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後援投手需求大增 小心牛棚變發球機
後援投手需求大量增加已是各國職棒趨勢,球隊輸贏都要消耗不少後援戰力,因此需要增進投手體能及適時給予保護,可別讓牛棚變發球機。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每年棒球季開打後,常會出現一些跌破球迷眼鏡的狀況,例如有些球員表現大幅進步,有的球員卻與先前判若二人。其中投手又最受大家關心,若壓制力出現明顯落差,就可能被質疑是否過往太過操勞,才讓球員出現過度疲勞或是有隱形的傷病,進而影響成績,甚至讓生涯提早結束。
早年中職球員人數有限,比賽細膩度、投手分工等都不甚理想,「天天系列」調度法一直爲人詬病,操壞選手的情形並不罕見。但時至今日,各隊二軍發達,球隊總人數多達60至70人,投手人數大約有30餘人,在一軍大多配置12人,要應付每週一軍5戰、二軍3至4戰,應是綽綽有餘。然而目前各隊大約進行23至25場賽事中,仍有牛棚投手出賽頻率超過球隊出賽數一半,甚至多達6成的賽事,真的是十分辛苦。
2009年中職球季改製爲各隊出賽120場比賽,實際上不用出賽一半,一般認爲投手出賽數超過50場就已是非常操勞,因爲無論投球局數多寡,都還需要場邊熱身及待命。超過一半場次的60場更是疲勞,自2009年至2020年共有29人次投手達到出賽超過60場,近二年雖沒有投手達標,但最多出賽數則爲58及59場,僅是差一點而已,而歷史上出賽數最多爲2010年的曾兆豪,當時他出賽高達70場。
桃猿主力牛棚投手陳禹勳每年出賽數都是名列聯盟前茅,但並非人人能像他一樣耐操,牛棚調度還是要看球員體能及手臂狀況,不然很容易就出狀況了。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依目前各隊出賽數來看,超過10場出賽大約就算操勞等級,至今共有22位球員已達標,較前幾年約8~12位左右偏高許多。不過無獨有偶,這並非中職首創,分工明確的美國職棒近年牛棚需求量一樣大增,球隊一半的賽事需登板,加上他們賽事更緊湊,許多球員必須連續多天出賽。
造成牛棚需求量增加,無疑是跟打者及球隊配置有關。從今年甫結束的世界棒球經典賽中可以發現,臺灣打者實力日益進步,即便在國際賽也可打出不錯的身手。因此投手應戰必須更加謹慎,在引誘球及與應付打者的纏鬥中會消耗不少體能跟球數,造成可負擔的局數減少,先發投手幾乎極限就是6局。
另一方面過去各隊多以3位洋投進入輪值,期許能多負荷一點局數,減少本土的負擔。然而現在許多球隊採用2位外籍先發的配置,將外援戰力分散至打線或後援,多一些先發輪值機會留給本土投手發揮,只是穩定性相對有落差,同樣會增加牛棚需求。而且因爲今年戰況激烈,即使是勝利組專用牛棚,在些微落後時仍需上場壓陣,更是讓他們增加更多出賽場次。
牛棚需求量增加已成趨勢,就是考驗各隊教練團功力的時刻。從過去經驗來看,這些過度操勞的投手,要長期維持好身手非常困難,大多是狀況時好時壞,像是陳禹勳、賴鴻誠,表現好的時候防禦率大約2,差的時候可以高達5以上。但更慘的是有些投手常常因此曇花一現,如吳丞哲僅新人年極度亮眼,遊朝惟則是拿下最佳進步獎後再也無緣一軍。更多投手則是還能持續出賽,但表現已不如以往威猛,在球隊地位日漸下滑,像是去年表現不俗的許峻暘,今年已成發球機,慘不忍睹。
桃猿另一位牛棚投手許峻暘去年出賽數激增,今年依舊是陣中主力,但他表現判若二人,本季防禦率高達10以上,又是一個被操壞的案例。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雖然前面提到美國職棒同樣有許多投手連續出賽,但他們的球員幾乎都是經歷小聯盟體系循序漸進的養成,多年的洗禮後早已練就一身體能及頻繁出賽經驗,習慣更加艱困的狀況。不過中職的狀況則不然,有些是剛加入沒多久的新人,有些則是經過改造後大幅進步的可用之兵。實際上臺灣業餘棒球聯賽對球員沒有好好保護,讓許多年輕好手都已是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加上未有長期賽事經驗,體能還不一定到位,對於暴增的出賽數,並非所有投手都能負荷。
現在的職業棒球牛棚需求量已不可能減少,球隊除必須尋找、保護並累積更多可用之兵,更要對新秀投手的養成重新規劃。否則,牛棚年年有新血,卻總是曇花一現,最後變成發球機,實在是太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