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除痣未改運先傷皮膚 3種除痣方法一次看

自行除痣未改運先傷皮膚 3種除痣方法一次看。(示意圖/Shutterstock)

坊間流通各式各樣的除痣服務及除痣藥品,但都安全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接獲民衆自行用藥不慎損傷皮膚的病例報告,近日聲明,目前並未覈准任何除痣藥。《康健》與衛福部食藥署確認,臺灣同樣未覈准任何除痣藥上市販售。那麼,什麼樣的痣真有需要除?怎麼除才安全?

皮膚上被稱爲痣的點點,學名爲黑色素細胞痣(Melanocytic nevus),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專文介紹,正常的痣是由黑色素細胞聚集形成於皮膚上的良性團狀物,多數長在腰部以上、曬得到陽光的位置。人們可能出生時就帶有痣,也可能後天長痣;多數成人會持續長出新痣直到40歲,一般成人身上會帶有10~40顆不等的痣,而在老年時又會逐漸消失。

不少人擔憂身上的痣影響容貌或牽動命運,因此市面上五花八門的除痣服務乃至除痣藥應運而生。網路搜尋關鍵字,便會出現大量宣稱能去除這類皮膚增生物的藥水、藥膏、凝膠或棒狀工具。「無痛」、「不留疤」、「天然成分」、「順勢療法」、「不滿意可退貨」等行銷廣告詞相當吸睛。

然而,自行購買使用是有健康風險的。

●美國、臺灣:未覈准任何除痣藥上市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接獲民衆自行購買除痣或除皮膚息肉產品、用後卻出現感染或永久性皮膚損傷的病例報告,因此近期發佈聲明強調,政府官方並未覈准任何治療「痣」、「脂漏性角化症」及「皮膚息肉」的處方或非處方用藥。

在臺灣,政府部門同樣未針對上述3項適應症覈准任何藥物上市販售,換言之,市面上自行宣稱能治療這些適應症的藥品可能有違法疑虞。衛福部食藥署藥品組科長黃玫甄表示,國內僅針對「黑色素沉澱而產生的老人斑」此一適應症核出10張淡斑產品藥證,但在治療痣、脂漏性角化症及皮膚息肉方面,確實未覈准任何處方藥或非處方用藥。

美國FDA提醒,市面上非經覈准的藥品可能含有高濃度的水楊酸或其他化學物質,可能造成使用者皮膚損傷、產生疤痕、併發感染等。

新光醫院皮膚科暨美容中心主治醫師徐常捷就曾在臨牀上碰過個案,在夜市或私人美容院讓店員以不明藥物點痣,點完後竟灼燒成大洞,發炎留疤。他表示,坊間除痣處置往往成分標示不明,但要透過藥物去除皮膚增生物,該藥物很有可能含有水楊酸、三氯乙酸等成分才能酸蝕病竈。不過,用藥者難以精準掌握酸蝕的深度,因此可能不是用得太少、沒有效果,就是用得太多、損傷皮膚。

●網傳蘋果醋、大蒜、蜂蜜除痣?

那麼,使用天然食材可行嗎?市面上除了充斥各式各樣的相關藥品廣告,還有文章影片教導民衆利用天然食材除痣,像是蘋果醋、大蒜、蜂蜜加上亞麻油,不過醫師對此搖頭。

「這不太可能有效,」徐常捷表示,雖然部分酸類物質有機會換膚、淡化斑點,但真正的痣具有一定的深度、通常深及真皮層,因此民衆不太可能借由塗抹這類物質使痣脫落。此外,淡斑物質通常具有刺激性或腐蝕性,一旦濃度劑量拿捏不當,可能還沒除痣,先發生皮膚敏感、脫屑或發炎等問題。

●手腳小痣 須留心是否爲皮膚癌竈

美國FDA不建議民衆自行點痣,還有一項重要原因是:有時,皮膚癌病竈就像黑痣、乍看無害;若錯將癌竈點除,恐怕延誤治療。

皮膚癌中「黑色素瘤」是一種由黑色素細胞發展而來的癌症,患者數相對少、但特別危險,因爲它能侵略鄰近的組織、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如肺臟、肝臟、骨頭或大腦。國內每年新增的黑色素瘤患者數兩百多人,但因確診晚,且腫瘤惡性度、轉移率及複發率都高,因此每年死亡人數也超過150人。

臺大醫院曾回溯性調查院內2010~2015年間確診的百餘名黑色素瘤病例,追蹤發現,高達70.9%患者的黑色素瘤癌症病竈長在手掌、腳底、手指、腳趾或手指甲及腳趾甲,厚度中位數爲0.21公分、猶如小痣。不過,這些生長在肢端的癌症病竈大多是突然出現的,每10人大約只有1人的肢端病竈是從黑痣慢慢演變而來。

●除痣能防癌?

雖然,痣有可能演變成癌,帶有超過50顆痣、或帶有非典型外觀痣的人,有更高的機率罹患黑色素瘤。不過,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說明,這並不意味着除痣能降低黑色素瘤的風險,因爲非常少的痣會演變成黑色素瘤,且黑色素瘤也能新長在皮膚的其他地方。

臺大醫院的這份研究另注意到,從黑痣演變而成的黑色素瘤往往較不易復發,患者較年輕、確診階段較早等。不過可能因爲追蹤期間不夠長,因此並未發現黑痣演變而成的黑色素瘤及新發生的黑色素瘤病竈兩者存活率的不同。

正常的痣往往是棕色、圓形、光滑、小於0.5公分、邊緣界線明顯,但仍可能有例外。有的痣有着非典型的外觀,但同樣無害。(圖片來源/擷取自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衛教資料 康健雜誌提供)

●正常痣、良性變化及惡性變化

無論如何,不管是突然出現或是存在已久的痣,都應該好好觀察其外觀形狀變化,有不尋常變化時才能及早就醫。那麼,要如何判斷身上的痣正不正常呢?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及徐常捷醫師的意見:

◎正常痣的外觀:

• 寬度:正常痣的寬度往往小於0.5公分,大約不超過鉛筆尾端那一小塊橡皮擦的寬度。

• 形狀:圓形或橢圓形,表面光滑且邊緣明顯等。

• 顏色:粉紅色、棕色都有可能,黑皮膚或黑頭髮的人身上的痣顏色可能較深。

• 例外:有些痣同樣正常、無害,但大小、顏色、邊緣卻不那麼典型;不過,它通常還是平坦的、光滑的,或略帶鱗片、呈鵝卵石狀。有超過5個外觀不典型的痣的民衆,由於罹患黑色素瘤風險較高,因此醫師可能會建議每年進行1~2次追蹤。

◎痣的良性變化:

• 隨年齡變化:痣本身是活的,從小長在身上的痣經常會隨年齡再長大。

• 隨荷爾蒙變化:如青春期或懷孕階段、口服藥等,有可能讓身上的痣一起變大。

• 日曬帶來的變化:可能因日曬使得局部區域的痣變黑。

• 皮膚疾病帶來的變化:皮膚疾病的發生,有可能同時影響疾病區域的痣的外觀樣貌。

• 隨免疫系統對抗黑色素而變化:有時候,黑痣的顏色會變淺、甚至出現四周白白的「暈痣」現象,這可能源於免疫系統對抗這顆痣的黑色素,並無危害。

黑色素瘤常見特徵。(圖片來源/擷取自美國皮膚科醫學會衛教資料 康健雜誌提供)

◎痣的惡性變化:

• 痣的惡性變化:顏色改變、形狀改變、質地改變、變小或變大、表面皮膚變幹或呈鱗片狀、變硬或成塊、發癢、流血或流出液體等。

• 黑色素瘤的特徵: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深淺不一、直徑增加(通常大於0.6公分)、短時間內(數週或數月內)就發生外觀變化。

• 黑色素瘤的位置:美國癌症研究所專文指出,黑色素瘤可發生在身體皮膚的任何位置,男性患者的病竈較常長在頭部、頸部或背部,女性患者較常長在背部或小腿上。但臺大醫院院內調查顯示,高達7成患者的黑色素瘤癌症病竈長在肢端,多是突然出現的、只有1/10左右的患者病竈從黑痣演變而來。

●必要時找專業 醫師常用3種方法除痣

一旦懷疑身上的痣是惡性的,或者經評估癌化風險較高(例如:內衣、衣褲經常會摩擦到的痣,可能使刺激、發炎乃至癌化的機會較高),醫師在臨牀上經常使用3種方法破壞這個皮膚增生組織:

1. 雷射:雷射是利用高能量光束汽化皮膚中的水分,藉此破壞表皮增生組織。雷射方法還能再細分「二氧化碳雷射」以及「鉺雅鉻雷射」等,後者打時溫度較低、熱傷害較小,因此又稱冷光雷射。

徐常捷說明,雷射的優點是醫師一層一層地破壞病竈,較能控制施作深度,以避免打太深造成周遭皮膚的傷害。但也因此,有可能無法完全根除皮膚深處的痣細胞,使得深處痣的復發機率在1/3~1/2不等,因此經常需要二次治療。另在鉺雅鉻雷射方面,優點是打時溫度較低、熱傷害較小,術後恢復好且較不會留疤,但也因溫度不至於使皮膚血管被燒灼後結痂,因此術後一兩天較可能滲血。

較大顆的痣往往較深、複發率高,需要的雷射次數不只一次,因此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是否直接透過手術切除。

懷疑是惡性的痣,切記不適合作雷射或電燒治療,「組織燒掉就沒有檢體可以化驗、就不知道是不是病變。如果懷疑是病變,非用割的不可」。

2. 電燒:電燒是利用電阻產生高溫,使皮膚增生組織焦化脫落。然而,電燒的高溫容易傷及周遭組織,留疤、反黑等風險均較雷射來得高。此外,懷疑是惡性的痣也不可藉由電燒去除,而須以手術切除化驗確認。

3. 手術切除:較大顆、深度較深的痣可能需要手術刀切除,不過缺點是拆線後會留下一條細疤,細疤可能會隨時間慢慢消失。

4. 剃刀刮除:剃刀能刮除的病竈屬較表淺的組織,但因刮除部位面積往往較大,止血比較不容易,因此現在臨牀上愈來愈少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