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割完昏迷3天,醒來後得知皇帝退位了
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割完昏迷3天,醒來後得知皇帝退位了。這是一段極其殘酷的人生經歷,令人扼腕嘆息。一個貧困農家子弟,爲了謀生出賣男根,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本以爲可以在宮中度過一生。豈料清朝覆亡,他醒來時一切都已改變。皇權已然不再,他的犧牲和期望都隨之化爲泡影。面對鉅變的命運,這個可憐的太監又將走向何方?他餘生的經歷究竟如何?這一缺憾的人生,最終將迎來怎樣的結局?
一、犧牲年少,割去男根只爲求生
嘉慶年間,孫家是淮安城裡盤根錯節的一個普通農戶。祖上幾代勤勤懇懇,總算在淮陰大地上打拼出一方田園。可惜天不從人願,一場瘟疫襲來,奪去了孫家僅有的兩頭老畜。孫父孫長春正當壯年,家中唯一的勞力頃刻間被剝奪。爲了維繫貧困的家計,他只得攜妻子長女徐氏到別處求援。
誰知命途多舛,孫長春一去竟遇上了強盜,全家被擄去做了人質。強盜兇殘無度,逼孫長春賣田還債。眼見自家的血汗田地就要盡被掠奪,長春氣不過橫加阻撓,招致強盜怒火,被打得頭破血流,整個人癱在泥地上不省人事。
孫家的長子孫耀庭,那年才十三歲,便目睹了這一幕。他咬緊牙關,擋在母親身前苦苦哀求,可強盜們對他這個半大不小的男童視而不見。強盜們將所有值錢的東西盡數掠去,就連家中僅存的那些陳舊破爛,也被拿去當了柴火。孫家一夕之間,家徒四壁,連個遮風擋雨的窩棚都沒有了。
在那以後的漫漫長夜裡,長春傷重難愈,孫家的生活再也回不到從前。他們曾經的田園也被強盜賣給了地主,徐氏攥着那幾文銅鈔,啜泣不止。孫耀庭年紀尚小,看着家裡這遭遇,卻也意識到眼下的困境有多麼絕境。他不想讓母親就這樣熬下去,可是他到底該怎麼辦?
正當他百思不得其解時,村裡有人給出了一個主意——既然他們家裡實在是太窮了,那不如把孫耀庭賣給東陽鎮上的當家,做個太監謀生?
二、宮中務役十年,生活雖得維繫尚有盼望
孫耀庭割去男根後,第一次醒來時只覺得渾身上下無處不疼。母親徐氏守在榻邊,眼眶紅腫,不知是因爲擔心兒子的性命,還是爲兒子前途的失去而傷心。孫耀庭強撐着精神,想要說些安慰母親的話,卻被一陣劇痛生生逼了回去。
在昏睡與半夢半醒之間,孫耀庭不時會聽到村裡人竊竊私語,說是京城裡發生了大亂子,皇帝被趕下了龍椅。他雖年紀尚小,卻也懂得皇帝對於王朝的重要性。他隱隱約約猜到,這場亂局說不定會影響到自己去北京謀生的前程。
果不其然,等到他傷勢初愈,踏上了去京城謀生的漫漫長路,滿目都是戰火肆虐後的廢墟。沿路的村鎮衣冠不整,行人無精打采。一問之下,原來那就是辛亥年間的動亂所致。京城裡一時竟也亂作一團。孫耀庭打聽到,紫禁城裡的那幫老太監如今也不知所蹤。
眼下局勢尚未穩定,孫耀庭在京郊一家客棧裡幹雜活度日。他雖已割去男根,卻也只能暫時將當太監的想法擱置一旁。生存纔是當務之急,等時局好轉了,他再作打算不遲。
不過好在孫耀庭身手不凡,勤懇好學。他很快就獲得了客棧老闆的賞識,被派往北京城裡的分店打理賬務。就這樣,孫耀庭在北京城裡住了下來,默默期盼着哪天能有機會進入那紫禁城,做一名正兒八經的太監。
機會果然就這樣來了。北洋政府上臺後,爲了穩定舊上層的心神,特意對仍留在紫禁城中的那幫遺老遺少網開一面。這些曾經的權貴們雖已失去昔日的尊榮,但在新政權的照拂下,生活卻一點也未見曾受Loss。他們仍然衣食無憂,過着與從前別無二致的日子。
孫耀庭得知這個消息,立刻自告奮勇,要去給這幫老人伺候。他知道,只要能進入紫禁城裡效力,就算自己已不復完整,將來的生活也總歸是有着落的。果不其然,憑着過人的機警和勤奮,孫耀庭很快就贏得了那些遺老的歡心。於是,這個本已割去男根的年輕人,竟然真真切切地成爲了一名太監,開始在紫禁城裡伺候那些昔日達官貴人的生活起居了。
三、太監生涯受新舊交替影響
在宮中侍奉那些曾經的權貴們,孫耀庭用自己的勤勉和忠心贏得了主子們的賞識。他們對這個年輕的太監甚爲器重,不但將一些貴重的活計交給他,有時還會分他們一些特殊的補貼。
得蒙這等恩惠,孫耀庭自是萬分感激。他更加兢兢業業,生怕有任何閃失惹人不快。那些昔日的權臣們看着這個聰明伶俐的年輕人,也常常感嘆他們的那個朝代真是錯過了一個人才。
時光荏苒,就這樣,孫耀庭在紫禁城裡服務了整整十年。北洋政府對於皇室遺老的優待政策一直未變,這羣曾經的權貴們仍舊過着與先前別無二致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們漸漸老去,有的竟也相繼離世。紫禁城裡的宮人太監們開始慢慢減少,失去了補充的來源。
就在這時,曾經的"傀儡皇帝"溥儀決定離開紫禁城,自此北京城裡再無舊朝餘孽。北洋政府不再爲了討好遺老而對宮人開恩,紫禁城裡的所有太監宮女全部被遣散,他們將分文未得。
作爲最後一批太監之一,孫耀庭本該和其他同伴一樣流落街頭。但他苦心服務多年,贏得了主子的賞識,因此特意獲得了一筆津貼,以維繫自己最基本的生活。
不過,儘管如此,孫耀庭仍然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已經千鈞一髮。清朝覆亡十餘年,宮廷體系幾近全面瓦解。作爲鐫刻着舊制度印記的存在,他們這些閹人在新社會註定將像一羣"遺老遺少"一樣被漸次遺忘。
爲了謀生,孫耀庭曾想過回鄉,卻被村人們冷眼相待。在那個動盪年代,做太監本就是個污穢不堪的職業。更何況,孫耀庭割去男根之後,根本無法在家鄉重新安居樂業。在村人們看來,他已經不再是個徹底的男人,也無法成爲一個合格的家長了。
於是,他只能繼續留在北京,和其他一些太監們租下一間破廟,相互拾掇着度日。他們或是到處替人幹些雜活,或是湊錢開一間小店鋪做些微薄生意。可惜天不遂人願,這羣閹人的處境終究引來了外人的恥笑與排斥。他們的生意越做越小,收入日漸微薄。
四、漂泊流離尋根未果,命運多舛
隨着時光流逝,孫耀庭所在的那羣太監漸漸老去凋零。他們靠着從紫禁城分到的那一點兒補貼和雜役勉強維持着生計,卻也時常覺得生無可戀。閹割帶來的恥辱和身體上的殘缺,註定了他們在新社會無法被當做正常人對待。
有一年,孫耀庭聽說家鄉淮安的田園重新開墾了,於是他滿懷期盼,準備回去看看。誰知當他踏上祖籍之地,那裡的景象已是面目全非。滿目瘡痍的房屋翳楚參天,路邊行人衣衫襤褸。問起村裡的老人,才知道那是幾年前的一場兵燹所致。
孫耀庭原本的老家早已蕩然無存,就連當年被強盜霸佔的那點田產,如今也落入了他人之手。他四處尋覓父親和母親的下落,卻怎麼也查不到一點線索。看來,他們這些可憐的農人,在那幾年的動亂中早已厄運垂暮。
望着眼前的一片凋敝,孫耀庭萬分惆悵。作爲一名閹人,他已無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謀生。而他唯一的親人,恐怕也已在那幾年的戰火橫行中香消玉陷。他失去了家園,也失去了最後的依歸。
重新回到北京後,孫耀庭的生活陷入了更加困頓的境地。多年以來,儘管過着清貧的日子,但他作爲太監的身份卻總還給他一些顏面。然而如今,那最後的顏面也蕩然無存。紫禁城內的宮廷體系已然瓦解,連他們這些遺老遺少也早已被新朝所拋棄。
在街頭巷尾行走,孫耀庭時常遭人白眼和奚落。有的小孩甚至拿石子砸他們這羣"東西"。生怕受辱,孫耀庭只能躲在家中,整日獨自餓着飢肚。朋友們紛紛離世,他覺得生存已然沒有希望。
正當他對人生徹底失去信心之時,北平一家慈善團體發現了他們這羣可憐的閹人。他們看到這些遺老遺少的悲慘處境,深感同情,便主動爲他們徵求救濟。
五、最後一名太監在慈善機構獲得heimeng
那家名爲"京華同善會"的慈善團體發現了北平城中這羣遺老遺少的可憐處境後,立即伸出了救援之手。會長是一位熱心仁厚的老人,他發現這些閹人無家可歸,生活陷於極度貧困,於是決定收留並資助他們。
孫耀庭和其他幾名同伴都被安置在了"京華同善會"開辦的一處簡陋庇護所內。那裡環境雖然簡樸,但至少有一間瓦房和幾間草棚可以遮風擋雨。會裡還定期發放一些粗糙的口糧,讓這羣閹人免於挨餓受凍。
孫耀庭領着同伴們在這裡住了下來,過起了相對安穩的生活。他日日都會去幫會裡做些力所能及的雜役,以表達自己對於慈善人士的感激之情。
除了居住和伙食得到了基本保障,孫耀庭和其他閹人還能在庇護所內接受一些文化教育。會裡有一些資深人士,不時會給他們這羣文化程度極低的可憐蟲講解讀書識字的道理。
儘管歲數已高,孫耀庭卻格外珍惜這種機會。他曾經在紫禁城裡服務,雖然生活過得去,卻從未有過學習文化知識的機會。如今能在這個年紀重拾學習,他覺得是莫大的幸運。
孫耀庭學習很用心,很快便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字。他不時會跟庇護所裡的一些善長者請教一些疑難問題,而那些資深人士也很樂於傳授自己的知識給這個渴求知識的老人。
除了讀書識字,孫耀庭還學會了一些手藝,比如編織草繩、剪紙等。他時常利用這些手藝賺取一些微薄的外快,以補貼自己在庇護所的生活費用。
就這樣,在"京華同善會"的資助下,孫耀庭和其他幾名同伴終於度過了最後的晚年。儘管生活依舊清貧,但至少有了安身之處和基本的溫飽。作爲最後一批太監,他們在這個充滿仁愛的慈善機構裡,總算獲得了一份臨終前的寧靜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