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押美元 陳衝:臺灣加深風險

儘管美元在全球的霸權地位短期內還不至於動搖,但隨着中國大陸逐一串連個別國家形成人民幣的交易圈,對貿易上仰賴大陸及美國甚深的臺灣會造成什麼影響?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說,大國博弈進入貨幣戰的階段,不只小國會遭殃,更重要的是,它會撼動包括臺灣在內的很多出口導向國家所賴以繁榮的國際經貿結構。

經濟學有所謂「特里芬的兩難」,指的是當一個國家的貨幣成爲國際儲備貨幣時,所面對國內與國際經濟目標的矛盾。

一九七○年代美元與金本位脫鉤以後,逐漸形成東亞製造力高的國家向美國輸出大量商品、賺取美元,享有大量貿易順差。美國雖然出現大量逆差,但是在享受廉價商品同時輸出全球經濟運作所需的美元,出口國則再把賺到的美元大量購買美債。美國只要加印美元就可維持平衡,形成一個大家都有利的循環結構,稱之爲「特里芬結構」。

黃志芳指出,對臺灣而言,過去幾十年來依賴的出口導向經濟成長模式,是建立在「特里芬結構」之上;一旦這結構被改變該怎麼辦?例如臺積電到美國設廠,就是這個結構改變的產物。

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沖則表示,臺灣過度向美國傾斜、重押美元,恐怕會加深自己的風險。談到美元主導性流失對於臺灣經濟的影響,他妙喻:「就像臺股往下跌的方向,別人都跑出去,只有你一人進場。」對美元也一樣,要降低臺灣的風險,最好的作法就是不要逆勢而爲。

但對於人民幣有意取代美元的浪潮襲來,產業界似乎沒那麼擔心。長期以美元作爲交易及計價基礎的半導體業認爲,在人民幣當前交易清算機制未完善,恐難吸引大部分廠商舍美元計價,改採人民幣交易。

半導體業者指出,美國仍主導全球半導體關鍵材料、設備、智慧財產及設計服務發展,以臺積電爲例,目前北美客戶營收佔比逾百分之六十五,因此不可能改變以美元計價的交易模式;即使大陸和歐洲客戶,也都要求以美元作爲晶圓代工的交易基礎。

臺經院景氣中心主任孫明德表示,不只美元地位被挑戰,美國金融交易還是習慣支票和信用卡,落後全球數位交易的趨勢,像柬埔寨的民衆喜歡收取和使用外幣,政府就用數位貨幣提高民衆的使用意願,未來對美元質疑還會更多。

他說,美元漲跌常是央行和企業頭疼問題,降低美元比重也將是臺灣央行和企業都會有的想法,最近印尼、沙烏地阿拉伯和巴西都要提高人民幣比重,臺灣的政治氛圍可能無法跟進,拉高黃金或數位貨幣的比重比較可行,未來企業投資和民衆理財也應參考,不要只持有美元,多幾種貨幣或類似貨幣的資產才更能降低風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