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之後,阿里緊握方向盤
撰文 | 王葉琳
編輯 | 小樓
組織變革後的第一個季度,緩慢行走多時的阿里開始加速。
北京時間8月10日,阿里巴巴發佈2024財年第一季度財報。公告顯示,公司2024財年第一財季歸屬於普通股東淨利潤爲343.32億元,同比增長50.98%;營業收入爲2341.56億元,同比增長13.91%。六大業務集團均實現不同程度的收入增長。
進入線上存量時代,用戶的消費選擇多樣,決策也越加趨於理性,互聯網紅利期的高增速再難復現。阿里旗下業務幾乎都有入局早、用戶基數大的特點,確保行業領先地位的同時,也讓持續增長更爲困難。
線上零售與雲計算作爲核心業務,面臨着類似的增長困境,從財報數據來看,本季度二者在順應市場風向的同時,也在試圖結合自身優勢制定戰略決策,迴歸理性競爭。
煥活核心業務之外,出海被視爲新增量。各項業務中,國際數字商業處於明顯的上升期,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41%。此前披露的2023財年報告顯示,國際業務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8%,成爲僅次於阿里雲的板塊。
一季度可視爲阿里重組後的“再定向”階段,各項業務被送上新軌道,並設置好方向與目標。
既要搶用戶、也要搶商家
一季度淘天集團的營收爲1150億元,同比增長12%,此前幾個季度淘天的增速都在個位數徘徊,此番算是小有突破。
電話會上,戴珊強調了淘寶對用戶與商家生態方面的投入:以內容留住用戶,幫助商家建設經營能力,從而形成一個從活躍度到成交量,再到平臺建設的循環。
月狐數據顯示,三大電商平臺中拼多多的用戶人均使用頻次和留存率最高,意味着拼多多單個用戶有着更高的復購率。相較而言,淘寶不缺流量,但用戶復購率不夠高。
早在去年5月戴珊就有公開表示,電商行業從“流量”進入“留量”時代,淘天經營重心將從獲取新用戶(流量)調整爲留住老用戶(留量)。現下內容場的建設已被明確列爲重點,促成交易之外,還要用高質量內容吸引和留住用戶。
可以看到一季度淘寶站內的媒體內容明顯增加,短視頻、圖文、直播等入口頻繁改動,並投入大量資金建立內容創作激勵體系。一系列內容化改造在本季度初見成效,數據顯示,截至2023 年 6 月 30 日,淘寶應用的平均每日活躍用戶(DAU)同比增長6.5% ,站內用戶留存率明顯提高。
內容化改造還在繼續。近日淘寶直播和點淘App的“打賞”功能開始內測,粉絲可購買禮物支持主播,以顯示對其內容的認可。7月17日,“夜淘寶”正式上線,此爲淘寶3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改版,以“夜場娛樂消費”爲主題,提供互動遊戲、娛樂活動、本地特色服務等內容。
另一邊,淘天對商家的扶持力度空前。
618期間,淘天設立“淘寶好價節”,首次在大促期間推出中小商家專屬營銷通道。中小企業發展中心爲商家提供了廣告補貼、AI智能提效、營商保障三項專屬發展計劃,以降低中小商家經營門檻。此外,淘寶直播也有意安排專屬流量,爲11個產業帶的中小企業家開設專場。
商家是當前電商運營鏈條上的最活躍因素,用戶所消費的內容需要商家生產,用戶所追求的低價是由商家呈現。搶奪中小商家資源正成爲當下電商競爭的熱門。
據報道,淘天集團在近期成立了KA服務部,將涵蓋淘天三大業務發展中心的近20個行業。三大業務發展中心的各行業會從一號位開始,向KA商家提供資源和策略,爲商家做品牌、產品、用戶等方面的全週期支撐。
用戶與商家兩頭抓,正在把淘寶推向一個更具娛樂屬性的App定位中,弱化“交易”這一即用即走的工具定位,強調虛擬“消費”的場景感與情緒體驗。
大模型進入冷靜期
阿里雲的增長希望繫於大模型,下半年熱度略有降溫後,講故事談概念退場,務實漸成主流。
雲計算連續幾個季度表現低迷,AI熱潮帶來了切實的轉機,財報數據顯示,一季度阿里雲收入增長4%至251.23億元。除了儲存、網絡這幾項IaaS層收入大頭,人工智能相關產品對營收增長有明顯增益。
張勇表示,AI 相關服務所帶來的增量機會纔剛剛開始釋放,但需要指出,進入真正的AI需求釋放期,標準的確立讓模型競爭格局逐漸明確,市場看待AI大模型產品會更加理性。
7月,IDC發佈的《AI大模型技術能力評估報告,2023》提出了一套AI大模型技術評估框架,包括產品、服務、行業三大方向,以及11項具體指標,共有14家已發佈的大模型廠商參與了評估。
綜合看來,阿里和百度的各項指標均位於前列,不過優勢方向略有不同。其他數值大多持平的前提下,百度在算法模型上更具優勢,阿里則是服務能力更勝一籌。
結合兩家雲廠商的技術背景與發展歷程,這一結果不算意外。百度智能雲一向強調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長期積累,文心大模型早在2019年就已公開發布並進入迭代,文心一言也是國內首個預訓練語言大模型。阿里雲的市場佔有率長期領先,業務經驗豐富,服務能力出衆自有其長期打磨的功勞。
頭部競爭基本鎖定在幾家大廠之間,阿里雲需要防備的是,技術革命確實能促成競爭地位洗牌。進入MaaS時期,阿里雲早期的絕對優勢不再,後入者如百度智能雲可以憑藉技術優勢與產品能力,在市場規模落後的前提下,還能與阿里雲有一爭之力。
目前來看,阿里雲的思路仍是做大生態,以提高產品覆蓋面與使用率,從而刺激用戶需求、促進模型高效迭代。具體操作方向是社區建設與模型開源,阿里雲大力推廣的ModelScope (魔搭社區) ,通過提供大量開源模型,吸引開發者加入並利用阿里雲所提供的算力與工具訓練更多模型。
下半場的模型競爭將集中於場景落地與行業應用,算法等核心產品能力的差異會更直接的影響到雲服務的商業推進。垂類行業的客戶羣擴張之路上,除了電商、媒體等阿里的傳統優勢領域,工業、金融等“大模型兵家必爭之地”還將迎來一輪排位之爭。
出海逐浪
蔣凡重回合夥人名單,外界普遍將這一變動與其統領的國際業務表現優異相關聯。國內競爭白熱化的當下,阿里越來越重視國際業務所帶來的增長確定性。
數據顯示,一季度國際數字商務集團收入221.23億元,同比增長41%。其中,來自國際商業零售業務的營收爲171.38億元,同比增長60%。
國際業務經過蔣凡的本土化改造後,在市場推廣與消費者體驗上更進一步,正值高歌猛進之時。以速賣通爲例,去年年末,速賣通在韓國試點推出全託管模式後,截至今年3月,其整體用戶規模年同比增長達45%,訂單量同比增長50%。
不過把目光投向海外的並非阿里一家。改變速賣通命運的全託管模式爲拼多多跨境平臺Temu首創,且當下幾乎所有跨境平臺都在佈局全託管,將商家不擅長的跨境運營、物流、履約以及售後等工作交由平臺處理。
模式趨同之下,平臺包攬的部分能否做出差異化就成了決勝關鍵,因此跨境電商與菜鳥國際的配合戰在此刻至關重要。
跨境交易的時效性是個老大難問題,長則十數日的履約週期讓多數跨境平臺的用戶復購率較低。亞馬遜能夠在多家跨境電商的低價戰略下“高枕無憂”,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本土企業的物流便利。
此前,菜鳥集團CEO萬霖曾宣佈,菜鳥將聯合速賣通在今年年內正式推出“全球五日達”國際快遞快線產品,從重點國家市場開始,逐步讓跨境包裹實現5個工作日送達。
相比Temu的極致比價模式,速賣通的全託管不會死卡價格,對商家利潤有一定保障,此爲吸引中小商家入駐的一大優勢。不過沒有低價作爲開拓海外的敲門磚,阿里的國際業務需要在履約層面有更強的說服力。
跨境電商早已步入紅海,強敵環伺之間,並沒有期待中的順風局。阿里的其餘業務處境類似,完成自我革命以後,內部的阻力得到一定肅清,朝着各自的目標奮進,長遠發展來看,新阿里的挑戰纔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