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朱立倫成國民黨的不定時炸彈

中時社論

國民黨中央「突襲」徵召張善政選桃園市長,不但引發桃園基層、在地人士的炸鍋反彈,也導致黨內與支持者的錯愕質疑;眼看情勢愈演愈烈,黨內團結面臨潰堤,張善政與黨秘書長黃健庭、黨主席朱立倫相繼公開致歉,張善政說「是我疏忽了,對不起」,朱立倫則表示「所有的責難我都會一肩扛起」。姑且不論朱張黃三人的致歉是否不痛不癢、行禮如儀而已,最大的問題是,朱立倫能否痛定思痛,真正瞭解爲何此次會犯下不該、也不必犯的錯誤癥結何在,並且有效避免不再誤判形勢、自亂陣腳。

把手上好牌打成危局

無論從人選、理由到方式,朱立倫丟出的這顆變化球,全都充滿矛盾和爭議。除了張善政以其形象、資歷,獲得較爲正面的肯定之外,後兩者都遭到極大的責難與反彈。最慘的一種說法就是,朱此舉根本是「一桃殺五士」,包括魯明哲、呂玉玲、萬美玲、羅智強、甚至連張善政都被搞掉了。

說白了,真正的問題其實不在於空降與否、民調高低乃至人選是誰,而是基於什麼樣的邏輯與判斷,竟然會採取這麼一種粗糙、甚至是粗暴的方式,把手上的好牌硬生生打成危局?按照黨中央的說法是「思考過程未顧及地方人士可能反應」,可是除非政治智商零蛋,或是不把相關競爭人士當回事,乃至把黨中央自己的威權看得過高過重,否則怎麼可能如此輕忽?

所謂「即使有人反彈,頂多也只能說朱立倫手法粗糙」的說詞,這種還迷信由上而下的威權,對黨內民主、程序正義既缺乏自知之明,也沒有溝通協調的認知與技巧,未來恐是藍營在桃園由可贏卻淪敗的主因。退一步來說,藍營若因此而敗選,朱即使想卸責也絕無可能;即使勝了,過程中的內耗一樣也深深值得檢討。

現在黨中央致歉了,可是外界馬上就會反問:一、爲什麼是張善政先致歉,整盤局變突襲徵召,張善政又犯了什麼錯?這難道不會讓人覺得是朱立倫躲在後頭,拿張善政當擋箭牌嗎?

二、朱要搞突襲式徵召張善政,或許真有不足爲外人道的隱情,但要嘛是訴諸輿論,以公衆的力量逼退羅智強與在地人士,要嘛透過比較細緻的私下操作勸退其他競爭者,怎麼也想不到於公於私都沒有,竟是如此翻桌強過?而且事發至今,無論是公開或私下放話,黨中央也都沒有任何「迫不得已」的說法!

縣市長與黨中央切割

三、朱立倫此舉最糟糕的還在於被「矮化」成是爲了「卡羅」,而且是等到羅智強辭了臺北市議員以後才動手,但從正常的人情義理來論,朱對羅有那麼的「深仇大恨」需要這樣不成比例的對付嗎?在國民黨屢被看衰且氣弱之際,如羅智強這樣的戰將被珍惜重用猶恐不及,又怎可能被刻意打壓至此?可是朱如今卻被冠上這樣的惡名,當初又怎會不注意而放任外界的合理懷疑呢?

除了羅智強、桃園在地等局內人的憤怒難平、情何以堪之外,原本就被外界認爲「另有所圖」,始終未放棄佈局總統大選的朱立倫,在處理各縣市提名更應有全局考量,何況如桃園這樣頗有勝算的六都戰區;此番「徵張」就如他首任黨主席時「換柱」般的突兀,此舉絕非只有桃園在地的反應而已,而是影響到更多黨內同志、支持者乃至中性選民的觀感,處理得好壞,不僅影響對他個人的評價,更攸關選戰與黨的全局。

朱立倫去年10月回鍋掌舵黨中央後,初嘗陳柏惟罷免案通過的刪Q勝利,接着就在四大公投、中二補選、罷昶案重重跌跤。從當年的「換柱」到回任黨主席後,今年以來在四大公投落敗後的記者會閃避不見人,以及爲了備戰年底選舉,國民黨宣佈成立「中央選舉提名委員會」,侯友宜、盧秀燕、黃敏惠等黨內地方諸侯要角卻公開婉拒,使他本來想打的「團結牌」,頓時豬羊變色,再加上這次「徵張」引發的爭議,朱立倫不僅面臨弱勢領導的危機,更屢次遭到判斷失準的抨擊。

但朱立倫看來並不願只作被動防守的弱勢黨主席,而想把自己與他認爲的黨內要角綁在一起,當個成敗在此一搏的強勢黨魁;問題是黨主席應該是幫助黨成長壯大的火車頭,而不應該是隨時可能出狀況的不定時炸彈,如此當然也怪不得黨內各縣市長要與黨中央若即若離、自謀生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