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人中爲臺北藝術節開新頁 想像一個萬物共生的未來
今年臺北藝術節由藝術家林人中擔任策展人,以現今人類最關切的環境主題爲主軸,想像一個萬物共生的未來。(王英豪攝)
科學研究顯示,植物和人類一樣,也能感知到周圍聲波,若一場音樂會是以植物爲主要觀衆,會如何呈現?今年臺北藝術節由藝術家林人中擔任策展人,以現今人類最關切的環境主題爲主軸,想像一個萬物共生的未來,節目內容包括《給植物的音樂會》、2019威尼斯雙年展金獎作品《太陽與海》,都將在臺灣登場。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期許臺北藝術節除了是展示節目的平臺,同時也是自制節目的基地。(王英豪攝)
林人中表示,在疫情後接下臺北藝術節策展工作,他給了自己許多目標和任務設定,「在疫情後的年代,一個藝術節能發揮的功用是什麼?以及在尋找節目的過程中,引進國外節目、國內自制節目與共制節目,這幾種不同方式,要如何找到和臺灣表演藝術內部生態系統的對話方式,並和國際之間有議題上的對話,這都是我的功課。」
林人中出生於1984年,畢業於臺藝大表演藝術研究所,現旅居歐洲,身兼行爲藝術家、策展人和劇場人,代表作之一《吻別》,於2016年登上歐洲宣言雙年展,近年編舞作品《二十世紀舞蹈史,在亞洲》,也曾受邀到巴黎舞蹈中心演出。近10年來,他闖蕩歐陸舞臺,同時近年也會固定返臺,擔任北藝中心亞當計劃的策展人。
林人中表示,他將把這十年來在國外的策展、演出與創作經驗,運用於臺北藝術節的策展工作,「我認爲關於表演現況的討論是多向性的,不單單是瞭解國外趨勢潮流,也不只有封閉地對內發生,而是讓臺北藝術節如何作爲一個開放與流動空間的平臺,這是我給自己的任務。」
作爲策展人,林人中期許和藝術家工作的方式,是一種陪伴與支持,同時理解對方特長,並一起討論和發展作品。在引進國外節目時,林人中表示,他希望介紹臺灣觀衆最當前的作品,但並不是難以理解、曲高和寡的節目。
舞蹈家福斯坦.林耶庫拉(Faustin Linyekula)作品《我的身體我的檔案》,結合音樂、口白、影像,呈現他如何找回自己身體的自主權。(臺北藝術節提供)
「我們活在什麼樣的年代與政治、社會處境,而藝術家如何思考和迴應這些眼前的事物,這樣當前的作品,有其議題和美學形式,也因此透過作品能引發其中的重要性。」
林人中舉例,今年臺北藝術節有來自非洲的作品《我的身體我的檔案》,「我會想介紹這部作品,不是因爲它『來自非洲』,而是就我們長期觀賞的經驗模型,大都是西方的模型,例如聖誕節會想到白雪、聖誕老人,但聖誕節時的南半球其實是夏天,過節時是在海邊烤肉。表演也是如此,有更多的身體表現和文化脈絡,可以多方瞭解。」
此外,跨物種溝通也成爲今年臺北藝術節重要的內容之一,如在北藝中心頂樓花園舉辦給植物聽的音樂會,林人中表示,這也是一種換位思考,「以生態思維爲出發點,從原本以人類爲中心的觀點,到以非人類思考爲中心;人不再置身事物之外,而是這些事物的一部分。」
藝術家林人中在疫情後接下臺北藝術節策展工作,他給了自己許多目標和任務設定。(王英豪攝)
林人中表示,給植物聽的音樂會,不是在展示花園場景佈置,服務的對象是植物,「人類怎麼在給植物的音樂會裡學習,透過音樂事件、聲響和情境和植物對話,這是一種跨物種溝通的實踐。」
2019威尼斯雙年展金獎作品《太陽與海》,造了一座人工沙灘,演員有老人、有小孩,觀衆在空間裡觀賞沙灘的一天。(Andrej Vasilenko ©臺北藝術節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2019威尼斯雙年展金獎作品《太陽與海》,造了一座人工沙灘,演員有老人、有小孩,觀衆在空間裡觀賞沙灘的一天,其作品屬性既是裝置藝術,又是歌劇,是展覽也是表演。
林人中表示,這個作品在威尼斯演出時,很是轟動,「觀衆就在威尼斯一處碼頭二樓,觀賞人間沙灘,談論氣候危機,人們如何在休閒娛樂之外,無意識地破壞環境,透過一個甜美的沙灘呈現,更是強烈。」
有趣的是,這次還有部過國內自制節目《脫殼》,以龍蝦爲主題,林人中表示,龍蝦的生物屬性有個特別的命題,在於只要不斷脫殼,不要被捕殺、不要捱餓,就有可能長生不死。藉着這個命題,劇場人陳煜典和裝置藝術家範承宗合作,將透過在觀衆面前打造龍蝦的棲息之地,從中探問人們如何友善對待海洋,和自然共存。
《夢迴春閨》挑戰一人說唱,表現獨守空閨女子百轉千回的心境,將在臺北藝術節登場。(捌號會所©臺北藝術節提供)
林人中表示,臺北藝術節除了是展示節目的平臺,同時也是自制節目的基地,「我希望也能將臺灣藝術家作品帶到國際藝術節,和世界當前的議題、趨勢和潮流,產生對話和關係,成爲國際表演藝術界會討論的作品,並且進到國外的藝術節脈絡,這是我的期待和功課。」2023臺北藝術節將於8月5日開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