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數字經濟稅制:構建數據資產市場化定價機制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越發緊密,但數據資產的稅制設計與稅收治理方面存在諸多挑戰。

中央財經大學稅收籌劃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蔡昌在近日舉辦的2024中國數字經濟稅收藍皮書(上海)發佈會暨數字財稅實踐與應用高峰論壇上稱,數字經濟發展與稅收增長關係密切,但區域發展不均衡和稅收結構失衡的問題仍待深入研究,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管理創新路徑有待深入探索與實踐。

“但當前數字經濟活動造成稅收流失,我國現有的稅收治理方式難以適應數字經濟活動的實時性、虛擬性和跨區性特點。”由北京大數據協會財稅大數據專委會組織研創的《中國數字經濟稅收發展報告(2024)》(下稱《報告》)指出,數據交易的跨區域性和隱蔽性增加了稅源辨別的難度,稅務機關無法及時準確獲取涉稅信息,地方政府之間缺乏協同治理機制。《報告》分析稱,數據要素的市場化定價是實現數據資產優化配置的關鍵。需構建數據資產的估值方法與定價機制、推進數據資產入表覈算等。不過數據資產市場化還需兼顧隱私保護和國家安全,對於涉及個人隱私和公共利益的數據資產,應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確保數據在市場化配置過程中不被濫用。

國家數據局發佈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3 年)》顯示,我國 2023 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超過12萬億元。

會上,北京大數據協會財稅大數據專委會常務副會長焦瑞進提出,數字經濟與宏觀經濟和稅收之間的關聯不是簡單的線性關係。需要通過聚類分析深度挖掘區域之間數字經濟影響的異同,有針對性地提出高質量發展意見。此外,數字經濟須創新應用場景,服務市場提升價值,賦能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

此外,《報告》提到,人工智能推動了高科技企業的快速增長,擴大了稅基,但也加劇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導致了就業和收入的兩極分化。然而,人工智能課稅面臨多重挑戰,包括現行稅法與人工智能活動的不適應、新收入的稅基和稅率確定、以及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價值評估等問題。

《報告》認爲,人工智能的跨國性和技術複雜性對現有稅收制度提出了挑戰,需要國際間協調統一的稅收規則。同時,稅務機關在徵管中還需克服技術壁壘、數據隱私保護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提升技術能力以應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