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西 城市巡禮-呂梁興縣 扼虎口
黑峪口居高臨下俯瞰黃河及對岸。
合河縣城遺址的城門。
棗,是興縣的特產。
晉劇三孃教子中的「雙官誥」。
黑峪口的明代城堡 。
山西老舊的窯洞。
山西省呂梁市興縣,緊鄰黃河,與陝西省神木縣相望。自古就曾經歷多個不同民族統治,也留下不少軍事設施的遺蹟。
根據史料記載,興縣在戰國時屬越,秦屬雁門郡;漢靈帝、獻帝時爲匈奴所據;三國、西晉屬羌胡;十六國時,
先後屬前越、後越、前燕、前秦、後燕;南北朝屬北魏。北齊始置蔚汾縣,金時改爲興,明洪武2年始稱興縣。
黑峪口位在山西最西的邊緣,緊鄰着黃河,自古就是興縣的重要渡口,當地有「天邊黑峪口」的俗諺。黑峪口如今已經有黃河大橋通往陝西,但古時卻是重要的軍事據點。在黃河大橋邊的制高點,至今仍留有一座明代的城堡,城堡由夯土建造,一直沿用到清代。興縣文物旅遊局副局長白勇表示,古堡的視野寬闊,無論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侵,或是河對面的秦兵要渡河,都能很快的發現,是當時黃河邊緣重要的軍事遺址。
瓦塘鎮裴家川口村,則有唐代的合河縣城遺址(因城下有嵐漪河與黃河合流而得名),佔地30畝,四周有3公尺高的土城牆,西南角的瞭望臺、北城門等建築都還保存完整。
碧村遺址距今4000年
2014年興縣最新考古發現了龍山時代晚期、夏代初期,距今約4000年的碧村遺址。碧村遺址剛好位於被認定是堯的都城平陽的臨汾陶寺遺址,與陝西神木的石卯遺址的中間點,三者大致是同一時代。碧村遺址2015年才由山西考古研究所正式開挖,仍在持續考古中。目前已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也挖出當時城牆的頂部,以及面積達70平方公尺的的石屋;同時期考古發現的房屋多是半穴居,該石屋的面積,是同時期考古發現之最,顯示屋主的身分地位極高。
興縣棗鄉年產10萬噸
興縣是大陸著名的棗鄉,興縣的油棗曾是康熙年間的貢品,也曾多次獲得大陸全國金獎。
根據業者表示,黃河沿岸的土地最適合種植棗樹。興縣沿河有70公里,全縣種植棗樹面積達30萬畝,年產量10萬噸。興縣的棗品種繁多,有油棗、木棗、梨棗、酸棗等近20種,其中黃河灘油棗又脆又甜,還帶點酸味,是山西十大名棗。興縣的油棗雖然沒有新疆的棗來得大,但根據研究,營養成分卻比大陸其他地方的棗子都高。據傳,康熙在北巡時曾吃過興縣的油棗,之後就要求地方進貢。
興縣的另一項特產是柏籽羊肉,在山中生長的羊,食用柏樹籽,羊肉帶有柏樹的馨香無腥羶味,且有柏籽安神、潤燥的藥效,被當地人稱爲「土人蔘」。
山西梆子興起於晉中
興縣的晉劇也獨具特色,有呂梁市唯一的縣級晉劇團。
晉劇,又名山西梆子,也叫中路梆子,因興起於晉中而得名,是已經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戲曲。
中路梆子在清道光、咸豐年間就已經盛行,流行於山西中部、內蒙、河北、陝西部分地區,發展過程中吸收晉中民歌、秧歌等民間藝術曲調。晉劇不僅有梆子腔激越、粗獷的特色,又有婉轉、圓潤的獨特風格。
晉劇的唱腔結構屬於板腔體,分爲亂彈、腔兒、曲子三類,亂彈有七種板式,腔兒指晉劇中的各種花腔,曲子則是指崑曲和地方小曲。晉劇傳統劇目豐富,經常上演的有兩百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