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打造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這個社區“有招”
(原標題: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打造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這個社區“有招”)
“社區就像一個大家庭,不分彼此,和諧共處,團結互助。”73歲的金福姬是朝鮮族,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清泉街社區生活了21年。
“過去,我家生活有困難。社區得知後,幫助我們在小區開了一家餐廳。現在我們收入穩定,日子過得越來越好。”金福姬笑着說,在這裡,鄰居多屬不同民族,“一到節假日,我總會做些拿手的朝鮮族美食給‘各族’鄰居們品嚐”。
在清泉街社區,像這樣各族羣衆相親相愛的故事不勝枚舉。
78歲的居民李新華是漢族。“父親去世那年,我心情低落,身體也不好,是社區工作人員和姐妹們一直照顧我、開導我,有什麼好事總想着我,幫我走出了悲痛。生活在這樣的大家庭,我覺得很幸福。”李新華侃侃而談。
“我們社區是多民族聚居社區。”清泉街社區黨委書記、社區主任武荷香說,社區共有18個小區,居民2732戶、5400多人,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等11個民族,曾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等多項榮譽。
端午節清泉街社區羣衆一起包糉子。(受訪者供圖)
社區連着千家萬戶,多民族社區是各民族和諧聚居的生動縮影,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沃土。如何把社區打造成爲各族羣衆守望相助的大家庭?
武荷香說,清泉街社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以黨建網格、綜治網格、服務網格、自治網格“四網融合”形式,着力構建各族羣衆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互嵌式社區環境,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我們開展座談會、讀書會、民族知識演講、知識競賽等活動,大力宣講黨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及惠民政策。”清泉街社區工作人員楊潔向記者介紹。
楊潔說,社區有“荷香嘮嗑室”“好鄰居議事廳”等平臺,會定期在社區黨羣服務中心、黨建長廊、小廣場、紅石榴涼亭等場所和居民“嘮嗑”“拉家常”,實現“大事小情”建立臺賬,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有一次,兩戶居民因管道漏水產生矛盾。武荷香瞭解情況後,把兩家人叫到“荷香嘮嗑室”,心平氣和地進行調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後兩家人握手言和。
圖爲清泉街社區老年文藝隊表演舞蹈。新華社記者 衛子軒 攝
此外,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也是增進鄰里感情、加強民族團結的“法寶”。據介紹,社區每年舉辦200餘場各類活動,居民還成立額吉舞蹈隊、合唱團、模特隊、晉劇團、二人臺、秧歌隊等文體組織。每逢節日,社區各族居民歡聚在一起,品美食、賞節目、話家常……在儀式感十足的慶祝活動中,各族居民充分感受到社區大家庭的溫暖。
採訪期間,音樂聲在清泉街社區黨羣服務中心樓外響起,原來是社區老年文藝隊開始表演舞蹈了,緊接着,歡聲笑語不斷,迴盪在社區。“各族居民在我們這個社區大家庭生活,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武荷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