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臺美貿易務虛 重啓服貿更迫切
中國時報社論
立法院臨時會無異議通過《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民進黨政府稱這是臺美自1979年斷交以來,結構最完整的貿易協定,行政團隊會持續努力進行後續的七項議題談判;然而,從行政院長陳建仁到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經濟部長王美花,卻都說不出這項協定對臺灣各產業和中小企業有什麼實質的好處。想得到、說得出的只有一點,那就是每年可爲報關業者節省臺幣1億元的成本。
臺美協定有愚民之嫌
與此同時,有關是否要重啓已延宕近10年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談判,也成爲2024總統選戰高度關注的焦點。特別是在今年4月12日大陸商務部宣佈,即日起就臺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後,有關大陸是否會叫停《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疑慮就瀰漫相關產業,當時陸委會曾表示,儘速推動「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後,依該條例進行服貿協議審議及貨貿後續協商,更一度被外界認爲蔡政府有意重啓服貿。
然而,隨着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公開表示,「不會走回頭路重啓兩岸服貿談判」後,民進黨口徑一致,明確表示不可能啓動服貿的相關談判,等於宣告只要民進黨執政,服貿即難見天日。取而代之的是,蔡政府全力鼓吹臺美協定的價值與意義。
臺灣目前有9個自由貿易協定(FTA)或「經濟合作協議」(ECA),其中,最重要的3個,即臺紐(紐西蘭)、臺星(新加坡)以及ECFA,都是馬政府時期所籤;蔡政府執政7年多來與史瓦帝尼、巴拉圭、馬紹爾及貝里斯等國簽署的ECA,合計雙邊貿易額佔臺灣對外貿易總額的0.03%,微不足道。正因爲蔡政府執政7年來對外洽籤經貿協議形同一事無成,因此對這次的臺美協定極盡吹捧之能事,經貿部門主管甚至聲稱,臺美協定對臺美簽定FTA和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會有實質的幫助。美國早已表明對FTA意願不高,不會加入CPTPP、也不會涉入CPTPP的運作,蔡政府竟還期望藉此與美國簽署FTA或是協助臺灣加入CPTPP,未免太不切實際了,甚至有混淆視聽的愚民之嫌。
ECFA纔是真正牛肉
蔡政府認爲沒有必要討論重啓服貿,有幾個理由:第一是已經過時。如2014年的挺服貿大將現任外交部次長李淳,近日就以「過期的壞掉雞排」來形容服貿,他強調自己的立場並沒有改變,「而是中國變了」。10年來中國大陸對外更開放、對外投資更多,也沒有因爲臺灣始終不願續談服貿而停掉早已到期的ECFA。與其說大陸變了,不如說是民進黨執政後對大陸的態度丕變,兩岸關係嚴重倒退。而且10年過去,產業和結構都已改變,必須重新展開對話與評估。
其次,重啓服貿等於把臺灣鎖進「一中經濟框架」。2022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是整體貿易順差的1.95倍、兩岸貿易依存度是38.8%,蔡政府算不算是把臺灣鎖進了一中經濟框架裡?重啓服貿是讓受限於規模經濟的臺灣服務業有擴大市場的機會,如果擔心大陸服務業「大舉入侵」,可以在談判時加入總量管理等機制。
第三,王美花認爲臺灣已融入國際供應鏈,所以沒必要再提服貿、貨貿。王美花的說法只是片面之詞,因爲美國除了不讓臺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以至於臺灣無法參與號稱全球第一個供應鏈協定的供應鏈共識,美國也將臺灣排除在「友岸外包」的名單之外。在此情況下,臺美應該要建立雙邊供應鏈協議,可惜臺美協定並無觸及;事實上這個協定完全沒有關稅減讓、市場開放的相關協議,只有一些技術性、程序性的規定,是不是像蔡政府說得那麼偉大,還有待檢驗證明。
當然,臺灣對外洽談經貿協定舉步維艱,臺美協定對臺灣參與國際經貿事務總會有所助益,但兩岸服貿及貨貿纔是真正有「牛肉」的經貿協議,蔡政府不需偏廢、畫地自限,應早日啓動服貿談判並完成貨貿協商,爲臺灣產業尋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