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兩岸交流卻大編預算 藍委批雙標

海基會明年預算暴增7千多萬元。(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兩岸官方交流每況愈下,陸委會更在6月調升陸港澳旅遊警示至橙色,「國人非必要勿前往」。但在2025年中央總預算中,藍委抓出多項不合理預算,包括海基會明年預算暴增7千多萬;以及教育部編列75.5萬赴北京交流等。藍委齊聲強烈質疑預算編列有無特殊用途,更痛批,「政府雙標,要民衆不要去大陸,卻自己編列預算。」

國民黨立委許宇甄昨指出,陸委會在明年度預算大幅增加對海基會捐助,從1億8435萬5千元暴增至2億5957萬元,增幅高達40.80%。許宇甄直言,民進黨執政以來,兩岸關係不斷惡化,官方交流幾乎停滯不前。而海基會原爲促進兩岸溝通與合作而設,如今卻形同虛設,常被對岸「已讀不回」,遑論推動實質性的交流。

許宇甄質疑,政府仍決定大幅增加對海基會的預算,這筆費用究竟有何實質意義?強烈質疑海基會暴增的預算有沒有其他特殊用途?

對此,海基會7日書面迴應表示,兩岸各項往來,不因海基、海協兩會公開協商暫停而中斷,「因爲各項往來衍生的問題也只有增加、沒有減少」,而愈缺少制度化管道,解決的成本就越高。

另立委萬美玲則發現,教育部明年度預算編列達75.5萬元的「大陸地區旅費」,工作內容僅說明前往北京訪問相關教育單位,且名目不清。

萬美玲直言,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她非常贊成,但執政黨要國人非必要勿赴陸,因此民間團體都不敢去。教育部卻編列預算去大陸,完全兩套標準,「只准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教育部昨對此解釋,主要是國際司所編列新臺幣10萬元前往北京,預定與中國大陸相關教育單位,包括對方教育部及招生服務中心等單位,研商陸生來臺名額與方式之用。

教育部強調,因疫情前,雙方會談的單位不盡相同,考量重啓陸生來臺作業後,中國大陸指定會商的單位尚未確定,爰以「相關教育單位」概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