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古樂大師庫伊肯首次來臺 古樂器像我人生中的初戀
高齡79歲的比利時古樂大師席捷斯瓦.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近期首度來臺,和臺灣聽衆分享古樂的美好。(劉宗龍攝)
古樂大師席捷斯瓦.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認爲,音樂若迴歸到樂譜,有許多答案浮現。(劉宗龍攝)
庫伊肯這趟來臺灣,和臺灣學子、聽衆分享他研究了一輩子的古樂世界,他的妻子、音樂家瑪琳.蒂爾斯(Marleen Thiers)也同行。(劉宗龍攝)
歐洲古樂復興最具指標的先驅、高齡79歲的比利時古樂大師席捷斯瓦.庫伊肯(Sigiswald Kuijken)近期首度來臺演出,併到各校舉辦大師班,他的講解真誠且生動,很受學生歡迎,而他所演奏的「肩上大提琴」,是罕見的古樂器,他駕馭自如,巴哈無伴奏在他手中,開出一朵朵音樂之花,詢問他爲什麼對古樂一直保有熱情,他表示:「我人生中的第一個樂器就是古樂器,這就跟初戀一樣。」
庫伊肯表示,他的爸爸媽媽都是音樂業餘愛好者,他在七、八歲時第一次接觸音樂。當時他們家住在比利時靠近布魯塞爾的郊區,家裡有六個孩子,他排行第五,「那年我哥哥在靠近比利時邊境附近的德國區域參加了一個小型的夏日課程,有個業餘的樂器製作老師帶班做樂器,哥哥帶回一把像是中世紀絃樂器的提琴回家,這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樂器,加上我們家有鋼琴,可以一起玩音樂。」
庫伊肯表示,他當時對古樂並不真的瞭解,但玩得很開心,「又隔了一年,哥哥再去參加課程,再帶了一件一樣的樂器回來,我們開始演奏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我覺得那些曲目很美妙、很精緻,也很容易演奏,那是我第一次演奏古樂。」
庫伊肯纔剛接觸古樂不久後,全家就搬到布魯日,他也開始到布魯日音樂學院求學,他表示,雖然在學校上正規的音樂課程,學小提琴、彈鋼琴,但是他內心從未忘記過古樂。
「我回家還是會練琴哥哥帶回來的琴,那是一種爲自己的練習,我很喜歡,也覺得很好玩,我一演奏就像是進入另一個世界,我和古樂的相遇,可說是一直靠自己探索和學習,因爲學校沒有老師能讓我們問,古樂和現代樂那時在學校不太能討論,我和哥哥只能自己學習和思考,我們也會自己去找很多資料來讀。」
一開始學習古樂就靠自學,庫伊肯養成了自我訓練的能力,他也能演奏很多樂器,以及給予其他樂器演奏者在音樂上的建議,包括鋼琴該怎麼彈,他也很有想法,他表示,「我常說自己教的是『音樂』,而不是『樂器』。」
庫伊肯認爲,不同樂器的演奏,若迴歸到音樂本質,有許多道理都相通,而古樂演奏,沒有什麼是「最正確」的演奏版本,「當談論到藝術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我們無法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庫伊肯表示,音樂若回到樂譜本身,就有很多答案浮現,「例如巴哈,必須依照當時的風格演奏,若要彈得好,也要聽巴哈寫在譜上建議的方式。」而關於不同樂章速度的調配,庫伊肯表示,那是一種「相對」的時間感,如:巴洛克時期的組曲,有基本的慢、快、慢、快樂章安排,從阿勒曼舞曲、庫朗舞曲、薩拉邦德舞曲到基格舞曲,快慢的速度,都要相互對照和調配。
不過庫伊肯強調,樂譜是記譜需求,「樂譜若沒人演奏,只是紙張,還是要回到演奏者的演奏和思考,纔有音樂。」
庫伊肯表示,從和巴哈同時期的音樂家泰勒曼作品,也能更瞭解那時代的音樂內容,「巴哈寫的東西雖然比他同期的音樂家複雜,但我們不應該演奏和泰勒曼作品截然不同的巴哈,他們都是同一年代的音樂家。」
庫伊肯這趟來臺灣,和臺灣學子、聽衆分享他研究了一輩子的古樂世界,他的妻子、音樂家瑪琳.泰爾斯(Marleen Thiers)也同行。來臺灣的這一週,他們入境隨俗到行天宮拜拜,和神明擲筊,詢問心中所牽掛之事,到臺北景點到處走走看看,兩人直說能和大家分享音樂是一件幸運的事情。
首趟臺灣行,庫伊肯和微光古樂集的演出,將於今(26日)晚在臺北國家演奏廳、28日在高雄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