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 在舞臺藝術作品中感悟民族凝聚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近日,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內蒙古自治區,在一部部優秀舞臺藝術作品中,感受文藝作品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力量。

在興安盟文化中心,由興安盟烏蘭牧騎創作的音樂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將一段紅色記憶再度激活——解放戰爭時期,內蒙古科爾沁草原以扎木蘇爲代表的進步青年羣體,在中國共產黨的感召與影響下,懂得了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拯救內蒙古的道理。此次演出是音樂劇《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第四次復排亮相。

把內蒙古故事用音樂劇的形式講給更多人聽,是興安盟烏蘭牧騎副團長、該劇音樂總監鄂偉亮經常思索的課題。鄂偉亮說,該劇的創作根基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舞臺呈現方式則堅持“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

“劇中以扎木蘇爲代表的進步青年受到共產黨員趙大哥的感召,發動了起義,當時隊伍中有多民族的年輕人。從浴血奮戰抗爭,到找到光明跟黨走,整條故事主線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體現。正如劇中人物趙大哥所說,只要我們各民族的兄弟團結起來,未來的中國一定是一個多民族團結統一、民主富強的新中國。”鄂偉亮說。

“我就像烏蘭河畔的紅樹林一樣,紮根在這片草原……”在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瑪拉沁樂園演藝廳,由興安盟科右前旗烏蘭毛都蘇木基層幹部根據“三千孤兒入內蒙”故事創作的紅色情景劇《烏蘭河畔的紅樹林》,讓記者感動不已。

上世紀60年代,新中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和自然災害,上海等地政府收養的幾千名孤兒面臨營養不良的威脅。自身並不寬裕的內蒙古人民,用博大的胸懷接納了3000餘名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劇裡沒有一名專業演員。大家抽出工作之外的時間排練,有時要忙到夜裡一兩點鐘。劇本創作受到‘草原母親’都貴瑪事蹟的啓發。我們從小聽着這些故事長大,希望我們的創作能表達出‘草原母親’大愛無疆的偉大情懷。”該劇總導演、編劇董治軍告訴記者,自2023年首演後,該劇已在興安盟演出近百場,在網絡平臺播放量超過兩百萬。

在劇中扮演“草原母親”諾日瑪的秦星星是烏蘭毛都蘇木黨委組織委員。爲了塑造飽滿的角色形象,秦星星和其他演員一起討論,自己也反覆斟酌。演出結束後,她說話都帶着哽咽:“後勁兒很大,一直沉浸在劇情中。平常演完要一兩個小時才能平靜下來。我演繹的只是千千萬萬‘草原母親’中的一個,還有更多感人至深的故事等待挖掘。”

蒼茫的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上,由內蒙古藝術劇院打造的全景式大型馬舞劇《千古馬頌》迎着落日,在內蒙古少數民族羣衆文化體育運動中心上演。

精湛的馬術、精彩的雜技、精緻的舞美……《千古馬頌》綜合運用歌、舞、樂、雜技等藝術元素,融合現代舞美技術,通過講述一個牧人之子的成長曆程,生動演繹了人馬結緣的溫情、馬背家園的祥和、百駿出征的壯觀、千古馬頌的絕唱。

“參演馬匹涵蓋蒙古馬、伊犁馬、汗血寶馬、盧西塔諾、弗里斯蘭、安達盧西亞等世界八大馬種150餘匹,參演騎手100餘名,展現了絢麗多姿的北疆文化和雄奇剽悍的馬背民族風貌,折射出內蒙古各族兒女守望相助、砥礪奮進、追求文明進步的偉大曆程,弘揚了‘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千古馬頌》項目統籌何瑞君說。

據何瑞君介紹,《千古馬頌》於2014年在錫林浩特開演,2017年落地呼和浩特,截至目前,已累計演出500餘場,接待了來自20多個國家及地區的遊客、觀衆50多萬人次。

不止是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的《千古馬頌》,近年來,內蒙古藝術劇院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主線,挖掘特色資源,創作排演了一批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藝作品。“今後,我們仍將牢牢把握這一工作主線和提高作品質量這一生命線,在‘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中進行藝術創新創造,用情用力書寫身邊事、宣傳身邊人,將中華民族動人故事和歷史佳話等,通過藝術形式帶到廣大人民中去。”內蒙古藝術劇院黨委書記、院長李莉對記者說。

在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烏雲格日勒看來,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藝術創作精品迭出有着更深層次的原因。“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的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繼續紮根基層、服務羣衆,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總結提出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爲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線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瞭前進方向。”烏雲格日勒說。

責編: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