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賀!張啓發院士

近日,2024年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科技獎頒獎典禮在成都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張啓發教授榮獲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科技獎“金穗獎”。

張啓發院士在會上作分享發言,他回顧了個人的奮鬥經歷,並分享了科研感悟,他勉勵青年科研人員樹立遠大志向,肩負使命擔當。(張啓發院士講話稿全文見附文)

據悉,2024年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科技獎“金穗獎”旨在獎勵思想政治堅定,具有良好的科學精神、科研道德和工作作風,近30年在植物生物學領域內取得重大突破和系統性科技成果的中國科技工作者,2024年在全國範圍內共評選出“金穗獎”1名。

附:

張啓發院士在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2024年全國學術年會暨第十三次會員代表大會的發言

處暑的成都,火熱有加,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2024年全國學術年會暨第十三次會員代表大會在這裡隆重召開,作爲獲獎者發言,我感到十分榮幸。首先,請允許我對發展我國植物生物學做出貢獻的廣大同行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各位科技獎項的獲獎者表示熱烈的祝賀!

衷心地感謝學會把2024年度的“金穗獎”授予我本人,這個獎勵既是極高的榮耀,更是有力的鞭策!這一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也屬於我們的科研團隊和學校,要歸功於廣大同行長期的支持、鼓勵與合作,同時感恩我們偉大國家和偉大時代。

我本人是一名徹底的農業科技工作者。記得1964年我在生產隊創辦的民辦小學畢業,升學考試的作文題目是:“我經常想的一件事”,我加了一個副標題:“做一個有文化的新型農民”。其時,我剛滿10歲,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三年後回鄉當知青6年,我當過農民技術員,1973年推薦上大學讀的是華中農學院農學專業,學校辦在農村,三年的大學全在農村中度過。

1986年我從美國留學歸國,在華中農業大學開始自己的科研工作。回到國內,尤其是回到湖北,農業科研的主戰場無疑在水稻。其時,正值雜交水稻在中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對雜交水稻的育種、栽培和推廣研究可謂風起雲涌。當年啓動的國家863計劃將“兩系法亞種間雜交稻的培育”作爲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主要攻堅目標之一,對我確定研究方向產生了重要影響。

“兩系法”雜交稻培育的一個關鍵元素是光溫敏雄性不育系。1987年,我在農業部的生物技術計劃中申請到一個9萬元的課題,要在3年內克隆光敏不育基因。課題組以石明鬆先生髮現的湖北光敏不育水稻農墾58S爲研究對象,歷盡艱辛,分別於2012年和2016年克隆了兩個光敏感雄性不育位點pms1和pms3,發現兩位點都產生長鏈非編碼RNA,能被miR2118剪切形成21-nt phasiRNA,調控光敏雄性不育。PMS1T是植物中鑑定到的第一個具有生物學功能的PHAS基因。一個三年的課題,用了近30年找到了初步答案。

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是進一步提高水稻產量潛力的有效途徑,但是秈稻與粳稻存在生殖隔離障礙,雜種育性較差,結實率低。爲解決這一問題,本課題組於1991年加入了廣親和基因的角逐,發現S5是決定秈粳雜種育性的主要位點,歷經二十餘年,揭示S5系統由緊密連鎖的三個基因構成,以“殺手—幫兇—護衛”的方式調控雜種雌配子育性,而廣親和品種沒有殺配子的功能,故與秈、粳稻均能產生正常可育雜種,可用於提高秈粳雜種育性。這一發現目前已被廣泛應用於雜交稻育種。

高水平雜交稻的培育依賴對雜種優勢的生物學機制認識,而雜種優勢的生物學機理卻是國際科學界的百年難題。我們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索。1981年,謝華安先生培育出雜交稻品種“汕優63”,十年間年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成爲有史以來我國年種植面積最大的水稻品種,也爲雜種優勢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本課題組於1991年以汕優63爲材料開始了雜種優勢的生物學基礎的研究。通過“永久F2”羣體設計和基因組學技術解析了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揭示了顯性、超顯性、上位性等遺傳組分對雜種優勢的貢獻率,克隆了決定產量和雜種優勢的重要基因,對國際上關於雜種優勢的三個經典遺傳學假說及其基因基礎給出了量化的雜交水稻答案。我們仍在努力,希望在有生之年,對“雜種優勢的生物學機制解析”這個跨世紀的難題交出合格的答卷。

做科學研究究竟什麼最重要?這是我與學生和同事們經常探討的問題。很多人說是“興趣”,但我堅定地認爲是“志向”。人生一世,應該追求有所建樹。要肩負使命與擔當,以優秀文化鑄魂,樹立遠大目標,胸懷天下,洞察科學發展的潮流,借鑑吸收先進文明成果,爲科學發展和國家建設做貢獻。要有所建樹必須有強烈的奮鬥精神。“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要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在人生道路中直面崎嶇,無懼坎坷,百折不回,一往無前,敢於探索,敢於成功。“激揚夢想,追求卓越”,是我對學生們提出的勉勵,後來被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確定爲實驗室精神。作爲科技教育工作者,既要懷揣絢麗多彩的夢想,更要踐行腳踏實地的苦幹;面向學科前沿,面向國家需求,出創新成果,育有用人才,服務於國家現代化建設,讓夢想變成無愧於時代的實績。三十多年來,我和團隊一直致力於將個人成長融入國家發展的洪流,逐夢前行。

金穗,秋的收穫,春的希望。金穗獎,是行進途中的里程碑,是未來征程的新起點。年屆七旬,我依然在爲兩個夢而追逐。一個是“綠色超級稻”夢,二十多年來,我們大力倡導“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理念,即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致力於培育“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綠色超級稻,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體系建設,爲農業的綠色發展獻智出力。一個是“營養優質稻米”夢,這是我們近十年來爲稻米產業貢獻人民健康的新認知新行動。要改變幾千年來稻米僅爲人類提供能量的狀況,讓主食承載提高營養健康水平的使命,奉獻對人類和地球都健康的稻米。我們聚焦發掘黑色稻米的營養健康價值,倡導“黑米主食化”,提出了“米飯型全谷黑米”新理念,培育出適於做米飯的優食味黑米品種“華墨香”,並積極推動產業化發展,讓黑色稻米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綠色發展、健康中國、農民效益。這是一項令人激動、十分光榮又充滿挑戰的偉大事業。我們將竭盡全力,和國內外的同行通力合作一起實現這一目標,讓稻米更好地造福於人民的美好生活。

最後,再次感謝學會的支持與鼓勵,祝大會圓滿成功!

來源:華中農業大學南湖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