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全球化逆轉是動搖國本的危機
中國時報社論
臺積電會不會變成「美積電」?臺灣半導體產業是否會「去臺化」?已成爲綠藍兩個政治同溫層相互攻擊的口水話題,民進黨政府乘勢把這種憂心定位爲中共的「認知戰」,一概否定其正當性。就事論事,「美積電」與「去臺化」的論點確有過度衍伸之處,但不能否定臺積電帶領周邊產業到美國設廠,是全球化逆轉與臺灣地緣政治處境惡化的結果,是臺灣40年來所未有的大變局,歷史性的挑戰需要歷史性的眼光研判與決斷。
赴美設廠 不具競爭優勢
過去40年,臺灣受惠於經濟全球化與「美中友好」的地緣政治格局,在國家遭到退出聯合國與臺美斷交雙重衝擊,陷於風雨飄搖危境之際,卻能展現強大的韌性,先創造了亞洲四小龍的經濟奇蹟,又創造了寧靜革命的政治奇蹟。延續至今,臺灣GDP排名世界第21、依購買力平價計算爲第19名,人均GDP排名第26。臺灣經濟主要依賴出口,出口產品主要爲半導體,其中以臺積電爲龍首,2020年出口值佔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之半,全球9成先進半導體由臺積電生產,若說臺積電興衰決定臺灣的命運,並不爲過。
不幸的是,臺積電的前景因美國決定重振製造業,並以臺積電爲撬動現狀的槓桿而蒙上陰影。美國要求臺積電到美國設廠,臺積電原本反應冷淡,正如創辦人張忠謀當時所說,美國設廠成本比臺灣高5成,根本沒有市場競爭力。但美國政府意志堅定,最後臺積電不但同意,投資額也由120億美元增加到400億美元、生產的晶片由5奈米升級到3奈米。但臺積電不是沒有怨氣,張忠謀在移機典禮說「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臺積電總裁魏哲家示警「出口管制摧毀了全球化帶來的生產力和效率,降低了自由市場帶來的好處,國家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因而減弱。」
美國以逆轉全球化爲手段重振製造業,臺積電並非唯一受害廠商,臺灣市值最高的鴻海集團,16日深夜宣佈出清旗下工業富聯所持有大陸紫光集團全部股票,理由是「投資案程序無法定案,爲避免不確定性影響投資佈局與資金運用」,決定出脫持股。產業分析師解讀,鴻海寧願承擔435億元的風險,也要撤出紫光投資案,兩岸關係與美中角力等地緣政治風險是主要原因。
臺海避戰 才能創造三贏
臺積電與鴻海是臺灣出口兩大支柱,如今臺灣最重要的兩家企業同時面臨全球化逆轉與地緣政治典範轉移的衝擊。臺灣是一個自然資源匱乏、國內總需求不足的海島型小經濟體,經濟增長完全依賴出口,全球化與地緣政治結構的改變,將對臺灣造成空前的衝擊。
70年來,臺灣經濟受美國治下全球化的庇佑,雖歷經60年代前後兩次地緣政治的衝擊,卻能保持穩定成長。過去40年大陸經濟崛起,臺商大舉西進,兩岸同文同種的優勢讓臺商佔盡便宜,鴻海和臺積電乘勢擴張,大陸成爲臺灣最重要的市場,去年包含香港在內,佔臺灣整體出口值42.3%,出口金額較前年增加24.8%,出口大陸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大陸對臺灣經濟的重要性、臺灣活潑有韌性的企業對世界的貢獻,在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於今年7月接受CNN評論節目主持人扎卡利亞專訪內容中表露無遺。他認爲大陸不會攻打臺灣,因爲「戰爭只會爲彼此帶來災難,對任何一方都是如此」、「烏克蘭戰爭是lose-lose-lose,大家都是輸家,美中臺三方應一起當贏家。」
但劉德音太樂觀了,3個多月後臺積電不但大舉投資美國,南京廠擴廠計劃也宣佈暫停,完全配合美國的策略。而鴻海撤銷對紫光的投資,無論是來自臺灣方的阻擋,或美方的間接壓力,都與美國逆轉全球化與急遽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有關。這是一個可能動搖國本的危機,有志2024大位者須有認知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