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國民黨主席選舉 現象與影響(唐永紅)

國民黨主席選舉,3位候選人合影。(圖/本報資料照)

一、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關於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以下幾個現象值得關注。

(一)部分基層民衆及黨員政治覺醒與「張亞中現象」

國民黨長期理念缺失、論述乏力,平素疏於引領民意、選舉時拿香跟拜,以致陷入敵人設定的戰場打仗;加之常常不遵守程序正義而玩弄宮廷政治,以及「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不團結的形象與表現,深受民衆不齒與詬病。國民黨接連遭遇了2016年、2020年大選的慘敗,並被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以「轉型正義」之名痛加追殺。而在選舉接連失敗、黨員情緒低落中先後執掌國民黨主席的吳敦義、江啓臣則錯誤歸因選舉失敗,繼續拿香跟拜,不僅沒有爲國民黨找到出路,而且面對民進黨當局綠化臺灣、關閉中天、開放萊豬、拒絕疫苗、親美抗中、惡化臺海等一系列的反民主自由和不公不義的鴨霸行爲而無所作爲。

在上述時空背景下,一些基層黨員及民衆開始對臺灣的選舉政治、國民兩黨的理念路線進行反思與覺醒。事實上,自1996年直接選舉以來,臺灣經歷了7次直接選舉與三次政黨輪替,但伴隨政治轉型而來的不僅不是經濟奇蹟的再現,而是近20多年來的經濟成長的持續減速,以致陷入越來越讓人窒息的成長停滯且分化加劇的「悶經濟」狀態。基層民衆反權貴的覺醒浪潮繼「太陽花」學潮、「韓流」之後繼續發酵。來自基層民衆的國民黨基層黨員,更經歷國民黨在勢力與實力上近20多年來的江河日下,也在無奈與鬱悶中暗自反思國民黨究竟該何去何從。

在這種背景與氛圍下,如果說那些因不滿生存現狀而經濟覺醒進而開始反權貴的庶民,曾經以爲出身不那麼權貴、形象堪爲「我族」、主張扣人心絃、論述通俗易懂的韓國瑜,可以作爲他們的利益代言人而加以支持,進而形成了席捲臺灣的「韓流」現象;那麼,在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張亞中教授的相反於民進黨「臺獨」且也有別於其他候選人「獨臺」的鮮明理念、有助於臺灣安全與發展的路線主張,加之鏗鏘有力的論述、敢於鬥爭的表現,則暗合了那些憂心「中國國民黨」徹底走向「臺灣國民黨」而最終亡黨、焦慮臺海和平可能生變將危及身家性命與財產安全,而反思與覺醒中的部分基層黨員的心意。這就是繼「韓國瑜現象」之後「張亞中現象」得以出現的背景及原因。

但是,正如臺灣民衆的覺醒還只是部分庶民的經濟覺醒一樣,國民黨黨員的覺醒也只侷限於部分基層黨員的政治覺醒,且更多是安全覺醒。加之,當前的國民黨組織運作主要還是權貴把持的派系運作以及相應現實利益的派系捆綁。在這樣的黨員覺醒程度與黨員派系結構下,儘管選舉過程中張亞中的民意調查支持度呈現飆升並領先的勢頭,曾迫使朱立倫陣營爲求勝選不惜「抹紅」張亞中並操作「棄江保朱」策略,但是,朱立倫還是有驚無險、合符預期地當選國民黨主席。

國民黨黨員的覺醒以及被張亞中論述的激發,首先體現爲先前不被看好但異軍突起的政治素人「張亞中現象」的出現,包括張亞中教授獲得了僅次於朱立倫、遠高於江啓臣的得票數與得票率。其次,體現爲張亞中的得票數(60632票)與得票率(32.59%)也遠高於2017年理念與路線相近的洪秀柱的得票數(53063票)與得票率(19.20%)。再次,體現爲朱立倫的得票數(85164票)與得票率(45.78%)不僅並未過半,而且相較於2015年當選得票率(99.61%)跌落過半,也低於2017年吳敦義的當選得票數(144408票)及得票率(52.24%),更低於2020年江啓臣當選得票率68.8%(得票數僅略高於2020年江啓臣的84860票)。此外,也體現爲此次黨主席選舉中黨員投票意願的開始提升。此次黨主席選舉總選舉人數(370711人)、投票率(50.71%,投票數187999票,有效票186018票,無效票1980票),雖然低於2017年主席選舉的總選舉人數(476196人)及投票率(58.05%),但高於2020年主席補選的總選舉人數(345971人)及投票率(35.9%)。

(二)國民黨多數黨員尚未覺醒且再次背離臺灣基層民意

國民黨本是一個主要由資產階級、社會精英及權貴構成的政黨,易於高高在上、脫離羣衆、不接地氣,又疏於引領民意。結果,一方面常常只會注意到當前的所謂主流民意,偏於隨波逐流,選舉時就拿香跟拜;另一方面,難以及時敏銳地關注到基層民衆想法的初期變化,難以把握社會的初潮脈動,很容易背離新生的基層民意,看不清社會民意演變的方向。

2020年大選,臺灣不分藍綠的庶民經濟覺醒及其對「臺灣要安全,人民要有錢」的訴求,本提供了一次國民黨及韓國瑜突破臺灣社會當前藍小綠大結構的約束、翻轉民進黨執政權的機會。但國民黨及韓國瑜傾向拿香跟拜進入了民進黨設定的「主權牌」、「統獨牌」戰場,而未能洞察天機堅定地打「安全牌」、「有錢牌」。特別是因怕被「抹紅」而不願繼續深耕大陸開展城市交流,以致沒有後續的大陸觀光團觀光高雄、沒有後續的大陸採購團採購產品。結果,未能兌現「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的承諾,就難以得到高雄民衆對韓國瑜任職不到一年就欲離開市長位置直奔大位的諒解與理解。如此一來,其他縣市的庶民也就無法預期韓國瑜如果當上臺灣地區領導人他們就能發大財,因此難以放下藍綠統獨立場而選擇票投韓國瑜。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國民黨的其他三位候選人以及多數黨員既沒有政治覺醒,也沒有注意到社會基層民衆民意的變化。這反映在張亞中的民意支持度高於其得票率、朱立倫的民意支持度低於其得票率上。衆所周知,近年來正在經歷和麪對因民進黨當局推翻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並囂張地在島內外「謀獨」、「遏陸」而造成臺灣成爲「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並可能隨時引爆臺海戰爭的高危風險,臺灣民衆擔心自己的身家性命與財產安全而開始不滿民進黨及其當局的執政作爲。因此,臺灣民衆雖然多數「拒統」甚至希望將來有機會「臺獨」,但出於「安全」、「有錢」這兩個首要的訴求還是希望臺灣社會內部保有一股可以溝通兩岸、確保臺灣安全與發展的政治勢力,以有助於繼續維持兩岸之間的和平發展與交流合作。

張亞中教授主打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並謀求兩岸統一)以及兩岸和平備忘錄,就是對廣大基層民衆上述訴求的正面的直接回應。這正是張亞中民意支持度較高的一個主要原因。但遺憾的是,國民黨的多數黨員顯然並未能體察到臺灣基層民意的這一新變化,而選擇票投了兩岸路線主張難以確保「臺灣安全、人民有錢」的黨主席候選人。

(三)國民黨未能認清大勢而抱持「親美和中」反動路線

在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過程中,包括候選人辯論會及政見發表會上,在關於臺灣應如何處理與中國大陸、美國的關係時,朱立倫等候選人批評民進黨當局一邊倒地擁抱美國大腿會置臺灣於兵兇戰危的不利境地,相應表示,爲了有利於臺灣利益,應像馬英九時期那樣選擇「親美和中」的立場與策略。這種試圖兩邊取巧漁利的路線主張在當前美國對華採取戰略競爭與遏制打壓政策下其實是似是而非的認知與選擇!

衆所周知,正確的政策策略必須根據當時的內外環境與條件加以制定,而先前行之有效的政策策略也須隨着環境與條件的根本性改變而做相應的調整,否則可能變成禍國殃民的錯誤政策策略。以此觀之,馬英九時期行之有效的「親美和中」政策策略在時空環境已然根本性改變的情形下,再作爲當前及今後時空背景下中國國民黨的政策策略以及臺灣的選擇,不僅將淪爲東施效顰、邯鄲學步之樣,無法達成其政策動機與目的,而且必將把中國國民黨推向民進黨的政策取向,最終把中國國民黨甚至臺灣變成中國大陸的敵人而徹底毀掉中國國民黨以及臺灣的安全與發展。

馬英九時期,美國對華總體上採行的是以和平演變爲核心的接觸交流政策,並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並支持兩岸在經貿文化領域層面的交流合作。在這種情形下,臺灣選擇「親美和中」政策策略是可行的。正如大家曾經所見,當時的馬英九當局的確在中美之間如魚得水,既通過兩岸交流合作爲臺灣獲得了民生經濟利益(可惜未能及時大開大合地展開交流合作,以致成效不如預期,受益面不夠寬廣),又通過兩岸協商在中美的支持下爲臺灣獲得了一些對外空間,當然,也確保了臺海的和平與臺灣的安全。

但今天,美國早已改變其對華戰略與政策,實行總體上以遏制打壓爲核心的戰略競爭政策。爲達其目的,美國正在利用其各種可能的籌碼與條件,包括更多地打「臺灣牌」,「以臺製華」。爲此,美國希望臺灣島內的各種政治勢力都倒向美國,成爲美國的棋子與馬前卒,以進一步提升打「臺灣牌」的性價比。在此情形下,本就希望利用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來達成其「拒統」、「謀獨」政治企圖的民進黨及其當局,已經迫不及待地跳上了美國的戰車,還勾連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企圖「遏陸」。民進黨及其當局此刻此舉自然深受美國的歡迎,美國當然也釋出並可能繼續釋出許多「友臺」的言行予以誘惑。

中美戰略競爭或對抗,源於中美之間的新舊雙重結構性矛盾,包括傳統的發展道路制度意識形態之爭和新起的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之爭。這兩種結構性矛盾由於中美在文化與行爲邏輯上的不同而基本上難以調和,美國認爲中國的發展強大總體上不利於美國並選擇遏制打壓。特別是中美之間的戰略競爭不分出結果是不會停止的。因此,中美關係雖然在近期上因全球化中形成的利益關係與美國奉行國際現實主義邏輯將維持鬥而不破的局面,但中長期上難以樂觀而很可能破局。由此觀之,臺灣及國民黨需要認真思考在中美戰略競爭與對抗過程中該如何處置,該何去何從。坦言之,此情此景中的臺灣各政治勢力基本上將越來越沒有了騎牆取巧包括「親美和中」的空間,必須看清大勢做出理性選擇。

如上所述,民進黨及其當局基於自身的政治企圖已經毫不猶豫地投懷送抱甘當美國的馬前卒與棋子。國民黨的選擇表面上看可以有倒向美國、倒向大陸、騎牆中立三種選擇。但實際上,如上所述,騎牆中立這一選擇在中美關係因戰略競爭與對抗並終將走向破局而失去空間,而倒向美國的選擇也因執政的民進黨的有力競爭而難以獲得美國的青睞。事實上,美國已經明顯不如先前那般在意國民黨的「親美」言行了,因爲美國已經看到近30年來臺灣社會意識形態與政治生態在逐漸的量變中實現了質變,以及在這種社會生態下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已經進入到「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而具有了長期執政的可能性。更爲緊要的是,中國崛起成爲強國已成必然之勢,中國大陸大概率上也將在中美戰略競爭中勝出。顯然,當前的中國國民黨及臺灣當局,需要小心選擇,以免成爲中國大陸的敵人而提前退出歷史舞臺。

(四)綠營對張亞中前倨後恭表明張亞中擊中了綠營要害

在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開始,多數藍營人士不看好張亞中教授,綠營當然也不以爲意。而當張亞中民意支持度異軍突起並頻頻領先時,一些藍營人士說是綠營及「1450」灌水所致;但綠營開始「抹紅」打擊張亞中,並放話說如果張亞中當選國民黨主席,民進黨就可以躺着選了。綠營對張亞中選情前倨後恭並着手打擊張亞中的選情,表明張亞中的論述擊中了綠營的要害,讓綠營政治勢力開始緊張張亞中的主張如果成爲將來國民黨的選擇而喚起更多民衆的覺醒。

事實上,以民進黨爲代表的綠營政治勢力一直希望國民黨變成小綠跟班,而害怕國民黨回到「九二共識」重啓國共合作進而兩岸合作,因爲,一方面小綠跟班拿香跟拜只能證明綠營政治勢力主張的正確性,因而無法從綠營獲得選票,反而喪失處理兩岸關係的優勢並丟失藍營的選票;另一方面國民黨變成小綠跟班也有助於臺灣社會意識形態的進一步綠化而延長民進黨等綠營政治勢力「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

在綠營政治勢力着手打擊張亞中的選情的同時,朱立倫陣營也趕緊一邊掉轉之前主要瞄準江啓臣的炮口,開始「抹紅」並加強打擊張亞中,一邊調整論述策略,不再特別強調「各表」,聲明認同「九二共識」、反對「臺獨」。這也表明他意識到他先前的「一中各表」、「求同尊異」的主張對於重啓國共交流、兩岸關係的侷限性與無效性,以及一些基層民衆及黨員對他拿香跟拜而不反「臺獨」的不認同與不支持。

二、這場選舉帶來的幾個可能影響

剛剛結束的這場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是在臺灣社會生態結構性變化、美國對華戰略與政策重大改變、兩岸公權力交流及國共交流平臺停擺、臺海風起雲涌且和平可能生變、新冠疫情衝擊民生經濟及生命安全、島內民進黨威權統治而國民黨作爲不力等時空背景下進行的。這些時空背景必然投射到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之上。反過來,受到特定時空背景影響的這場選舉及其結果,以及選後各方的反應,也可能影響到選後國民黨及臺灣社會的發展走向、國共關係及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以及島內2022年縣市選舉與2024年大選。

本文前面闡述了美國對華戰略與政策的重大變化對這場選舉的影響,這裡還有必要明瞭這場選舉也是在臺灣社會生態發生了結構性變化,並已對臺灣安全與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的背景下進行的。而選舉結果相應會或多或少地反映這一結構性變化,並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臺灣社會與國民黨自身的後續變化,以及國共關係與兩岸關係的後續演變,甚至島內2022年縣市選舉與2024年大選。

事實上,正如民意調查及臺灣歷次「大選」結果所顯示的,臺灣社會生態經過以民進黨爲代表的綠營政治勢力近30年來堅持不懈的長期改造,已經發生了從量變到質變的翻天覆地的結構性變化:一是政黨發展方面,在「國退民進」的量變中實現了從「國強民弱」到「國弱民強」的質變;二是意識形態方面,在「藍消綠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藍大綠小」到「藍小綠大」的質變;三是國家認同方面,在國家認同疏離的量變中實現了從「兩岸一國」到「一中一臺」的質變;四是統獨意願方面,在「統消獨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追求統一」到「追求獨立」的質變;五是統獨力量方面,在「統消獨長」的量變中實現了從「統大獨小」到「統小獨大」的質變。

臺灣社會生態的上述結構性變化,首先已經嚴重衝擊到近30年來的臺灣經濟發展。臺灣社會生態的上述變化過程及結果,使得兩岸關係更趨複雜,海峽兩岸的敵對狀態更難化解,至今也未結束。而在臺灣社會生態發生上述質變的同時,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中也已發展成爲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主要中心,日益接近國際政治經濟中心。結果,因自身資源與市場較爲有限而需要全球化(國際化)運作的臺灣經濟體因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而日益邊緣化,難以整合國際政治經濟中心地帶、特別是作爲全球化中心的中國大陸的資源與市場,以獲得較好發展,以致呈現長期持續的經濟成長減速並陷入低速滯長的「悶經濟」狀態。這使得參與了數次直接選舉、經歷過政黨輪替但在「悶經濟」中體會到腰包不斷縮水的部分庶民近10年來開始經濟覺醒,出現了厭惡政黨惡鬥、反對權貴騙選票分蛋糕的社會情緒與運動。

臺灣社會生態的上述結構性變化,當前更嚴重衝擊到臺海和平與臺灣安全。臺灣社會生態的上述結構性變化,一方面意味着以民進黨爲代表的綠營政治勢力已經進入到「政治正確」的政治收穫期,不僅很有可能在島內長期執政,而且正憑藉民意支持並藉美國對華戰略與政策改變之機,在島內外大搞「臺獨」分裂活動,抗拒統一,並勾連國際反華勢力遏制大陸發展,損害國家在領土、主權、安全、發展等層面的核心利益;另一方面,意味着兩岸之間的主要矛盾性質也已質變,從先前爭奪國家代表權的矛盾爲主,演變爲分裂國家領土及主權與維護國家領土及主權的矛盾爲主。如果說前者還可謂「內部矛盾」,而後者已然是「敵我矛盾」。這必然導致兩岸關係對抗發展,衝擊臺海和平,危及臺灣安全。事實上,當前臺灣已經被評定爲「地球上最危險的地方」。

臺灣社會生態的上述結構性變化,也已經衝擊到臺灣社會所謂的民主自由的質量水準,造成了政黨政治的惡性競爭,出現瞭如前所述的越來越多的獨裁專制下的不公不義施政與反民主自由操作。民進黨當局已經肆意妄爲地綠化臺灣,關閉中天,開放萊豬,拒絕疫苗,親美抗中,惡化臺海。

上述近30年來臺灣社會生態的結構性變化及其負面衝擊,以及前述美國對華戰略與政策的重大調整以及民進黨當局的因應所致的負面影響,必然促使臺灣基層民衆及國民黨基層黨員開始反思,思考臺灣社會及中國國民黨該何去何從,思考臺灣該如何處理兩岸關係。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即成爲觀察當前臺灣民衆及國民黨黨員覺醒程度、觀察臺灣社會及中國國民黨發展走向的試金石。

相應地,立足當前特定的時空背景,並透過上述關於國民黨主席選舉的幾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或可窺見選後國民黨及臺灣社會的發展走向,以及國共關係及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此外,這場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及其結果,以及隨後國共的互動與民進黨的反應,也將影響到臺灣島內2022年縣市選舉與2024年大選。

一是國民黨發展走向方面

總體而言,在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本土化認知、理念與路線的影響下,國民黨將大體上維持當前的發展走向態勢,「中國國民黨」將繼續滑向「臺灣國民黨」,並將繼續拿香跟拜而繼續綠化;國民黨雖然維持表面上的不分裂,但在政黨競爭中的競爭力將繼續弱化。但選舉中「張亞中現象」的出現,喚醒了一些國民黨黨員的黨魂,將有助於減緩「中國國民黨」滑向「臺灣國民黨」、被綠化的進程。

二是臺灣社會發展走向方面

在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本土化認知、理念與路線的影響下,預期國民黨不會真正在島內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在國民黨的上述發展走向態勢的影響下,臺灣社會意識形態總體上也將繼續維持當前的綠化格局,廣大基層民衆將繼續在晦暗的時空隧道中苦悶彷徨,維持緩慢的自發性覺醒進程。

三是國共關係發展走向方面

國共關係發展走向深受國民黨對「九二共識」內涵的態度的影響。自吳敦義以來,國民黨一直主張所謂「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意圖把「各表」這一分歧也作爲國共及兩岸的共識,實質上是要求大陸及共產黨承認其不能承認的所謂「中華民國」的存在。這嚴重衝擊到國共政治基礎與政治互信,直接導致國共交流平臺停擺,國共合作擱置,使得國民黨失去了先前在處理兩岸關係方面的優勢與能力,削弱了國民黨在島內社會的影響力。

從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關於兩岸關係性質定位與兩岸關係發展走向的一貫主張來看,特別是從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賀電與朱立倫覆電電文的異同來看,選後的國共兩黨,共識與分歧兼存。國共共識有二: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和平發展、交流合作、造福民衆。國共分歧也有二:「尊異」與「化異」,亦即「各表」與「同表」;「拒統」與「謀統」。顯然,選後的國共兩黨的政治基礎依然十分脆弱,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長遠取向上依然(是否謀求國家統一)沒有交集。這無疑會嚴重影響到國共兩黨的互信與合作。朱立倫擔任國民黨主席後,國共交流合作平臺能否重啓,端看國民黨是否要求大陸及共產黨正視或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即是否要求接受「各表」),是否把反對「臺獨」提上議事日程,是否會釋出「親美」但「拒統」、「遏陸」的言行了。

四是兩岸關係發展走向方面

當前海峽兩岸因民進黨當局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大搞「臺獨」分裂活動、勾連美國等國際反華勢力遏制大陸而走向對抗,臺海已風起雲涌,隨時可能生變。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出現「張亞中現象」,一方面表明臺灣基層民衆與國民黨基層黨員基於「安全」、「有錢」的訴求,希望兩岸和平發展、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也表明臺灣民衆雖然多數「拒統」甚至希望將來有機會「臺獨」,但尚不願冒着身家性命與財產安全去追求「臺獨」,而是希望和平「臺獨」。

透過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民進黨當局料也應注意到並確認到臺灣民衆當前的心態與訴求了。預期民進黨當局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不太會貿然跨越大陸《反分裂國家法》所劃定的三條底線與紅線而推動必會引致臺海戰爭的「臺獨」分裂活動,除非美國打算近期將與中國大陸斷交轉而支持「臺獨」;但是,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內,民進黨當局也是必定會繼續推行那些不至於引發臺海戰爭的「臺獨」分裂活動的。

有鑑於此,預期臺海和平一定時期內將會繼續維持;如果國共交流合作平臺能夠重啓,兩岸民間層面的交流合作有望獲得發展助力;但兩岸關係仍將對抗發展,臺海戰爭的引線依然還在臺美勾連「謀獨」與「遏陸」的黑手中。

五是2022年縣市選舉與2024年大選方面

縣市選舉勝敗主要取決於現任者的經營績效表現狀況、候選人與當地利益連接狀況;在各縣市都未與大陸開展城市交流、都未獲得交流紅利的情形下,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主張對選舉結果影響就較爲有限。但兩岸關係形勢與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主張,對大選結果卻有着較大影響。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出現「張亞中現象」,表明在臺海形勢嚴峻、和平可能生變的情勢下,認同「九二共識」者會得到更多選民的支持。

(作者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