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交行上海市分行行長塗宏:商業銀行適合做科技企業的“耐心資本”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周炎炎 上海報道

科技金融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開篇,當下,各家銀行都在積極提升科技金融在全行戰略中的地位,而在金融助力科技發展的征途,國有大行更是義不容辭。

近期,就科技金融業務的現狀、挑戰及前景等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了交通銀行同業業務總監、上海市分行行長塗宏。他認爲,要服務更多科技型企業,需要商業銀行、PE/VC、政府基金、資本市場形成多方合力,而商業銀行因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是適合作爲“耐心資本”的,但需要在銀行的信貸文化中有機融入投資文化,在債權思維中有機融入股權思維,以更好地服務於新質生產力。

“傳統貸款都是按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三張表’來評判企業的償債能力的,非常強調抵押物,甚至經常以企業的‘清盤’殘值作爲最終的門檻來衡量貸款的安全性,強調的是企業過去積累的價值,而科技金融更多的是依據科技創新新未來創造的市場價值進行融資”,塗宏認爲,應當將投資文化、股權思維引入商業銀行,明確信貸資產和股權資產風險管理模式的巨大差異,健全風險評估制衡與不良追責體系,這樣更能助力商業銀行成爲“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

在兼任上海市分行行長之前,塗宏已擔任交行同業業務總監數年,多年深耕國際業務、金融市場業務、資產管理業務,曾擔任交行總行國際部總經理、紐約分行總經理,極具國際視野。

《21世紀》:在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中,科技金融被列入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如何理解科技金融在當下金融業務中的地位的?

塗宏: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科技金融”作爲“五篇大文章”之首篇,既體現出中央層面對科技的高度重視,也賦予了金融服務科技新的歷史使命。在此背景下,發展科技金融,不僅是商業銀行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助力建設科技強國和金融強國、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現實需要,更是實現自身轉型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而實際上,國家“十四五”規劃早已明確,將科技自立作爲驅動國家創新發展的核心戰略。

近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會指出,構建同科技創新相適應的科技金融體制,加強對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完善長期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健全重大技術攻關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科技保險政策體系。提高外資在華開展股權投資、風險投資便利性。這裡的每一句話都是切中肯綮、值得好好研讀、領會貫徹的。

從區位上來講,近年來,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經歷了夯實基礎、攻堅突破、深化推進等階段,多層次的創新平臺體系基本形成,開放性的創新空間格局全面拓展,系統性的重大創新任務佈局不斷優化,支撐性的創新法規和政策體系日益完善,而科技金融是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要素和成功保障。

《21世紀》:科技金融的難點在哪裡?

塗宏:我從科技貸款、科技企業債券融資角度分別談談。

科技金融中的科技貸款,一定是有別於其他貸款的。傳統貸款都是按照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三張表”來評判企業的償債能力的,非常強調抵押物,甚至經常以企業的“清盤”殘值作爲最終的門檻來衡量貸款的安全性,強調的是企業既有的資產和現金流是否滿足信貸審批的要求,主要看“過去和現在”,比如要求企業是盈利的,從企業生命週期看,只有成熟期的企業能獲得貸款;而科技金融要求投早、投小,這個階段處於企業生命週期的初創階段,很多企業沒有盈利,甚至沒有現金流,完全不符合銀行信貸標準,需要的是用來“燒”的錢,這隻有股權融資,比如種子基金、天使基金能夠才能夠提供融資。因此在科技貸款方面,挑戰就在於,傳統信貸文化不適應科技金融投早、投小的需求。對應於銀行信貸的債權融資和投資的股權融資模式,風險管理的模式也差別很大。債權融資依靠多筆信貸中不良貸款比率低來控制風險獲得盈利,而股權融資很多情況下是在多筆投資中市場溢價多數爲保本甚至虧錢,少數幾筆投資市場價值幾倍幾百倍增長來盈利。實踐中,傳統銀行業務的“盡職免責”這一點也是界限比較模糊,相當難以認定的,造成科技金融股權業務不敢投、不敢審批。改變責任追究認定機制,對於科技金融成敗非常重要。

在債券融資方面,科技企業進行融資,需要符合交易商協會制定的債券註冊的系列標準,有時候會吃“閉門羹”。其實2009年人民銀行和交易商協會推出的“中小企業集合票據”是一個可以參照創新科技企業債券融資產品的模板。“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可以讓幾家規模不大的企業聯合起來,解決單個企業獨立發行資質弱、規模小、流動性不足的問題。

此外,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已經成爲商業銀行的共同努力的方向,但目前科技型企業的界定標準仍相對模糊,不同銀行在實際操作中認定標準差異較大,期待能形成對科技型企業界定標準,進一步保障商業銀行科技客羣建設的穩定性與合規性。同時,由於科技行業技術迭代迅速、市場波動性較大,發展科技金融往往也伴隨一系列風險,如對科技型企業盡職免責相關認定標準和流程能進一步得到優化和簡化,也可有效提升金融機構支持科技型企業的意願和效率,培育更多敢做願做科技金融的展業隊伍。

《21世紀》:商業銀行適合作爲科技企業的“耐心資本”嗎?

塗宏:從基本面來看,商業銀行目前營收、淨利潤較爲平穩,是適合作爲耐心資本、長期資本的。

目前我們金融業監管採用分業監管,這是有其歷史脈絡和現實考量的。但是目前確實客戶的需求也在不斷髮生變化,在企業還未成長起來的階段,銀行的科技貸款可能並不能完全滿足其需求。在分業經營的過程中,客戶也覺得多有不便,在尋求PE/VC融資的時候要做很多案頭工作,在貸款的時候又需要重新做材料。

當前,五大行成立了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並不斷放寬投資試點範圍、放寬股權投資金額和限制,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未來,希望商業銀行能將投資文化引入商業銀行,健全風險評估制衡與不良追責體系,這樣更能助力商業銀行成爲“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

《21世紀》:爲了支持金融機構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監管部門也出臺了不少政策,哪一條政策交行上海市分行業務受益比較多?您認爲從銀行角度看,還需要什麼樣的政策?

塗宏:近年來,相關委辦和監管部門陸續出臺科技金融支持政策,持續堅定了我們發展科技金融的信心和決心。2022年底上海銀保監局等八部門印發《上海銀行業保險業支持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行動方案(2022-2025)》;去年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將科技金融放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今年,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出臺《關於加強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的通知》,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

人民銀行出臺的科技創新再貸款政策,對於初創期、成長期科技型中小企業予以正向補貼,對商業銀行以更大力度投早、投小、投硬科,起到了非常大的激勵作用;市區財政、市擔保中心和市科委等,持續推出風險補償政策和風險分擔產品,幫助商業銀行發展科技金融的減少了很多後顧之憂。

《21世紀》:作爲總部在上海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交通銀行積極打造科技金融“上海樣板”,又設立了科技金融專班服務相關企業。如何評價上海市分行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以及近兩年來的工作質效?

塗宏:交通銀行上海市分行是交通銀行系統內第一家科技金融專營機制試點單位,於2021年成立科技金融專班,圍繞科技企業客羣,提供包括銀行信貸和股權聯動等在內的綜合金融服務。專班成立以來,上海市分行持續推動科技金融服務模式的優化升級,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和“上海主場”創新策源功能,科技金融業務規模和服務能力實現持續增長。

至今年6月末,分行銀保監口徑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超700億元,達到2021年的6.7倍;科技型企業貸款客戶數超3200戶,達到2021年的3.4倍,其中小型、微型企業數佔比近86%。今年上半年,分行科技型企業貸款規模和增量均位列總行系統內第1名,科技小微貸款餘額較年初增長40%,增量排名總行系統內第1名。金融監督管理局上海監管局於2023年選定我行作爲科技金融專營機制建設推進小組牽頭機構之一。

《21世紀》:在服務模式上,交行上海市分行有哪些創新突破?

塗宏:一是磨鍊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打法”,打造“股、貸、債、租、託”綜合科創服務的上海範式。充分發揮總部在滬、全牌照優勢,整合集團資源,有效串聯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和人才鏈,加強全鏈條綜合化金融服務。例如,股權投資方面,聯動交銀國際、交銀投資、交銀資本等集團內部的投資職能子公司,支持科創企業的股權融資;融資租賃方面,加深與交銀金租的聯動,以特色金融租賃爲科創企業提供信貸產品的差異化補充和區域性延伸;出海方面,綜合運用境外發債、境外IPO、中長期信保融資、跨境併購貸款等產品和服務,積極支持頭部科技型企業“走出去”。

二是爲科創企業開闢授信審批的“綠色通道”,大幅提升服務效率。在嚴格遵守“審貸分離”的基礎上,科技金融專班下設前臺營銷團隊和中臺審查審批團隊,建立一套獨特的前中後臺專業化信貸服務體系,中臺派駐制審查審批團隊專職專業審批科創企業貸款,大幅提升審查審批質效和科創企業服務效率。科技金融專班的架構使前中後臺之間對企業技術、行業賽道、市場趨勢等方面的認知得以融合和打通,及時捕捉行業內變化,加深科創行業認知。

三是探索知識產權融資服務的新模式,在加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力度、發揮知識產權增信功能的基礎上,向前一步,在授信給額階段就將知識產權納入企業評價體系。在今年分行推出的“科創易貸·智慧知產貸”線上產品中,於底層搭建科創企業技術評價體系,內含多維度知識產權相關細分指標,高效滿足擁有核心技術但暫未實現大規模收入的科創企業金融需求,暢通科創企業“知產”變“資產”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