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創意私房」不法資金:導讀XREX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Q&A

臺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XREX 透過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陳梅慧的追蹤,試圖揭露「創意私房」的不法金流走向。 圖/iStock

編按:近日,藝人黃子佼購買未成年性影像一案,引起社會對號稱臺版 N 號房的「創意私房」偷拍論壇高度熱議。然而,封鎖網域僅能減少民衆接觸不法的機會,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這些透過兒少剝削及偷拍而獲利的人,究竟是誰?以及能否追蹤到真實身分、將他們繩之以法?

臺灣加密貨幣交易所 XREX 於4月12日發佈報告「XREX 分析臺版 N 號房「創意私房」鏈上金流:誰是兒少性剝削背後獲利的人?」,透過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陳梅慧的追蹤,試圖揭露「創意私房」的不法金流走向。報告共同作者尤芷薇,亦是轉角國際專欄作者「印度尤」,特別爲本站撰寫導讀文,分享此份報告在打擊區塊鏈犯罪過程中的角色。

主持/編輯七號、編輯穎芝

來賓/

Yoyo(尤芷薇,XREX 執行長辦公室資深總監)

Miffy(XREX 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

【XREX報告】

XREX 分析臺版 N 號房「創意私房」鏈上金流:誰是兒少性剝削背後獲利的人?

Q1:「創意私房」鏈上金流報告,試圖回答什麼問題?

這份報告揭露的,是和這 4 個錢包曾經有過往來的其他錢包,可以把它拆爲「入金的上游」與「出金的下游」。「入金的上游」是把加密貨幣打入「創意私房」的錢包,他們很可能是新進的會員,也有可能是舊的會員在儲值,又或是平臺經營者的相互往來;「出金的下游」則是從「創意私房」得到了加密貨幣,他們可能是平臺經營者、販售影片的人或其他可以從「創意私房」獲得利潤的人。除此之外,這 4 個「創意私房」的錢包也有密集的互動,他們的持有者又是誰?是誰在處理這些金流?

Q2:追查區塊鏈金流的技術會很難嗎?

每一項新科技的問世,其實都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夠讓大家理解他的影響力、風險、應用以及管理方式,2008 年才被髮明的區塊鏈技術也不是一個例外。與其說是追查區塊鏈金流的技術很難,倒不如說熟悉區塊鏈金流技術的人相對來說還是較少,就像是現在網路已經如此普及,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要如何搜尋資料或使用工具,但是 30 年前並不然。

目前,臺灣的執法單位中有不少專精於區塊鏈相關案件的檢察官、警察與專業人員,在產業內也有不同類型的企業與新創公司,也有很多對於區塊鏈技術好奇而去鑽研的民間人士,彼此交流與分享持續提升相關的技術與能力。

公部門與民間有很多人士投入區塊鏈技術的交流與調查合作。此次即是區塊鏈媒體「區塊勢」找出4個錢包地址後,XREX犯罪調查師進一步找出更多資訊。 圖/XREX

Q3:如果區塊鏈這麼公開透明,爲什麼犯罪集團還要用區塊鏈收付款?

回頭看人類的科技發展史,其實犯罪集團都是最初期開始使用新科技,電話、Email、聊天室、交友平臺、聊天軟體,一直到現在的加密貨幣。當很多人都還對區塊鏈技術不熟悉的時候,他們就有機會在其中套利,心存僥倖地遊移在尚未有確切法規的灰色地帶,同時也不認爲這樣的行爲會被暴露,畢竟對區塊鏈熟悉的人還是相對少數。更甚者,有很多人或許一知半解,是在被引導的情況下使用加密貨幣付款和收款,對於背後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區塊鏈技術上可以提供的證據,以及這樣的交易是否會被調查,都是沒有完整概念的。

Q4:我不懂區塊鏈,看不太懂報告內容,可以告訴我這份報告對大衆還有哪些意義呢?

其實不一定所有人都需要理解怎麼使用區塊鏈的工具去追蹤,又或是成爲區塊鏈技術的專家,但這份報告可以帶給大家一些基礎的概念,例如:區塊鏈具有公開透明與不可篡改的特性、在區塊鏈上的交易紀錄人人都可以查詢、在交易所購買加密貨幣需要經過實名驗證、錢包住址是非常重要的資訊、應該使用哪些平臺等等。

擁有這些基礎概念,未來無論是投資或使用加密貨幣,至少都還可以問自己或問別人一些必要的問題,避免踏入常見的陷阱,也可以主動判別某些詐騙集團慣用的話術。

Q5:如果我們遇到區塊鏈相關的詐騙、勒索,可以提供哪些資訊給檢警調查?

加密貨幣的投資詐騙猖獗,但是受害者的報案比例卻非常的低,大約只有 2 成。有些人是礙於一些私人原因不願意報案,有些人則是因爲證據不齊全而難以成案。XREX 也特別製作了《XREX 反詐懶人包:遇到加密貨幣詐騙,報案該準備什麼資料?向誰報案?》提供大家參考。

XREX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Miffy使用可視化工具,畫出「創意私房」部分金流走向。 圖/XREX

Q6:XREX是什麼樣的組織?爲什麼可以完成這份報告?

XREX 是一家區塊鏈金融機構,也經營 XREX 加密貨幣交易所,過去在做加密貨幣金流調查以及與檢警調合作的案子,主要是和「殺豬盤」投資詐騙或其他詐欺行爲有關。但是,「創意私房」涉及的加密貨幣金流,也可以透過相同的工具與邏輯檢視。

在看到加密貨幣媒體《區塊勢》公開了「創意私房」的 4 個加密貨幣錢包時,讓人不禁想問:「這 4 個錢包究竟是誰持有?又有什麼樣的金流往來,曝露與「創意私房」有關的人?」因此,這份報告可以說是一份民間力量的接棒,是從《區塊勢》分享的錢包向後延伸。

先前針對「創意私房」的討論有不少聚焦在「封網」以及黃子佼這樣的特定名人身上。但是,這個不法偷拍與販售兒少性影像的平臺,背後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組織,甚至是一個長期存在的上下游供應鏈,自然會有金錢往來的紀錄與流向,因此製作了這份「創意私房」鏈上金流報告。

Q7:有人說XREX做了檢警該做的事,你們怎麼看待這種說法?

這次的報告出爐,我們很意外有許多攻擊性的輿論,因爲這份報告的立意良善,也是展現民間、媒體、政府與檢警調通力合作,在「創意私房」一案上從一個新的角度切入,更進一步地打擊不法行爲,這也是爲什麼在報告的一開頭,其實就已經載明,相關資料在公開之前,已經提供給相關執法單位,因爲這是一個協力的過程,而不是競爭甚至相互指責。

XREX 與執法單位長期保持着密切交流與互動,我們深知檢警調所擁有的專業、能力與資源,在過去也破獲許多關鍵性的案件。執法機關和民間或加密貨幣業者各有可以發揮之處,也可以彼此交流與合作。

舉例來說,如果要了解被公佈的錢包的持有者,這部分就會仰賴執法單位向交易所調閱資料,並進行後續的調查、蒐證以及最終的審判等等。以其中一方去攻擊另一方,這完全不是我們期待中的事,更不是我們樂見的情況。與其如此,我們更應該聚焦在如何透過多方合作、整合與協調一起打擊不法集團,讓所有人可以安心地生活,不活在恐懼之下。

打擊區塊鏈金融犯罪需要執法機關、民間人士和業者彼此交流與合作。例如若要了解錢包持有者,就須仰賴執法單位以公權力調閱資料,並進行後續調查、蒐證及最終審判。 圖/iStock

Q8:公佈調查報告,會不會打草驚蛇、讓犯罪者更懂得如何規避?

公佈報告之前,其實也有過這樣的顧慮,但衡量這個案件所涉及的金流相對清楚,使用的手法與工具複雜程度也不具有過高的敏感技術性,且「創意私房」的這 4 個錢包已經被公佈也引起多方討論,應該要將這樣的能量接棒下去,因此公開了這份報告。

其實公開與不公開都是兩面刃,犯罪集團可能會因此刻意隱藏他們的足跡是一種看法,但另一種看法則是,有許多人以爲自己不會被曝光,所以才這麼做。如果知道自己爲此付出代價,或許會有嚇阻作用。除此之外,一般大衆也有機會獲得相關資訊與知識,能夠進一步保護自己,甚至再一起協力去做區塊鏈上的分析,增強正向力量去打擊不法,這也是爲什麼這份報告也帶有科普的性質,在使用的語言上有刻意地去說明其中的過程及邏輯。

除此之外,許多大衆一直都誤以爲只要金流進入到了加密貨幣,它就是一個黑洞,也是一個無法再追查的終點,但實際上如果瞭解這項技術背後的邏輯,就能理解這份報告不只是一個終點,更是一個起點。當然,區塊鏈不是萬能,也並不是無所不知,但是它有其可爲之處,也不應被濫用。

Q9:報告作者之一是「金融犯罪調查師」,這個職位在做什麼?如何成爲調查師?

每一家交易所每一天都需要應對非常多的挑戰,其中一項就是會有不法份子會想到交易所開戶,並使用相關服務從事不法活動。XREX 交易所在反詐騙、反洗錢以及打擊不法活動上投入了許多資源,因爲只要無法在這些事情上有所突破,加密貨幣產業就很難擺脫被污名化的窘境,也很難服務正常用戶。

偵測並調查不法活動需要耗費一家交易所非常大量的資源,包括:法遵、客服、錢包偵測、資安、實名驗證、鏈上追蹤工具等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專業的人可以整合內部的跨部門資源,並與檢警調以及外部夥伴協力,因此產生了「XREX 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這個職位。

XREX 第一位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是陳梅慧 Miffy,她過去曾在司改會工作 10 年,最初是關懷被騙存簿成爲人頭戶的受害者,後來經手的案子範圍不斷延伸,從跨國人口販運案件調查一直到加密貨幣投資詐騙,因爲如此,Miffy 開始學習區塊鏈知識並使用工具調查犯罪的金流,也與檢警調有非常密切的互動,擁有非常紮實的實戰經驗,並在今年正式加入 XREX 成爲區塊鏈金融犯罪調查師。

Q10:以XREX的角色,如何看待這類犯罪?

科技是中性的,重點是看誰在使用它,而且一項科技要能夠普及並讓很多人受惠,首當其衝的絕對是降低風險,纔有機會擴大應用。沒有任何一家正常營運的公司,會希望自己辛苦打造的產品和平臺,被不法分子誤用,我們相信有很多的業者和我們是一樣的心情,因爲交易所每一天都會遇到各種攻擊,無論是犯罪集團想要滲透,還是不同的資安與駭客攻擊,交易所都要能夠應對,而且不只是被動式的防守,更要能夠主動出擊,才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

這個概念就像網路一樣,我們依然每天面對各種網路詐騙與攻擊,但是我們必須要累積經驗並開發工具,並且擁有更多人才與資源,擴大網路爲我們帶來的機會與變革,並儘可能地減少濫用與犯罪的可能。

科技是中性的,重點是看誰在使用它。我們依然每天面對各種網路詐騙與攻擊,但我們仍需要累積經驗、開發工具,擴大網路帶來的機會與變革,儘可能減少濫用與犯罪的可能。 圖/iStock

責任編輯/王穎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