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製作師王建宏

[摘要]近年來中國竹笛音樂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竹笛製作業的飛躍變化。王建宏是我國著名青年竹笛製作家,他在繼承前人制作傳統的基礎上,工藝不斷與時俱進,矢志探索創新,彰顯了青年工匠之精神,其製作的竹笛在工藝上有諸多創新,是當前國內外衆多竹笛演奏家、教育家及竹笛愛好者首選之一。

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離不開樂器製造業的進步。近年來,中國竹笛音樂藝術在音樂創作的形式與數量、表現內容、演奏技術、中外音樂審美情趣的相互影響、交流與吸收借鑑等方面,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離不開竹笛製作業的諸多變化。重視竹笛製作工藝,宣傳竹笛工藝優秀製作師,鼓勵更多人蔘與這一行業,是推動竹笛音樂藝術發展重要內容。

目前有關竹笛製作的研究,一爲介紹竹笛製作師,側重竹笛製作師的成長史和製作工序的介紹,如周林生、孟建軍的文章。二爲竹笛製作工藝的理論研究。如趙鬆庭《橫笛頻率計算與應用》、王曉俊《中國竹笛音色再論》、周林生《竹笛內徑之我見》、常箏《現代中國竹笛製作的發展和改良》等。這些研究均在增加音域、提高音色質量、音準調試、內徑設計、打孔位置、材料篩選、烤竹、矯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改良意見。諸多竹笛製作師,如周林生、應明章、董雪華、王建宏、黃衛東、李德華等幾代人的共同實踐,製造了不同於傳統笛的多種多樣的新竹笛,從而使中國竹笛製作工藝進入一個新的變革時代。現今對竹笛製作師,特別是年輕製作師的關注不多。當代年輕竹笛製作師是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擁有較好演奏水平和制笛技藝的綜合性優秀人才,他們在紮實繼承前人優秀成果、努力提升文化理論與竹笛演奏水平、堅持科學制作工序、嚴格標準化操作要求、集衆家之長而勇於探索創新等方面的不懈追求,推動了中國竹笛製作工藝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爲當代青年人爲實現中國夢而奮鬥的典範,值得關注。

王建宏是近年來中國竹笛製作領域中一流製作師的代表。目前,國內外專業演奏者和業餘愛好者,所用名家制笛有董雪華、黃衛東、王益亮、李德華、王小剛、王建宏等,而“王建宏制笛”使用率最高。張維良、唐俊喬、馬迪、曲祥、易加義、榮政、王俊侃、範臨風、陳昀穎、丁曉逵等演奏家在舞臺上展示的竹笛音樂藝術風采,使用的均是“王建宏制笛”。

由於竹笛本身的律制、材料和中國竹笛製作發展史中的科學化、系統化等諸多原因,比之西洋管樂器,中國竹笛的音準、音色統一與氣流通暢,一直是困擾竹笛製作工藝進步的三大難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先後有周有來、徐六四、陳建萍、常郭明、王益亮、周林生、趙景國、趙鬆庭、應明章、黃衛東、董雪華、王建宏等製作師對三大難關進行研究、探索,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周林生的研究和實驗成果,是20世紀90年代解決這一問題的階段性勝利,他在孔距、管長、內徑、尾巴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理論數據的製作要求,並得到趙鬆庭、陸春齡、俞遜發、簡廣易等竹笛音樂大師的肯定。也正因此,周林生成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活躍於竹笛製作業的名師(趙鬆庭、簡廣易語)。當今一流竹笛製作師如黃衛東、董雪華、李德華、王小剛、王建宏等,均爲周林生的徒弟。

一、王建宏制笛工藝創新及特點

年輕的竹笛製作師王建宏,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幾年裡躋身全國竹笛製作工藝一流行列的佼佼者,究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做人爲先,是事業成功的基礎。王建宏家境貧寒,姐姐爲了王建宏的學習,竟然放棄學業,把自己的學費讓給弟弟。王建宏含淚上學,並下定決心,必須好好學習,一定要用真才實學回報父母與姐姐的艱辛付出,建立了感恩品格。直至今日,王建宏在竹笛製作領域取得一定成就後,也常懷感恩之心,他不僅用實際行動感恩家人,且對凡是幫助過他的人,如邢萬里、劉懷琪、馬迪、唐俊喬、周林生老師、王小剛師兄等均始終不忘。王建宏明白,要想在每一階段達到預期目標,必須勤奮刻苦地鑽研、鍥而不捨、堅韌不拔。他的這一學習品格,同樣延續到他所從事的竹笛製作事業。剛入行業時,王建宏認真學習前人制作大師的每一道工序,通過實際操作、時刻請教,探究原理、撰寫學習體會等方式,紮紮實實繼承前人優良成果,並堅決相信“不怕起點低,就怕拼命幹”,只要努力就一定會達到自己的目標。王建宏對所從事工作有一顆摯愛之心。譬如,王建宏學習制笛中的“烤竹”工序時,手被燙傷的次數不計其數,硬是練就了一手“手臂耐高溫”的技能,這充分體現了他對工作的“摯愛”之心。

其二,繼承傳統是制笛的基礎源泉。王建宏明白,繼承前人優良傳統,是紮根本行業的第一要素,也是重要基礎。他首先拜竹笛製作大師周林生爲師,踏實繼承前人之優良風格,且不時請教王小剛、黃衛東、董雪華等師兄,力求集衆家之長。其次,他堅持向馬迪、唐俊喬等演奏家學習竹笛演奏,目的是站在演奏家的角度體悟笛子“玄機”,與演奏家心心相印,深刻感知這些演奏家對竹笛製作的要求,並逐漸理解和掌握瞭如何提高不同音色的“音場”範圍,逐漸懂得了竹材、音質、音準是衡量竹笛檔次的三要素。同時,他深知,要提高傳統工藝,文化底蘊和專業理論水平爲不可缺少的知識結構,因此他努力學習與研究《荀勖笛律研究》(王子初)、《律學》(繆天瑞)、《聲學基礎》(杜功煥)、《橫笛頻率計算與應用》(趙鬆庭)、《管律辨訛》(楊蔭瀏)、《漫談笛簫製作與維修》(周林生)、《中國笛簫史》(林克仁)等著述。他勇於學習與吸收國外管樂製作先進技術,購置了風笛、印度笛、南美洲笛、西洋各種木管樂器等,潛心研究這些樂器在結構、內徑變化、氣流、材料、振動等方面與中國諸多管樂器的異同,通過多次實踐開創了許多不同於傳統制作的新技法。他拜臺灣尺八製作家蔡鴻文爲師,學習尺八製作,從中吸收其製作優點,根據人體工學原理髮明瞭改變中國笛指孔直徑和排列距離,解決了幾代人未完成的“音準與舒適度矛盾”的問題,爲中國竹笛音樂藝術的交響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其三,篤信細節決定成敗。王建宏追求每一道工序的“零瑕疵”,這是他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譬如在“竹場砍竹”工序中,他非常嚴格地執行“陽光照射率低於二分之一”“密度較大”及“長在陡坡處”的竹質材料要求;在“庫房晾竹”環節中,通過“交叉式存放法”(王建宏開創),要求竹與竹之間的空隙距離必須準確。我們在參觀許多竹笛製作師的竹子存放庫房後,發現王建宏的晾竹庫房是最乾淨、整潔和美觀的庫房之一。

其四,創新纔有未來。王建宏對“與時俱進”有着自己的理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原有的工作程序再進行深度挖掘,譬如在“殺青”工序中增加蒸煮的次數,以進一步減少竹內糖分和水分,從而提高了竹笛防蟲和防黴的效果,同時,還增強了竹子密度,將竹笛的長期保存上升到新高度。其次是對原有工序及各方面內容重新評估,並進行科學的改革。如在烤竹工序中,王建宏摒棄了傳統的“炭爐烤製法”,採用“數字化電爐烤製法”,該方法不僅易於操作,節省了時間和減少了環境污染,且精確了“竹內水分”的控制指標。在竹笛製作的重要工序-“打孔工序”中,王建宏在借鑑師父周林生傳授的“手動升降線”打孔法和應明章先生的“標尺打孔法”基礎上,經過反覆實踐和再認識,開創了“電腦數控打孔法”,大大提高了竹笛吹孔、膜孔、指孔、基音孔、助音孔之間的準確距離。在調音工序中,又發明了“縮小指孔”和“移動指孔位置”調音法,獲兩項國家知識產權專利。上述成績,不僅方便了演奏者的手指靈活度,還在解決中國竹笛製作長期存在的音準難題上,邁進了一大步,可謂當前中國竹笛製作革命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五,強化服務、突出個性、成就品牌。王建宏發現國內外名牌產品共有的突出優點是每一個品牌均有自己的個性和亮點。王建宏遂認真思考如何打造產品個性和亮點。如,將笛身塗漆,採用前人制笛所沒有的端莊沉穩的黑紅棕色;把笛頭部分縮短,提高持笛重量平衡和演奏的舒適度;在笛頭刻印書法家和畫家的委約作品,間接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詩歌、書法和繪畫等。王建宏極重視售後服務這一重要的環節。雖然企業規模不大,但他成立了獨立的“銷售服務部”。此舉一是耐心解答消費者和使用者所提出的問題,認真聽取消費者對產品的改進意見,二是及時修復笛子在使用過程中出現的竹裂等故障。這充分體現了王建宏對優秀品牌產品的追求。

二、王建宏制笛工藝的評價及成就

正是由於王建宏的竹笛製作工藝有以上亮點,當今活躍在竹笛音樂舞臺上的演奏家、教育家等,使用“王建宏制笛”越來越多,並對其製作的竹笛給予了較好評價。老一輩笛子演奏家曲祥,使用“王建宏制笛”之後,感慨道“我再也不用拿刀子修理笛孔和內膛了”。首用“王建宏制笛”,可謂其伯樂的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唐俊喬,最滿意的是其竹笛的音場、音準準確度和高、中、低音區的有機結合與統一。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張維良,在與王建宏探討“中國竹笛製作如何緊跟音樂時代發展脈絡”後,通過實踐總結了“王建宏制笛”有多項不同於前人的製作優勢,認爲善於思考、理論學習(特別是聲學與律學)、追求科學依據、提高竹笛演奏水平,並站在演奏家的角度思考竹笛製作等,是王建宏的突出優點。王建宏的藝術與人生導師馬迪評價道:“建宏的竹笛製作已上升到西洋木管樂器的高度,音準是當前竹笛產品中最好的品種之一。”國內著名笛子演奏家如蔣國基、易加義、郝益軍、耿濤、陳冬、蔣寧(女)、王俊侃、陳昀穎、範臨風、丁曉逵等,均在接受我們採訪時,對“王建宏制笛”有較高評價,他們共同的感悟是“單音、音程、泛音的音準要求,上升到新的高度。音色優美、舒適,各音區統一,靈敏度高,工藝講究,耐用”等。周林生對王建宏這位愛徒的評價是“建宏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不錯的演奏能力,制笛技藝高超,爲人謙和好學,常向笛界前輩們請教。中國笛簫從過去“小作坊””式的“樂器製作',到以王建宏爲首的一代年輕制笛家開始從“樂器製造”思路出發,組建自己的團隊研發新產品,敢於創新,相信中國竹笛音樂藝術走向世界(的日子)將越來越近”。2015年,在由衆多竹笛製作大師、演奏家、理論家組成的評審團所舉辦的中國首屆國際笛簫製作大賽中,“王建宏制笛”獲兩項金獎、兩項銀獎,王建宏是獲獎得分最多的笛簫製作師。同年,王建宏獲“全國十大民族樂器製作大師”稱號,是唯一入選的竹笛製作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視民族樂器暨竹笛製作工藝,是推動民族器樂和竹笛音樂藝術發展不可忽視的內容。雖然近年來王建宏、黃衛東、董雪華等竹笛製作名師的產生,帶來了中國竹笛製造業的革命,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相比鋼琴、電子琴、提琴、古箏等製造業的發展,還有一定的差距。例如怎樣將各自優勢和特色的作坊式小企業集零爲整,組合成具有整體優勢和時代特色的中、大型企業;如何將材料學、聲樂、力學、律學等科技人才組成科研小組,專門對竹笛製造還存在的諸如不同溫度、溼度下的音準變化、音色變異、竹質崩裂等問題進行科研攻關,從而達到長笛等木管樂器的製作水平;如何將當前經濟製造業中的自動化、數字化、科技化、環保化體系等應用於竹笛製造業,以及充分體現演奏家的實踐、反饋、參與,等等,均是未來中國竹笛製造工藝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衷心希望中國竹笛製造工藝暨中國民族樂器製造工藝能家喻戶曉,以使祖國的優秀民族音樂傳播傳承到世界各地,構建人類和諧的文化命運共同體,爲祖國與世界的經濟與文化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也衷心希望更多如王建宏這樣的有志青年,通過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將我國民族樂器的傳統制作工藝不斷髮揚光大,弘揚國粹。

參考文獻:

[1]周林生.上海近代笛簫製作及師承[J].樂器,1983(3):12-14;孟建軍.守望心頭那片紫竹林-訪竹笛製作師褚景林[J].樂器,2007(7):11-13;孟建軍.合作社重現銅嶺橋-訪銅嶺橋銅音竹笛合作社理事長董雪華[J].樂器,2015(3):26-29.

[2]趙鬆庭《橫笛頻率計算與應用》[J].樂器科技簡訊,1973(5):28-42;王曉俊.中國竹笛音色再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4(2):32-35;周林生.竹笛內徑之我見[J].樂器,1988(12):5-6;常箏.現代中國竹笛製作的發展和改良[J].人民音樂,2014(10):38-40.

作者簡介:

潘勇剛(1989一),山東省濰坊市人,山東理工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竹笛演奏與教學。

張平(1959一),山西省太原市人,山東大學(威海)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與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