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進口大量晶片、石油 發改委嗆:難道出口國產能過剩?
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研究室主任金賢東。(取材自財聯社)
歐美對中國新能源領域「產能過剩」的指責升溫,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賢東駁斥,「認爲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能過剩』了,這是站不住腳的。」他突破盲點指出,中國每年大量進口晶片、飛機、大豆、原油等商品,這些商品出口國難道都產能過剩?與此同時,中美經濟工作組會議在華盛頓舉行,雙方也再次就工業產能過剩的議題交鋒。
近期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德國總理蕭茲在訪華行程中都提到「產能過剩」。葉倫日前並表示,不排除採取任何應對措施,包括徵收額外關稅,以阻止大量廉價商品涌入美國市場。
香港文匯報報導,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工業產能利用率爲73.6%,低於2023年的75.1%,是2020年二季度以來新低。分行業看,汽車製造業、新能源相關的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建築產業鏈的非金屬礦物製造業等產能利用率下降較快。市場擔心產能利用率數據偏低,可能指向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風險。
金賢東17日在出席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發佈會時表示,從中國近幾年數據看,產能利用率的季度波動比較大,第一季產能利用率相對低一些,第四季相對高一些,與春節假期等因素相關。
金賢東強調,對於產能問題,要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普遍的,適度的產大於需有利於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這種現象普遍存在。
「有些方面把產能問題與國際貿易掛鉤,認爲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能過剩』了,這是站不住腳的。中國每年大量進口芯片(晶片)、飛機、大豆、原油等商品,那麼這些商品的出口國難道都『產能過剩』了嗎?」金賢東強調,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國家在各自強項產業的產能大一些,在其他產業的產能小一些,這是由各國的比較優勢決定的。只有加強合作,才能共同發展。」
在中美經濟工作組舉行第四次會議後,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會見中方代表團一行。 (取材自中國財政部網站)
另據中國財政部官網消息,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16日共同主持召開中美經濟工作組第四次會議。中美經濟工作組會議在華盛頓舉行。
美國財政部16日在會後的新聞稿說,會議討論了「平衡增長」的議題,美國繼續表達對中國非市場做法和工業產能過剩的擔憂。雙方還就反洗錢問題進行首次聯合交流,並稱兩國「都同意進一步討論這些問題」。
而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發言人劉鵬宇則在會後駁斥產能過剩的指控。他批評,將產能過剩政治化,將經濟問題和安全問題聯繫起來違背了經濟規律,損害了中國產業和全球經濟穩定。
當地4月16日,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美國華盛頓與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尚博共同主持召開中美經濟工作組第四次會議。(取材自財政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