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培育新質生產力 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
來源: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
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4月29日在北京舉辦的2024世界數字健康論壇對話環節中,圍繞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爲重要着力點,積極構建新時代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健康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題展開互動交流。王樹新詳細介紹了學校在新醫科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創新舉措。他強調,教育的目的是激發和引導學生的自我發展之路。重慶大學着力打造適應新時代的醫學教育體系,在醫學教育中採取了“4+1+4”的培養模式,即大類招生、通識教育、本研貫通和臨牀實踐,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增強通識教育的厚度,拓展醫學教育的寬度,提升臨牀研究的高度。在科技創新和醫工融合方面,王樹新以自身的手術機器人研究爲例,闡述了人才對醫學科技進步的推動作用。他強調,培育新質生產力,教育、科技和人才必須一體推進。關於醫工融合,王樹新認爲,要做到目標、隊伍、資源、績效四個方面的融合,只有“人-事-績-效”實現真交叉、真融合,醫工交叉、醫理交叉,才能真正實現融合創新,培養具備學科交叉能力的新型研究人才和臨牀醫學人才,推動醫學高質量發展。
分析認爲,王樹新之所以強調培育新質生產力,並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可能是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隨着科技的飛速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爲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新質生產力涵蓋了知識、技術、人才等要素,這些要素的市場價值日益凸顯,對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作爲“雙一流”建設高校,重慶大學肩負着爲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任。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重慶大學能夠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
二是人工智能的戰略地位。人工智能作爲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對於提升國家科技實力和產業競爭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是重慶大學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的重要舉措。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需要與其他學科領域進行深度融合,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重慶大學通過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旨在培養具備跨學科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具體舉措與實踐。重慶大學以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強化自身特色優勢爲導向,優化學科專業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培養層次和規模結構。通過建設國家與社會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如智能製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等,適應新時代的迫切需要。重慶大學在醫學教育中採取了“4+1+4”的培養模式,提升臨牀研究的高度。
四是加強科研與產業融合。重慶大學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建研發平臺等方式,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同時,加強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因此,王樹新校長強調培育新質生產力並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是基於對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科技發展趨勢的深刻認識。通過這一舉措的實施,重慶大學將爲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爲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王樹新,1966年9月出生,男,專用機械設計與製造專家,河北陽原人。1994年畢業於天津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重慶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兼任天津大學機構理論與裝備設計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高端裝備機構理論與技術基礎國家基金委創新羣體負責人。長期從事柔性機構系統及其在海洋裝備、醫療裝備、製造裝備中的工程應用研究。202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重慶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1998年獲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1年成爲“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22年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學科門類齊全,涵蓋理、工、經、管、法、文、史、哲、醫、教育、藝術、交叉學科12個學科門類。設7個學部35個學院,以及8所附屬醫院。按照“強化工科、夯實理科、振興文科、繁榮社科、拓展醫科、提升信科、推動交叉”的思路,堅持學科內涵發展、高質量發展、特色發展,健全適應科技高速變革的學科優化佈局機制以及適宜產生未來引領學科的體制機制,建立一流的學科公共服務平臺支撐體系,着力構建一流學科生態。面向未來,重慶大學秉承“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啓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奮力譜寫學校新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簡稱:高校聯盟)是由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南大學、東北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重慶郵電大學、東北林業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曲阜師範大學、黑龍江大學、海豚大數據科技等全國54家高校、企業共同發起,於2018年5月26日在北京中國科技會堂正式成立。迄今爲止,聯盟發展會員300多家, 覆蓋全國20多個省市。聯盟由一批積極投身於“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教育事業的高校、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自願組成的公益性、全國性學術交流服務平臺。中國工程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潘雲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擔任聯盟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擔任聯盟理事長。聯盟工作接受工信部、國家網信辦等政府部門行政管理和業務指導。聯盟主要工作是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加盟微信13651193492)
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
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全稱是“山西省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經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管理委員會批准,於2023年10月在太原成立的第一批專業研究人工智能、賦能數字經濟產業發展的獨立法人組織。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依託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專家委員會及理事會資源,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範區管理委員會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系列文件精神和工作計劃,將研究院打造成爲山西省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的示範應用推廣平臺,同時面向全國開展人工智能業務。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名譽院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擔任,院長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焦李成擔任。研究院內設AI產業學院共建中心、實訓實習就業中心、實驗室建設中心、專家智庫等6個職能部門。歡迎加入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專家智庫,共同賦能高校AI人才培養及產教融合事業發展。
高校區塊鏈專委會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區塊鏈專委會(簡稱:高校區塊鏈專委會),是由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北京交通大學、鄭州大學、貴州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山西農業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陝西師範大學、中國網安、海豚大數據科技等全國40多家高校、企業和機構共同發起,於2019年12月7日在廣東省佛山市正式成立。目前發展高校及企業會員70多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陳純擔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名譽顧問;福州大學教授蔡維德、中國計算機學會區塊鏈專委會主任斯雪明教授、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擔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名譽主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區塊鏈中心主任陳鍾教授擔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主任。高校區塊鏈專委會主要工作是促進高校區塊鏈教育,爲高校區塊鏈專業建設及學科發展提供專家諮詢服務。
高校元宇宙專委會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元宇宙專業委員會(簡稱:高校元宇宙專委會),是由清華大學、湖南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汕頭大學、河北金融學院、保定市元宇宙協會、英偉達中國、海爾衣聯網研究院、海豚大數據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全國20多所高校、企業和機構共同發起,於2022年11月5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軟件與虛擬現實領域專家趙沁平擔任高校元宇宙專委會名譽顧問;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名譽院長、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級顧問李伯虎擔任高校元宇宙專委會名譽主任;清華大學信息國研中心可信軟件和大數據部常務副主任邢春曉擔任高校元宇宙專委會主任委員。目前已發展高校及企業會員30多家。高校元宇宙專委會主要工作是促進高校元宇宙教育、加強校企合作、推動元宇宙專業建設及學科發展,爲元宇宙教育教學提供專家諮詢服務。
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
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簡稱: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是由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京印刷學院、西藏民族大學、河北金融學院、重慶財經學院、蘇州城市學院、北京中關村軟件園、百度、海豚大數據科技等全國60多家高校、企業和機構共同發起,於2024年1月12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姜旭平、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賴茂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呂本富擔任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主任委員。高校數字經濟專委會主要工作是促進高校數字經濟專業建設及學科發展,推動產學研合作,爲高校數字經濟專業教育教學提供專家諮詢服務。
說明:轉載文章和圖片均來自公開網絡,推送文章除非無法確認,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往期精彩文章(單擊就可查看):
. 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