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超5000億!史上最賺錢基金經理是這麼投資的

華爾街是遍地流金之地,而對衝基金經理又是其中最能賺錢的一羣。

那麼在歷史上諸多的大佬中,誰又是最能掙錢的對衝基金經理呢?

真有人統計出來了!

據羅斯柴爾德家族旗下的基金平臺統計,肯·格里芬(Ken Griffin),自1990年創立對衝基金以來,累計爲投資者賺得740億美元收益,成爲了事實上的“對衝基金經理第一人”。

初步計算,格里芬賺的錢摺合人民幣5300億元,非常驚人。

另外,格里芬保持了旺盛的投資賺錢能力,直到現在他掌控的Citadel公司(城堡投資)每年賺的錢仍在全球對衝行業裡排名前三。

這樣一個人是怎麼打理自己的投資的呢?

大學時啓動創業

格里芬的交易天賦,在大學時期就凸顯出來。

1986年,正在哈佛大學讀書的他,就已經開始向同窗們募集資金,隨後成立產品進行運作。

雖然同期這麼操作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沒有坑同學,而是給同學們“謀福利”的,格里芬是少數幾個哈佛校友之一。

而且,格里芬的操作方法確實與衆不同。

據說在那個信息閉塞,沒有互聯網的當年,格里芬竟然在宿舍安裝了一個衛星通信裝置,藉此接受股價變動的實時信息,真是驚人的執行力!

他大學時的受託資產行爲,也成爲其財富傳奇的起點!

22歲自立門戶

格里芬在諸多對衝大佬中還不算離經叛道。

如果論“規規矩矩”,他大概就比文藝復興的西蒙斯稍微差一點點,優於大批中途肄業的大佬們。

格里芬在哈佛“乖乖”的拿到經濟學學位後,開始進入資本市場,此時也是美股科技牛市和量化對衝時代的起點。

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個天使投資者:梅耶爾(Frank C.Meyer),該人是一家買方機構的創始人,給了格里芬100萬美元的投資本金。

短短一年,格里芬將這筆錢滾動到170萬美元,大大超出梅耶爾的預期。

隨後,格里芬“管錢”的戰績在圈內小範圍傳開,引來了諸多投資人的慕名關注。

隨着外部資金持續“來敲門”,格里芬“順水推舟”:1990年用420萬美元成立自己的投資公司Citadel,當時他年僅22歲。

一直能“贏”,贏到現在

或許很多人沒想到,初出茅廬便自立門戶的格里芬,可以一路“滾雪球”至今日!

畢竟,競爭極其激烈的美國市場,高速淘汰交易天才是“常態”,消滅投資神話是“客觀規律”,而能超越時代“存活”三十多年的投資俊傑少之又少。

那麼年紀輕輕的格里芬,何以戰勝那麼多投資大佬,直至現在呢?

答案是,量化交易。

表面上看,格里芬的專業背景,與其“對手”相比沒有十足優勢。

文藝復興的創始人西蒙斯(James Simons)有數學家背景,因而能在1970年代末離開學界後,用超強的數學和科學模型來管理基金。

其他的早期量化基金,也多數有數學、物理或天文學等天賦。

以至於有個說法,量化行業早期的一批對衝基金經理聚餐時,除了互相指責“爆粗口”外,談論概率和統計的最新成就也是熱門話題。

自有“特長”

但格里芬自有其“特長”。

他特別善於搞“速度”,還記得他曾經在宿舍裡按衛星天線麼?這和後來他乾的事兒相比只能算“小巫見大巫”。

業內傳聞:格里芬的“靈感”來自於學生時代的一個“憋屈”事件。

他學生時代在哈佛“管理產品”時,曾與一家投資機構進行的對手盤交易中,其中一筆交易收益低於格里芬預期,於是格里芬在宿舍向對方交易員“抱怨”。事後,他乾脆開始搞起了“交易撮合”。

更戲劇性的是,格里芬的那個對手方,據說名叫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SIG),成立於1987年,成立伊始曾得到英格蘭德(Israel Englander)的支持,後者爲其“贊助”了費城交易所的一個席位。

英格蘭德是大名鼎鼎的千禧年的創始人,比格里芬早一年創辦基金。

無論是SIG、千禧年,還是Citadel,如今均已成長舉足輕重的量化交易機構。

或許,當年SIG的交易模式讓格里芬感受到了“技術壓力”······

如今,Citadel首席信息官對外稱:Citadel首先是一個科技公司,然後才做交易。

“兩條腿走路”

格里芬對Citadel的定位,在2008年金融危機進行了進化。

此前,Citadel與華爾街同行有着“整齊劃一”的定位,諸如受託管理客戶資產、內部基金運作、自營投資等。

然而,格里芬並不滿足於對衝基金業務。

有資料顯示:2008年底他搭建Citadel的投行部門,參與多個大類資產的交易和承銷,還爲機構客戶做擔保信貸,甚至一度將高盛作爲競爭對手,欲成爲美國頂尖的證券機構。

但投行業務談何容易。

金融危機過後,諸多大型投行開始恢復元氣,Citadel的投行團隊也經歷了頻繁異動,甚至還傳出格里芬要賣點這塊業務。

雖然進展不順,但Citadel已經在市場上了有了另一個品牌:城堡證券。而對衝基金業務集中於城堡投資。

格里芬的投行業務敗北後,他又發現了新機會,開始盯上做市商業務,這通常是券商機構的“肥肉”。

但這次“跨界”有着更高的勝率。

因爲城堡證券的團隊基因中,有來自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生物信息學、物理學、統計學等多元理工背景的學霸,轉型做市商業務可謂“順理成章”。

如今,城堡證券的名氣甚至高於城堡投資,前者的員工在全球接近2000人,並很重視亞太市場,在香港、上海、新加坡、悉尼、東京和古爾岡等地均有本土化團隊。

華人學霸隱身團隊中

如今,Citadel旗下有兩個平臺,其一是對衝基金城堡投資,其二是做市商城堡證券。

二者在Citadel如何“互動”,外界無從知曉。

在中國市場,城堡證券的“可見度”更高,因爲其有着在岸業務。

趙鵬(左),格里芬(右)

值得注意的是:城堡證券的首席執行官(CE0)名叫趙鵬,他是出生於中國內地的80後,曾就讀北京八中的少年班,之後進入北京大學數學系,之後攻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統計學的博士學位。

2006年,趙鵬進入城堡證券,十年之後從量化研究員變身爲CEO。

如今,城堡證券的做市規模成爲美股“一霸”,佔美股每日交易量超10%,期權市場份額佔比20%。

城堡證券更在中國快速展業,不僅拿到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資質,而且還將資深的公募人才湯曉東招致麾下,負責中國業務。

不管怎樣,華人羣體肯定是citadel人才庫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