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外賣送進村頭巷尾、鄉鎮超市觸網“上新”

原標題:

寧夏:外賣送進村頭巷尾、鄉鎮超市觸網“上新”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車輝

縣鄉人口衆多,消費潛力巨大。隨着城鄉融合發展加快,更多新產品、新服務進入鄉鎮市場,縣域經濟的消費業態、市場結構也迎來重大變化。

近年來,寧夏縣域經濟走出獨特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各縣消費市場新活力不斷涌現,青年返鄉經營主體增多、新技術新業態落地生根、本地消費進一步擴容升級。

這股創新活力也下沉到鄉鎮,帶動村頭巷尾出現新變化。

在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的一家魚粉店裡,沙銀芳正在後廚忙着備餐,將訂單交給前來取餐的外賣騎手。

1999年出生的沙銀芳,是小鎮的一位“移二代”。二十多年前,她全家從海原縣搬到了閩寧鎮,自此便紮了根。

去年年底,她和愛人結束在外務工,選擇返鄉在小鎮開店。有着在大城市做餐飲的經驗,沙銀芳抱着試試看的心態,也同步上線了外賣業務。

出乎意料的是,周邊在單位上班的年輕人和幾個村落的本地居民,逐漸習慣了這種便捷服務。如今,這家魚粉店每月都能送出將近500單外賣,線上生意已經佔到了四成。

閩寧鎮因電視劇《山海情》的熱播爲人熟知。這個從1997年成立之初僅有8000多人的閩寧村,如今已變成常住人口6.6萬人的移民示範鎮。精準扶貧、易地搬遷等各項政策的落地生根,小鎮居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各類商業服務也在蓬勃生長。

就在去年年底,小鎮開通美團外賣服務。今年21歲的“移二代”的張健勇,相中了下沉市場新生意,成了小鎮的“00後”鄉鎮外賣合夥人,幫助當地創業者拓展外賣渠道、承接配送業務。

張健勇也是一位從西海固易地搬遷的“移二代”。去年從部隊退伍後,他回到同樣是移民示範區的閩寧鎮,和團隊小夥伴一起投身到了鄉鎮外賣市場。

他告訴記者,當前小鎮上約有百餘家餐飲、零售等生活服務商家,其中七成以上都已經接入外賣服務。

在今年,鎮上的便利店、花店、藥店也接入線上運營,爲外來遊客和本地居民提供30分鐘達的即時服務。到7月底,站點也有了專職運營和配送團隊,每天能爲附近居民送出數百單外賣。

隨着城鄉融合發展加速,縣域商業輻射能力增強,帶動農村消費市場釋放出更大動能。“手機下單30分鐘到家”即時零售新業態也滲透到鄉鎮市場,居民消費需求同樣旺盛。

在靈武市寧東鎮的一處居民小區外,李鵬軍經營着一家佔地幾十平米的小超市。正是中午下班時分,店內生意分外忙碌,周邊下班的居民不時進店採購,李鵬軍和愛人還要分揀打包線上的外賣訂單,交給門口等候的騎手。

這家小店,在寧東鎮已經經營快十年。在2017年,小店上線了美團外賣,成了小鎮第一批開通線上業務的超市。

當前,小超市已外賣上架超過1000件商品,除了常見的日用百貨外,店內還特意備了數據線、車載充電器、刮鬍刀等小商品,以及小包裝的米麪糧油,以補充周邊的應急消費場景。

“小超市做線上,貨品就得雜一些、全一些,但庫存不能備多。”談起線上經營,李鵬軍頗有研究。當前,小店的線上營業佔比已經接近一半,有力補充了門店線下生意,攤薄門店房租等經營成本的同時,還發掘了增量顧客。

青年人才的迴流返鄉,用新技術、新模式創新服務的同時,也在見證着鄉鎮市場的商業變遷。尤其是縣域市場商業服務的持續豐富,也在帶動本地居民養成新消費習慣。

在永寧縣的福順達超市,在縣城已經營二十多年。老店雖小,商品卻琳琅滿目,是附近居民耳熟能詳的“老字號”。

2018年,店主王永鳳將小店上線外賣平臺,店內2000多件商品搬到線上,開通“手機下單30分鐘送達”服務。

從最起步時的零星訂單,到如今每月穩定爲周邊消費者提供數百份線上訂單,線上消費已經成爲小店生意的“穩艙石”。

王永鳳說,經營時間長了後,周邊的老顧客也習慣了這種便利的消費場景,“比如旁邊餐飲店老闆要買點東西,自己看店走不開,直接下個外賣訂單;或者是天太熱,顧客不願意下樓出門,騎手也一會能把貨送到家門口。”

小鎮有了新消費空間,本地小店也旺盛生長。美團數據顯示,今年7月,寧夏縣域市場生活服務類交易規模增長18.56%;新增商家數量環比增速31.5%,排名全國前六。

美團研究院副院長張琳介紹說,今年以來縣域消費市場商品零售、服務零售供需雙旺,即時零售、場景消費等各類新業態不斷涌現,市場主體數量繼續恢復擴大,經營活力也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縣域消費市場與大城市呈現梯度升級的追趕特徵,消費規模增長快於一、二線城市,消費潛力更加彰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麗芬表示,數字經濟下沉拓展縣域消費空間,帶來了企業、產業和就業,同時也帶來了現代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增量。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