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素」難自棄 國民黨敗在無知
洪嘉徽
羣龍無首的國民黨,擬於3月7日投票,將從前副主席郝龍斌和立委江啓臣中選出一人出任主席,郝、江都強調,擔任主席後的首要任務,是改革國民黨、尋找能讓國民黨再起的「中興之主」,讓國民黨接上地氣,重新獲得人民信任、找回年輕人的支持以爭取再次執政。一場敗選,讓國民黨衆如同大夢初醒,個個倏忽都嚷着要改革、貼近主流民意,並隨着輿論所好,指兩岸論述的檢討是重點。
更有甚者,還有本土派、青壯派倡議黨名「去中國」,藉以表達「本土化」決心,以除去「外來政權」的標籤,影響所及,打開兩岸互信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也被視爲「戰犯」,江啓臣說要以「中華民國憲法精神」爲底線檢討,郝龍斌則強調「沒有一中各表就沒有九二共識」,甚至還一度激進主張「北京不承認中華民國存在事實,可以斷三通」。
忽然改革派從來不缺
誠然,「改革」必須從檢討「昨日之我」出發,不過,大病未愈的國民黨,此時最需要的是固本培元,將僅剩的一口氣養好,將體力再造起來,才能繼續工作。不過,看到郝龍斌、江啓臣及所謂的「改革派」給國民黨開出的處方,化整爲零,多將「去中國」或「去一中」當成國民黨貼近主流民意的起手式,把「九二共識」當成撕去「親中標籤」的祭品及改革要務,所期所待的都是希望國民黨這個重病患者能夠早日工作。
就現實來看,國民黨人高喊改革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然而,國民黨沉痾甚重,重新爭取人民的信任,需要時間。改革若求「速成」,甚至爲「貼近當前民意」而把自己天生的優勢「改革」掉,與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爲求神功速成、擦亮家傳招牌,忍痛將自己的「命根子」割掉的人有何不同?
小說裡的那個人,確實一度以家傳劍法在江湖打出名號。不過,因爲缺乏「內功」,很快地就被真正的高手打敗,從此在江湖消失。國民黨不妨將此當作一則「警世寓言」。
「去中國」是假議題
倡議黨名「去中國」,並將此當成「可以討論的議題」的人,應該都是居心叵測,是優先考量個人的政治前途,而非國民黨的前途。
倡議改名的國民黨人主張,黨名中的「中國」讓國民黨無力回擊「外來政權」的指控;又有人說,國民黨黨名是沿襲自興中會、同盟會、中華革命黨而來,改名有例可循。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已舉例道破「改名」倡議最大的謬誤—「民進黨黨名沒有臺灣,難道就不本土?新黨黨名沒有中國,難道就不親中?」更何況,所謂黨名「去中國」以彰顯本土化決心,更屬無稽。
衆所皆知,國民黨創建了中華民國,雖曾因爲黨的中心任務改變,而讓黨名「應時而變」,但「恢復中華」、「復興中華」始終是黨的主旨及內在,黨名只是外人稱呼國民黨的方式,黨名更改,並不改變人們看待國民黨的方式。
再者,雖然現在的國民黨病得奄奄一息,但身強體健時確曾創下北伐成功、領導抗戰勝利、打造臺灣經濟奇蹟、推進臺灣民主進程等黨的輝煌歷史。黨名「去中國」而揮別過往榮光之後,與親民黨、新黨有何差別?宋楚瑜、郭臺銘之所以無法以「中華民國派」取得支持,反而在選後再次失去立法院舞臺,根本原因,就在於中華民國的創建者別無分號。
國民黨早已「本土化」
以「外來政權」形容國民黨黨名的原罪,並「自我形容」,更成了最大的諷刺。兩岸分治已經70年,換言之,國民黨立足臺澎金馬也已逾70年,並有所貢獻,且自1996年啓動總統直選伊始,民選政府在法理程序上已實然落地,幾經民選和政黨輪替的國民黨,早已沒有挨譏爲「外來政黨」的問題。
而所謂「外來政權」這個詞,細究其邏輯也是不堪,主要是「獨派」創出來區分敵我、煽動人心及選舉動員所用,否則同爲民選程序產生的國民黨與民進黨政府,又何來外來與本土之別?更甚者,如若「外來政權」被擴大,指向中華民國,那麼當下由蔡英文政府代表的中華民國政府,又當爲何物?凡此種種錯亂的嫁接與對「外來」的恐懼,國民黨猶如「以德報怨」般苦水往腹吞,部分不明究裡的國民黨人還當成創見,用以向各界表達改革決心,真是「奇妙」。
國民黨別忘了,就算蔡英文在2020年大選獲得817萬票支持,因此立下「蔡英文障礙」,韓國瑜仍有逾550萬名「兩岸和平派」的堅定支持,不分區立委選舉也得到足以與民進黨分庭抗禮的33.4%得票率,若國民黨大敗後即「去中國」,朝所謂的「主流民意」貼近,能夠爭取多少支持還在未定之天,卻已經背叛了550萬堅定支持者,中間的利害得失再清楚不過。
所幸,黨名「去中國」的倡議沒有引起太多討論,郝龍斌、江啓臣也未隨之起舞,但確實已將國民黨衆「精於私利」的壞習性展現無疑。
回頭再談如何讓國民黨這個「體虛」的人走出加護病房,雖然外界很清楚,但國民黨都只看到「表象」,看不到體虛的真正原因。
欲改革必先重建中心思想論述
翻開2016年國民黨敗選檢討報告,條列執政不佳、兩岸牌失效、換柱風波、網路輿論一面倒、缺乏長期培育人才及選舉與提名策略都失敗等5大敗選原因。
2020年國民黨敗選檢討報告,則列舉「討厭民進黨」不敵「亡國感」、兩岸論述無法因應變局、網軍惡質攻擊候選人形象難爭取中間選民認同、候選人選戰策略失誤、黨內不團結、不分區立委名單未符期待及不受青年青睞等7大原因。
簡言之,國民黨將選民不支持,全歸因於「外在環境」與「戰術錯誤」,卻從來看不到自身的「體質」已經不佳,也就是國民黨人早已失去「中心思想」,從2000年政黨輪替後,就有人反映,但國民黨就是聽不進去,甚至反駁。
國民黨中央組發會前主委張雅屏曾於臉書發文,引國民黨黨章第一條條文「中國國民黨爲民主的、公義的、創新的全民政黨。本黨基於三民主義的理念,建設臺灣爲人本、安全、優質的社會,實現中華民國爲自由、民主、均富和統一的國家」,藉以說明國民黨的「中心價值」,結果不但沒有平息衆怒,反而更加坐實「失去中心思想」。
實話說,《三民主義》已成爲國民黨的門面及擺設,不要說一般人早已不清楚其內涵,就算是國民黨政治人物,又有多少人說得清楚並「爲黨宣傳」?更遑論「實現統一的國家」是黨章的內容,卻是國民黨在歷次大選中的禁語。
這纔是國民黨真正的問題,失去了「中心思想」及對理想的追求,忘記政黨追求執政的目的,其實應該是「爲人民服務」。失去對理想的追求,聚集在國民黨旗幟下的,自然多半是逐利之徒,「買辦」的不名譽稱號,一點都不冤枉。
《多維TW》月刊05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