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城鄉建設部直屬期刊出版單位:房屋養老金不是房地產稅

8月2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唯一直屬期刊出版單位《建築雜誌社》發佈社評《房屋養老金不是房地產稅,公共賬戶不需要老百姓出錢,別再誤讀了!》以下爲全文:

連日來,早在2022年開始就被官方多次提及要研究建立的房屋養老金制度,被嚴重誤讀!打開朋友圈、視頻號,各種傳言、謠言、“解讀”滿天飛,一些自媒體、視頻博主爲蹭熱度、追流量,以類似“人還沒老,房子先老了,養老金都沒錢交,政府又要收房屋養老金了。”“房地產稅落不了地,搖身一變開始打起房屋養老金的主意,這不就是變相收房地產稅嗎?”等等臆想式論調,肆意或別有用心煽動普通大衆情緒,混淆視聽、散播謠言、誤導大衆,製造社會恐慌。事實,並不是這樣!

先來看看8月2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答記者問談及房屋養老金制度時完整的表述,董建國副部長說的原話是:“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目前,上海等22個城市正在試點。特別說一下房屋養老金,個人賬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試點的重點是政府把公共賬戶建立起來。”

上述原話中,董建國副部長最後提到“試點的重點是政府把公共賬戶建立起來”,這裡的公共賬戶並不需要老百姓出錢!很多自媒體、視頻博主沒看或沒細看完整的表述,就下結論說政府要收房屋養老金了。上述完整的表述中已經說的很清楚:“個人賬戶通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

正如很多專家所言,養老金公共賬戶資金來源渠道主要有:城市政府可以通過地方財政補貼一點、土地出讓金歸集一些、原公房出售資金等多渠道歸集。

爲什麼要研究房屋養老金制度?這其實是非常緊迫、非常有必要的,也是站在想方設法維護廣大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角度考慮的。步入存量房時代,越來越多房屋出現老化,存在的安全隱患問題,不容忽視。2022年“4·29”長沙居民自建樓房坍塌事故,以及過去大大小小因房屋老化、體檢缺失帶來的房屋坍塌事故,教訓極其深刻,也十分令人痛心。

鑑於此,步入存量房時代,不重視房屋養老問題,不未雨綢繆、不防患於未然,纔是對生命財產安全本身的極不負責。有人說,不是有房屋維修基金制度嗎?的確,每位購房者買房時都按建安成本 5-8%繳納了房屋維修基金,其在保障小區日常安全運轉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因數量十分有限,已難以滿足維護城市房屋安全和老舊小區更新需要。

正因如此,爲了探索建立一個穩定的能用於存量房安全體檢、安全管理、維修更新補助的資金池,減少未來存量房規模越來越大、支出越來越大的壓力,也爲減輕居民後顧之憂,讓大家住的安全、住的安心,近年來,政府部門多次提出要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

遠的不說,2022年“4·29”長沙居民自建樓房坍塌事故後,住房城鄉建設部就表示要研究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更好解決既有房屋維修資金來源問題;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也提出要完善房屋質量安全強制性標準,研究建立房屋定期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質量保險等制度;2023、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建立房屋養老金制度。

所以,大家都很關注的房屋養老金制度,其實是一項爲老百姓房屋安全和生命財產安全考慮的、兜底性制度設計,早就在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文件裡提出過。說到這裡,您再回頭去看那些自媒體、視頻博主誇張式的誘導和誤導之辭,是真是假,是對是錯,就一目瞭然了。

另外,房屋養老金和房地產稅完全是兩回事,傳言房屋養老金是另一種房地產稅,純屬混淆視聽、牽強附會,是刻意誘導,以此引發大衆誤解。

所以,房屋養老金風波給我們的啓示是: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無論面對什麼事,甭管什麼熱搜,作爲普通大衆的我們,都要學會獨立思考,不盲目跟風,不輕信謠言,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審視每一條信息的真假,去辨別每一個聲音的對錯,多查一些資料,多思考一下背後的邏輯,就有自己的正確判斷。

綜上所言,如果真正建立起了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等相關配套制度,不論是對全生命期的房子,還是對居住其中的住戶,在保障居住質量、品質、環境和安全,以及資產保值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這纔是這項制度設計的初衷。

作者爲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築雜誌社智庫研究院執行院長 肖正華編輯 劉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