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雪域高原煥新貌:雪山之下見“彩虹”
(原標題: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雪域高原煥新貌:雪山之下見“彩虹”)
天地爲幕,金色的青稞穗浪間,一條百米秀道蜿蜒其中。悠揚的琴聲響起,30名藏族“阿佳”(藏語意爲“大姐”)身穿色彩斑斕的氆氌服飾緩緩走來。雪山之下,這條秀道宛若一條獨具民族特色的“彩虹”,展示着藏家兒女幸福的生活。
8日上午,一場氆氌時尚秀在西藏日喀則市江孜縣班覺倫布村上演。氆氌是藏族羣衆用來製作藏式衣物的毛織品,其工藝迄今已有上千年曆史。在上海援藏幫扶下,這項傳統技藝如今已成爲當地“阿佳”們的致富新途徑,煥發出新的生機。
然而,江孜氆氌在幾年前曾一度陷入發展危機:傳統織機效率低,顏色品種單一,市場反響低迷,“阿佳”們辛辛苦苦做工一天,收入只有幾十元。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村裡第一個開辦氆氌合作社的手工藝人格桑卓瑪,仍止不住嘆氣。
2022年,江孜氆氌被列入上海產業援藏項目,上海一家企業與江孜縣簽約手工工坊項目,格桑卓瑪的合作社迎來了轉機。“項目帶來了新式織機,以前五六天才能織完一條,現在一天就能完成。”格桑卓瑪拿起一條羊絨氆氌圍巾說,“你摸摸,面料是不是很柔軟?上海的工匠毫無保留地把現代編織技藝教給我們,現在氆氌的顏色更多,設計也更時尚,能賣兩三千元呢。”
9月3日,格桑卓瑪在工坊展示羊絨氆氌圍巾。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今年7月,上海浦東援藏建設的“阿佳格桑工坊”正式開放。這個佔地約240平方米的工坊,如今已實現近30名當地藏族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其中有12人每人每月收入達到4800元。
47歲的藏族婦女央金和她22歲的女兒次仁片多就在這裡工作。“我從小身患疾病,生活難以自理,更別提工作賺錢了。”想起以前的日子,次仁片多紅了眼眶,“阿媽天不亮就去村裡打掃衛生,帶我看病還要花很多錢……”
在上海對口幫扶項目支持下,去年10月,母女倆第一次去上海,學習氆氌編織技藝。“現在我兩天就能織完一個氆氌玩偶,自己賺了錢,還減輕了家裡的負擔。”次仁片多笑着說,“現在我和阿媽每月收入加起來差不多有6000元。”
產業發展蒸蒸日上,精神面貌也隨之改變:自立自強、勤勞奮鬥成爲“阿佳”們繪就致富畫卷的新註腳。
在新式紡織機前,“阿佳”們哼着歌,嫺熟地操作機器:手持線盒來回穿梭,兩腳有規律地踩着踏板……在一雙雙巧手中,絢麗多彩的氆氌編織而成。
9月1日,江孜氆氌在日喀則市一家門店售賣。新華社記者孫瑞博 攝
“‘阿佳’們每天一大早就來工坊上班,每年還會前往外地學習新技術。”工坊管理者央吉告訴記者,當地婦女逐漸認識到一技傍身的重要性。“‘阿佳’們希望傳統氆氌工藝不斷創新,被更多人知曉和喜愛。”
玩偶、圍巾、披肩……在上海產業幫扶和“阿佳”們的共同努力下,江孜氆氌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融合,爲氆氌注入了時尚元素。目前,江孜氆氌系列產品已經在全國30餘家線上線下門店亮相,併成功走出國門入駐國外品牌店。
天地遼闊,“彩虹”飛架滬藏,傳遞着兩地“雙向奔赴”的真摯情誼。根植於西藏文化沃土,富有民族特色的氆氌,正被上海援藏賦予更強的生命力,編織着藏家兒女彩虹般絢爛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