,公安機關在辦案過程中已注意到,短視頻平臺出現了不少宣稱能介紹國企、央企、黨政事業單位工作的內容。

通過短視頻求職被騙,短視頻平臺是否也要承擔責任?剛走出象牙塔的大學生,如何避免落入求職詐騙的陷阱?

短視頻博主稱“數萬個‘編制’崗位”“本科生免筆試”

年末秋季招聘如火如荼,新一屆求職大軍緊鑼密鼓地尋找工作。《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深入觀察多個渠道注意到,除了傳統的招聘平臺、企業官網外,短視頻平臺上突然涌現出一大批自稱掌握“央企、國企”崗位內幕的博主。

這些“博主們”似乎掌握着“國央企”工作的內情,對崗位的需求、待遇“如數家珍”。有平臺上的博主整理出詳細的表格,其中介紹國家電網的綜合薪資在14萬元~25萬元之間,中國菸草的綜合薪資約18萬元等。

短視頻App截圖

只要在短視頻平臺上搜索過“找工作”“畢業生就業”“央企國企”等關鍵詞,就會頻繁刷到“高端就業規劃”等內容。點擊進入後,能看到上述相關賬號推薦的崗位涵蓋了衆多知名企業,還會被博主標註“帶事業編+北京戶口”等突出字眼。

“留下學歷+年齡+聯繫方式,安排專業老師一對一詳細介紹。”點進聊天界面後,不少博主會主動發來“轉檯”再深入聊的信息。《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應屆生求職,添加數位博主並與之交流後獲悉,他們有些爲培訓機構,有的則直接表示“有償安排工作”,並聲稱手握“央企國企等帶編崗位”。

“我們是花錢處理關係,然後把你安排進去。告訴我你的預算,我來幫你選崗。”一位北方地區的“就業老師”告訴記者,進機關事業單位(無編制),他們的收費多爲10萬元~20萬元,有事業編的價格在30萬元以上,還有“稀缺空降崗位”60萬元~200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注到,在短視頻平臺上,有多位博主發佈央企“中國中車”的招聘信息,聲稱“取消筆試,不限制專業,報名就能進,正式編制,足額繳納六險二金。”還有博主在發佈內容中宣稱:“中國鹽業一下放出3萬個編制崗,本科生免除筆試,全國有崗,入職年薪22萬(元)⋯⋯基本上報名就能進。”

記者微信暗訪截圖

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與上述發佈相關內容的數位博主取得聯繫後,有人表示“崗位包進”,但要收取“一定的服務費”。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大學生或家長身份分別撥打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中車)、中國鹽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鹽業)官方電話求證。中國中車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這肯定不是真的,我們對外的公開招聘都沒有收取費用的說法。”

“據我所知沒有這個事情,不太可能有這麼多(3萬個編制新崗位)。招聘信息以我們官網爲主,博主又不是官方信息。”中國鹽業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也表示。

對於平臺上出現大量“央企、國企”工作崗位的發帖、視頻等,當中恐涉及欺騙用戶一事,記者試圖採訪涉事的短視頻平臺,但截至發稿前對方並未回覆。

有受害者通過博主交30萬元“入職費”報警後才知道已有200人被騙

在採訪數位“買工作”被騙的畢業生時,《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瞭解到,他們均是通過短視頻平臺看到“心動工作”後,與博主私信交流,被引至其他平臺或線下完成的錢款支付。

天津的李保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2022年底,通過短視頻平臺看到一位自稱“能安排進入××電網”的博主發佈的就業信息。在添加聊天后的兩個月裡,李保陸陸續續向對方支付了高達30萬元的“入職費”。

“他的主頁讓我感到很專業,而且他還給我看了一些帶有公章的文件,讓我徹底相信了他。”李保說,但交款後他多次催問對方究竟何時能入職,卻總是被以各種理由搪塞。“他每次都能圓過去,還專門帶我去‘國家電網’門口轉過,讓我相信他。”到了2023年底,沒有實質進展的李保終於意識到這是個騙局,遂選擇報警。

短視頻上各類“優質”工作的信息魚龍混雜

短視頻這一渠道,放大了信息的傳播力與誘惑力。報警之後,李保才得知,和他一樣被騙的受害者多達200人。

和李保一樣,廣東的方紫(化名)同樣經歷了短視頻求職詐騙。方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地方銀行工作的她一直渴望到大城市的銀行。在短視頻平臺上,方紫認識了“同行”秦海(化名)。通過一兩個月的聊天,秦海逐漸獲取了方紫的信任。當方紫表示想換工作時,秦海便聲稱可以幫忙,最初還表示不需要花任何費用。

“但後來秦海說因爲幫別人簽字擔責,單位把他暫時停職了,卡也給封了。需要爲我的工作去打點,讓我轉錢。”自此後,秦海不斷以各種理由催促方紫轉賬。

受訪者供圖

最終,方紫向秦海累計轉了16.8萬元,但工作遲遲沒有着落。當方紫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時,秦海的電話已經無法接通,微信也不再回復。

律師:博主、平臺恐涉及虛假宣傳等違法行爲

“平臺不應將追求流量、獲得流量作爲價值,明顯的謠言或虛構的,恐誤導用戶的內容,平臺必須做相應的規範和治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他看來,有畢業生通過短視頻上的博主“買工作”被騙,平臺要負相關責任。

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高級合夥人付忠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作爲平臺經營者,短視頻平臺也應當切實履行平臺經營者責任,加大審覈力度,儘量避免虛假信息在短視頻平臺上發佈出來。

事實上,今年早些時候,《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曾注意到有媒體報道“在短視頻上購買工作”等類似事件。隨後,短視頻平臺上的相關信息沉寂了一段時間。可隨着年末秋季招聘來臨,這類宣揚“央企、國企職位”的招聘廣告又在各大短視頻平臺捲土重來,當中魚龍混雜。

短視頻平臺需要爲不幸被騙的求職者承擔責任嗎?對此,付忠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這主要取決於平臺是否切實履行了法律規定的審慎審查等義務。

博主視頻中表示感興趣的同學回“1”,留言區吸引了不少人回覆

短視頻App截圖

“首先,根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要求申請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繫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覈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並定期覈驗更新。若該網絡平臺未對博主的基本信息盡到必要的審覈義務,並因此給求職者造成損失的,則該網絡平臺應當承擔相應的過錯責任。”

付忠文進一步指出,若網絡平臺在接到對博主的違法投訴後未及時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從而縱容該行爲持續且造成求職者被騙的,那麼網絡平臺可能須對求職者的損失承擔相應責任,且不免還會受到行政處罰。

根據《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有關法規的規定,短視頻平臺應當“確保短視頻博主發佈的內容不含有違法、虛假、低俗等信息”。

“短視頻平臺在追求流量的同時,應承擔起監管職責,主動採取多種措施,有效防止行騙行爲的發生,維護網絡生態的健康和秩序。”付忠文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短視頻平臺上,發佈“高端工作”來誘惑用戶的博主,往往取名爲“央國企求職(就業)×老師”“×老師帶你入國企”“×主任帶你求職央國企”等,而他們頭像下的簡介裡,則赫然寫着“已成功幫助20000+學生上岸央國企”“服務學員上千名進入體制內”等。

“短視頻平臺上打着央企、國企等‘內推’或‘渠道’發帖招攬求職人員的事件,往往涉及虛假宣傳、詐騙等違法行爲。”付忠文專門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強調,求職者本身也對損失的發生負有重大過錯,其應當知曉行爲本身的不真實性和不合理性。

某高校就業辦負責人:大學生切勿以身犯險“買工作”

“近年來,考公考編的人數上漲,導致部分(求職者)想走捷徑。同時,不少人對求職的政策或要求並不瞭解,所以(“買工作”中)連一些明顯的漏洞也發現不了。”我國一所知名高校就業辦的負責人陳濤(化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短視頻博主或出售工作的人宣稱“內部關係花錢解決編制,並解決戶口”等,就是一個明顯的漏洞,“因爲事業單位的招聘程序非常嚴格,不可能打個招呼就能進去”。

據陳濤觀察,當下大學生就業,很多也受其家長的主導和干預。“你就得聽我的。而學生的很多認知也是來自他們的家長,但現在的問題是,不少父母的消息是通過短視頻獲取,沒有經過太多的思考。”

付忠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發生這一現象主要有兩大成因:一是許多求職者,尤其是應屆畢業生,對進入央企、國企等穩定單位抱有高度期望;二是當前對於短視頻平臺的監管還不夠完善,導致虛假招聘信息氾濫。

尤其在招聘季,博主的內容極具誘惑力,真假難辨

短視頻App截圖

儲朝暉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不少大學生在求職中輕信可以“買到央企、國企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高校的學科設置、教學過程比較滯後,與社會發展脫節。“高校需要進行深層次的變革來融入市場,否則這類(應往屆畢業生‘買工作’被騙)現象依然還會在比較長的時間內廣泛存在。”

當求職者發現“買工作”被騙後,該如何減少自身損失?“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積極提供線索,協助辦案機關追究詐騙者刑事責任。”付忠文告訴記者,如果公安機關不認爲該行爲構成犯罪的,那麼求職者可依法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但付忠文也表示:“一旦求職者被騙,很多情況下損失是難以實際追回的。”

陳濤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希望求職者,尤其是大學生,儘量不要通過短視頻上的信息相信‘買工作’的事情。千萬別去‘以身犯險’,就走正規的途徑。”

求職慘遇“流量”陷阱,誰之過?

今年11月7日,蘭州市公安局對外宣佈,成功破獲一起虛構、冒充央企國企及黨政事業單位對應往屆大學畢業生實施就業詐騙的特大系列詐騙案,案件涉及400餘位被害人,涉案金額高達8000餘萬元。彼時,記者採訪獲悉,犯罪團伙主要靠熟人介紹,聚焦高學歷畢業生,當中不乏研究生、留學生等來實施詐騙。

到而今,多個短視頻平臺上都出現了博主打着“就業指導”的旗號,利用知名央企、國企的噱頭來引誘求職者,最終受害人掏出數萬、數十萬元來“購買央國企工作”。

這些招聘詐騙的獲客手段不斷翻新,在短視頻平臺埋下“流量”陷阱,捕獲求職者。受騙者的不幸遭遇,警示衆人切勿以不正當方式獲取工作,這纔是求職路上的最好“護身符”。但同時,這也凸顯了短視頻平臺存在的不足。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近11億人(10.9967億人),其中短視頻用戶佔網民整體的95.5%。這意味着,短視頻平臺在享有用戶紅利的同時,也應承擔起嚴格監管平臺內容的職責。

近年來,中央網信辦持續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集中整治網上突出問題亂象,推動網絡生態持續向好。在針對短視頻平臺方面,曾要求“集中清理整治存在真假難辨、善惡不分、是非不明等信息內容導向問題的短視頻”,還要求“強化平臺審覈把關”“着力解決短視頻平臺審覈機制不規範和審覈標準不夠全面等問題”。

此外,“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也要求網絡平臺應做好信息來源標註,對“AI生成信息標註以及虛構擺拍內容標註”。但事實上,記者發現上述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面對求職路上的種種誘惑和陷阱,求職者們要堅守正道、遠離非法途徑。同時,大衆也期待短視頻平臺能夠爲用戶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

策劃|蒲付強 劉林鵬

記者|杜蔚 畢媛媛

統籌編輯|宋德萍 易啓江

編輯|樑梟

視覺|劉青彥

排版|樑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