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論壇創始人:西方應正視中國電動車快速發展

中歐論壇創始人、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高大偉(David Gosset) 6月13日在中國日報網發表文章,呼籲歐美正視中國電動車迅速發展的原因,而不是用關稅、貿易衝突來縮小與中國的差距。文章內容如下:

在撰寫《靈感·大灣區》一書時,我正好發現了有關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的新聞。從下個月開始,歐盟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最高達38.1%的臨時關稅,這可能引發與中國的貿易衝突。

這則新聞促使我深入研究比亞迪(BYD),這家公司受到歐盟委員會密切關注。在審視比亞迪時,希望人們能意識到關稅掩蓋了歐盟面臨的真正問題,並促使提出更基本的問題,探討中國企業未來發展軌跡及其在全球市場中的角色。

比亞迪汽車成立於2003年1月,創始人王傳福出生於1966年。關於王傳福,有很多關於他的傳奇經歷的文章,這位出生於安徽省貧困家庭的企業家現在已經成爲世界上最傑出的商業領袖之一。

關於王傳福,美國投資家查理·芒格(1924-2023)的一句話尤爲耐人尋味。芒格說王傳福是托馬斯·愛迪生和傑克·韋爾奇的結合體。2008年,根據芒格的建議,沃倫·巴菲特對當時這家相對不知名的中國公司進行了2.32億美元的投資。

在美國和歐盟,比亞迪經常發現自己被描繪成一種威脅。這種持續的關注突顯了該公司的重要地位。如果一個公司的影響微不足道,就不可能持續吸引注意力。西方政客經常將比亞迪的成功歸因於不公平的做法,稱政府補貼使其獲得了優勢,從而超過了美國和歐盟的汽車製造商。然而,這樣的論點忽視了關鍵因素。

比亞迪等公司的成功主要源自有利的生態系統,比如穩定的領導力、勤奮的職業道德,最重要的或許是真正的創新能力。比亞迪擁有超過9萬名研發工程師,在全球申請了超過4.8萬項專利,並獲得了3萬多項專利。

從長期來看,西方政客對中國汽車加徵關稅並不能解決問題。雖然它們可能看起來是保護性措施,各國自然都希望捍衛自身利益,但它們只是掩蓋了弱點,未能培養能夠贏得全球競爭的參與者。換句話說,加徵關稅是一條捷徑,不需要太多創新或戰略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和美國有充分的時間和資源來預見向電動汽車的轉變。歐洲沒有比亞迪的對手,這引發了關於歐盟戰略規劃的重要問題。在電動汽車領域以及在網絡空間和人工智能領域,世界以中國和美國分別由比亞迪和特斯拉代表的G2的形式運作。歐盟在這方面面臨挑戰,而不應將其缺點歸因於外部因素,它應專注於內部改革,戰略思維和果斷行動。

中國在全球舞臺上的行動值得肯定。最基本的問題是比亞迪等公司是否能超越國際化,真正確立自己作爲全球實體的地位。雖然前方有許多障礙,無論是內部還是外部,但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將有益。特別是在可持續交通這樣一個關鍵領域,這種進步爲未來人類的福祉帶來了巨大的希望。

中國公司走向全球領導者的時刻已經到來。雖然它們將開創自己獨特的道路,但可以從歷史上美日企業的經歷中汲取寶貴的教訓。一家全球公司若要打造自身特色,需要其高管擁有全球化思維,其產品和品牌在各大洲具有普遍吸引力。

對於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原則上接受這一趨勢至關重要。這一趨勢雖然會帶來更激烈的競爭,但也會推動進步。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