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太難?!移民二代說不好母語,新西蘭華人爲娃自編教材!NZ華人議員分享獨家秘笈...
本週,天維網發佈的一篇
引起了不少的討論聲。
其中,“華人孩子在家不說中文”一點
更是引起了不少新西蘭華人的共鳴。
作爲一門優美的語言,
中文
在加強華人身份認同、
凝聚新西蘭華人社區
有着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
恰逢新西蘭中文周,
寄語這一已舉辦10年的活動。
本週,天維網記者也採訪了
幾位二代移民華人、與一代移民華人父母,
探尋中文、華人身份
在他們生活中的痕跡與故事。
他們中,有人從小到大一直用着外婆自己編寫的教材學中文,“下了一番苦功夫”,最終中文聽說讀寫都達到母語水平;有人3歲前不會英語,十幾歲卻幾乎忘記中文,上大學後靠自學“重撿”中文。
同時,記者也採訪了兩位家長——在三語家庭中努力讓孩子學習母語的家長Denise(化名)和新西蘭國家黨華人國會議員、華社代表陸楠(Nancy Lu)。
他們如何堅持對孩子進行中文教育?
面對重重阻力,她們會怎麼做?
接着,就讓天維菌揭開
新西蘭華人與中文的“愛恨情憂”......
二代移民從小接受中文教育
聽說讀寫一個不落!
新西蘭華人Chris(化名)在2003年出生於奧克蘭,有一個大自己兩歲的哥哥——從他們自記事開始,普通話就是家裡唯一的“通用語言”。
Chris告訴天維網記者,雖然作爲醫生的父母英文水平相當高,但家中的外公外婆卻很難在花甲之年掌握英語這門“外語”——因此,Chris和哥哥從小就很少在家裡說英文。
Photo: Confucius Institute
隨着Chris和哥哥進入學齡,父母將他們送去了奧克蘭的中文學校——Chris告訴記者,他當時是中文學校裡中文最好的孩子,但哪怕是學完了中文學校的教材,他們的中文讀寫也才達到中國小學生的水平。
這時,曾擔任中國中學校長的外婆開始擔憂孫子們的中文,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外婆決定:自己編寫教材,教孫子們中文!
Chris告訴記者,他的外婆當時“翻爛”了字典,結合國內語文教材,自己編寫了一套中文教材。隨後的幾年裡,Chris和哥哥一直在系統地接受中文教育。
資料圖。
讓記者爲之驚歎的是,Chris所學的中文並不侷限於語言,而是涵蓋了中國的詩詞、文學、歷史等等內容。在採訪中,不管是引經據典,還是現在的中文網絡熱梗,Chris全都信手拈來。
現在,Chris還經常瀏覽中文社交媒體,在學習之餘,他還會幫父母做一些中英的翻譯工作——對於他來說,聽、說、讀、寫都不是問題。
而談到哥哥的中文,Chris驕傲地笑了一下,說:“我哥的中文比我更好!”
不過Chris也告訴記者,他認爲自己和哥哥這樣的華人孩子絕對是少數,他認識的大部分華人朋友的中文水平至多隻能到聽說無礙,而讀寫則是很難跨越的“大山”。
Chris很誠懇地說:“我和我哥的中文能到這個程度,還是要感謝外婆——不過我們小時候也下了不少苦功夫!”
十幾歲母語快速退步
二代華人移民主動“重拾”中文
與Chris的經歷相比,同爲二代移民的Lily(化名)與中文的關係更加“一波三折”。
Lily生於奧克蘭,但在3歲前幾乎不會說英文,只會說普通話。因此,她在上幼兒園後度過了半年的“尷尬時期”——她說:“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時幼兒園裡的其他同學說什麼我都聽不懂,覺得有點孤單。”
“大概過了半年,我就覺得
突然有一天,我會說英文了。”
示意圖。Photo: Working in New Zealand
此後,Lily的學習生活就與很多華人孩子一樣——在學校裡上課、和朋友聊天說英文,回家中英混雜地說,週末去中文學校學中文。
“但是當時在中文學校,我們同學之間也說英文。”Lily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時光,說道,“哪怕是學完了教材,很多人的中文水平還是很一般。”
Lily表示,在自己十幾歲的時候,甚至曾經歷過一段時間的“中文疏離期”——那段時間,Lily的中文水平急劇下降,很多時候想用中文表達複雜的意思,張嘴卻找不到合適的詞。在家裡除了和父母進行簡單的溝通,她和兄弟姐妹聊天也是以英文爲主。
一直到18歲,英文幾乎已經成爲了Lily生活中熟練使用的唯一語言——但Lily上大學後,情況出現了轉變。
示意圖。Photo: UCUK
大學校園裡,Lily與不少華人同學、中國留學生成爲了朋友,她開始主動在聊天時說中文,也有意識地去多刷中文社交媒體、看中文電視劇。
她說:“自從刷中文社交媒體之後,我認識的字也變多了,雖然現在讀整段整段的中文還有些困難,但日常的打字聊天我已經完全沒問題了!”
“前段時間,我甚至去玩了中文劇本殺,讀完了一整本中文劇本!”
女兒只說英語,華人媽媽頭疼不已
“希望她能學會粵語!”
Chris和Lily的故事無疑代表了一部分
在新西蘭長大的華人孩子的經歷與心聲。
那麼從另一個角度看,作爲父母,
一代華人移民對“讓孩子說中文”
這件事有什麼樣的期待?
又付諸了哪些努力呢?
Denise(化名)是一名10歲奧克蘭女孩的母親,她在2000年來到奧克蘭讀書,已經在這個城市生活了24年。
同時,Denise家庭中的語言也更加“多元”——作爲廣東人,Denise和丈夫說粵語,與朋友說普通話,因此,她的女兒從小就沉浸在三語的環境中。
“這讓(我女兒)感到很困惑。”Denise有些苦惱地告訴記者,“她小的時候分不太清普通話和粵語,只會跟所有人說英語。”
Photo: Ding Yining&Cai Yiwen
隨着年齡漸長,Denise的女兒漸漸可以聽懂一些粵語了,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以說英文爲主。Denise表示,自己和丈夫都比較忙,有時候和女兒的溝通需要效率——因此很多情況下,當女兒用英文和他們對話時,他們也選擇用英文回覆。
“不過有時候,
我們的對話就像‘雞同鴨講’。”
Denise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她和丈夫也嘗試過許多方法鞏固、加強女兒的中文水平,但總是效果寥寥。
當記者問Denise是否考慮過讓女兒去中文學校時,Denise表示,中文學校大多是以教授普通話爲主,對於只會用普通話說“你好”、“謝謝”的女兒來說難度太大。再者說,她更希望女兒學會說粵語,畢竟“這是爸爸媽媽最熟悉的語言”。
在採訪的最後,Denise告訴記者:“不過,最近我女兒的爺爺奶奶來奧克蘭住,我發現她已經會說一些粵語了!”
示意圖。Photo: Modern Teaching Blog
NZ國會議員分享中文教育經驗:
“以生活中認識的東西爲教材”
說起教育孩子,教孩子學中文,新西蘭國家黨華人國會議員、華社代表陸楠(Nancy Lu)有自己的心得。
在國會,她是雷厲風行的議員;
回到家,Nancy與新西蘭其他家長一樣,
爲兩個女兒的中文學習“操碎了心”。
而她的教育方式有一些“不一樣”——
圖爲Nancy的兩個女兒。供圖
Nancy告訴天維網記者,她的兩個女兒在不到兩歲的時候就開始學習中文了——但她們並沒有一開始就接觸拼音。
“一開始,我們教她們第一個中文字就是‘媽’,第二個中文字就是‘爸’。”Nancy透露了他們的“獨門秘籍”:
“我們儘量用她們兩個生活中會碰到的東西、
認識的東西爲教材——
我們當時在網上找了字,把它打印出來,
再做成紙片的卡片——
從第一個字‘媽’開始,
不斷地拿到她們的面前......
就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
Nancy很自豪地告訴記者,她的大女兒現在4歲半,已經認識大概1300多箇中文字了,不少故事書、文章、日常的電視字幕都能看懂,還會主動做妹妹的“小老師”,教妹妹中文。
接着,Nancy繼續笑着說:“妹妹現在差不多快3歲,學了大概一年中文,現在也會兩、三百個中文字了!”
值得一提的是,
在本週新西蘭中文周,兩位華人國會議員
用粵語和普通話在新西蘭國會開幕致辭。
看視頻
關注新西蘭天維網視頻號
超多精彩視頻等你來!
無論是從小就浸泡在中文教育中的Chris;
還是經歷語言疏離後重新拾起中文的Lily;
是試圖在三語環境中平衡的Denise;
亦或是平衡工作與生活,
爲女兒們創造學中文環境的Nancy...
在這些故事裡,
我們看到了中文在不同華人家庭中的
獨特演變與特殊意義。
新西蘭華人社區對中文的傳承,
不僅延續了語言的生命力,
也在不斷塑造着華人在新西蘭的獨特身份。
對於他們的故事,你怎麼看?
今天,你說中文了嗎?
歡迎留言告訴天維菌!
【天維網記者Clara採訪報道】
《新西蘭華人志》往期回顧:
你也想講述自己與新西蘭的故事嗎?
歡迎投稿至news@skykiwi.com,
讓新西蘭華人的聲音被全世界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