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通膨巨獸出柙 蘇內閣別再大撒幣
中時社論
2021年全球經濟最重大事件,很可能不是新冠疫情後經濟復甦,而是絕跡近40年的通膨巨獸再次出柙肆虐。通膨再起已經從原先的臆測、懷疑到確定,甚至就已來到眼前。今年年初美國曾有一場通膨風險大辯論,起因是拜登上臺後推出數兆美元的紓困與刺激經濟政策,前財長桑默斯抨擊刺激政策「過火」,將會引發通膨;財政部與聯準會則強調無通膨之虞,這場辯論最後當然不了了之,因爲時間未到,結果不知。
鮑威爾承認通膨將走高
現在可以爲這場辯論作出結論:所有數據都反映通膨力道正在增加。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逐月增加,近4個月已達5.4%左右,爲近30年來新高,原本咬定這是「短暫現象」的官方也改口了,聯準會主席鮑威爾9月底到國會備詢時承認,未來幾個月通膨將維持高檔、時間會比預期的久。這波通膨並非美國「獨享」,隱約之間已有全球性通膨的態勢。英國央行週日才表示對通膨加劇的憂慮,認爲物價大幅上漲將持續至明年,英國8月的通膨已升至3.2%,向來憂心通縮的歐元區,通膨已經上漲到3%,超過原先訂定2%的目標區,印度通膨也達6%左右,超過原訂4%的目標區。
大陸9月通膨率不到1%,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漲高達10.7%,創下有紀錄以來歷史新高;日本類似,國內通膨低但生產物價上漲率已達十多年新高,其他歐美的生產物價都飆上10%以上;這代表的是後續還有物價上漲要傳達到後端的消費者物價,通膨尚未結束。
從上世紀80年代,美國傳奇性的聯準會主席伏克爾以近20%的高利率制伏通膨巨獸以來,將近40年的時間,主要經濟體不再有通膨肆虐,即使經過了幾次經濟高成長或爲因應金融危機而大幅降息,甚至金融海嘯之後的量化寬鬆,都未出現通膨,許多人都認爲「通膨已死」,各國央行防通縮之心遠甚於防通膨,雖然期間的寬鬆政策,也讓專家警示通膨風險,只是從未成真。
但這次通膨再起已經非常明確,而且展望未來,大宗商品的漲價、供應鏈的混亂、商品短缺(如晶片)、能源價格的飆漲、船運貨櫃的卡滯等不利因素仍持續,基本上已沒有人看好通膨是「短期現象」,多認爲會持續到明年下半年,更悲觀者則已警告,如因應無方可能重演上世紀70年代停滯性通膨的惡果。
臺灣當然無法倖免於這波全球性通膨壓力;上月國內通膨上漲已達2.63%,這個數字已遠比過去長期維持的1%到2%高出不少,而且,這應該是這波通膨的開端而已。
應及早升息 緊縮財政
國內物價上漲來源有二個,一個是所謂的輸入型通膨壓力,最明顯的是原油、大宗商品等,幾乎完全依賴輸入,如果國際原油或是大宗商品(如進口糧食、煤、鐵礦石等)大漲,國內物價必然上漲。另一個是內部因素,例如低利率與寬鬆的貨幣政策、鉅額的財政政策、高漲中的服務類價格(即薪資)等,都會助長通膨。
國際的外在因素非操之在我,因此對輸入型通膨除了匯率外,能着力處不多;內部因素則多操之在己,遺憾的是在這些因素上,蔡政府幾乎是完全「反向操作」:在通膨火苗已起、國內經濟成長又亮麗情況下,仍堅持開國庫發大錢,大搞五倍券,房價早已漲過上波高點,卻仍維持低利率、寬鬆貨幣政策,明年起又要調高基本工資5.21%、公務員調薪3%等,所作所爲都是助長通膨之火。
如果關注「庶民經濟」,通膨火苗早已燃起,上週國內最大的餐飲業者王品集團宣佈本月25日起,旗下15個品牌全部漲價,幅度在5%左右,原因是原料、食材上漲、工資又攀升,接着就是另一個餐飲集團漢來美食要漲價,預計幅度在10%到15%;更早前小吃店、夜市的許多攤商已悄然漲價,在餐飲業龍頭老大漲價帶動下,是否啓動另一波上漲,值得再觀察,但通膨再起已無疑慮。
從歷史經驗看,防止通膨最重要的原則是:提早出手、防患於未然,一旦預期心理形成、通膨成形甚至星火燎原後,要壓下通膨就必須付出更龐大的經濟與社會成本。因此,政府應及早升息、貨幣政策從寬鬆轉緊,財政政策方面更應緊縮,切忌再搞類似五倍券這種亂撒幣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