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正視季辛吉對臺海和平的關切
中國時報社論
被譽爲當代「外交教父」的前美國國務卿季辛吉辭世,1971年7月他秘密訪問中國大陸,美中關係破冰,各國紛紛轉舵背棄中華民國,同年10月聯合國通過第2758號「排我納匪」決議,臺灣對外關係全面崩解,進入黑暗期。當時臺灣對季辛吉深惡痛絕,但季辛吉一手促成的《上海公報》仍是當前臺灣安全的重要基礎之一,他生前對臺海和平穩定念茲在茲,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上海公報 臺灣安全基礎
在季辛吉叱吒風雲的外交生涯中,最大的遺緒當屬促成美中關係正常化,以及身爲美中蘇三角戰略關係設計者,完成「聯中制蘇」,對建構現代國際體制與世界秩序扮演了積極角色。在美國戰略思維、設計與操作中,臺灣並非首要目標,卻是一個關鍵因素。季辛吉以美國利益至上的「現實外交」初期確實嚴重衝擊臺灣,但也確實創造了臺灣過去數十年的穩定與繁榮。
季辛吉的秘密外交促成1972年2月21至28日尼克森總統訪中,終結了兩國長達25年相互隔絕的歷史,尼克森稱此訪問爲「改變世界的一週」,美中雙方發表的《上海公報》影響以後美中臺三邊關係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上海公報》將持續是美中關係的重要文件。拜登政府最近一再重申一中政策,不支持臺獨,美中負責任共同處理兩岸關係,就充分反映了此點。
美國自歐巴馬政府在「戰略再平衡」指引下逐漸轉向亞洲,川普與拜登政府更是揚棄了美國對中國的「接觸、合作」策略,改爲戰略競爭,甚至不惜「脫鉤斷鏈」,在強烈反中氛圍下,美國更以「臺灣牌」抗衡中共,使臺海兵兇戰危,成爲全球最危險地區。臺海和平穩定的基礎在於一中,美國行政部門的作爲與美國國會通過的友臺法案,如《臺灣政策法案》更是等同事實承認臺灣爲主權國家,偏離《上海公報》,一中精神已不存在。
半世紀前,季辛吉第一次訪問北京與中共總理周恩來談判時,雙方難以克服的障礙就是臺灣問題,爲了尼克森能順利訪中,季辛吉保證,尼克森會向毛澤東重申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運動,不支持「一箇中國、一個臺灣」,不支持兩個中國。在《上海公報》中,美國認知,「臺海兩岸的中國人都認爲只有一箇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美國重申對中國人自己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切。
倡導對話 改善中美關係
《上海公報》打開了美中關係大門,也是季辛吉畢生最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但近年來眼看他的「接觸、友中」政策遭到否定,美中關係螺旋般下降,臺海緊張情勢急遽升高,美中衝突似乎難以避免,季辛吉難掩憂慮之心。甚至甘冒與美國主流政治唱反調的風險,他利用各種國際論壇與媒體訪問強調,中國是在尋求安全,而不是要統治世界,爲避免與中國開戰,美國需要剋制盲目對抗,轉而尋求對話。
季辛吉今年5月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當前世界失序,臺灣問題「除了交給時間外,別無他解」。他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則警告,美國政府與國會應減少「類兩個中國」的提案,避免讓人懷疑支持臺灣獨立。季辛吉毫不掩飾對中國的強烈感情,他訪問中國一百多次,中共領導人習近平7月還親自在釣魚臺國賓館爲季辛吉百歲華誕做壽,被視爲是「中國人的老朋友」,習近平與外交部長王毅都肯定他對中美關係做出的歷史性貢獻。
相形之下,季辛吉從未踏足臺灣,臺灣有人表示,季辛吉過世代表「舊時代」結束,這種過於簡單、膚淺的觀察令人憂慮,或許臺灣人對季辛吉感到冷淡,但不可忽視他52年前樹立的架構迄今仍是美中雙方不能超越的底線,許多美國學者就主張迴歸《上海公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舊常態」,而非目前走向軍事對抗的「新常態」。
季辛吉年初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中呼籲,中美有必要採取具體的措施改善關係,對於臺灣問題,雙方應避免採取暗示「即將攤牌」的行動和冷漠的威脅性語言,從而爲對話創造條件。第二次「拜習會」甫落幕,美中關係雖已無法回到季辛吉時代老路,但《上海公報》精神依然存在,不支持臺獨仍是美中共識基礎,這是臺灣無法忽視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