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羣認同與使用語言不成正比 近7成民眾在家使用國語
臺師大今舉辦「如何從事有效的文化教育」調查結果記者會,由國文系教授鍾宗憲(右)主持。記者張博瑞/攝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教育策略研究團隊,針對「如何從事有效的文化教育」進行調查,發現有超過7成的國人自認是「閩南人」,但只有不到3成的國人在家會使用「閩南語」,在所有調查者中,更有逾7成國人在家使用國語。
臺師大今舉行記者會,公佈國人對於文化教育的看法調查。此調查參考內政部人的口分佈的數據,採各縣市均等的比例原則,向全臺15到59歲民衆進行電訪。
師大國文系教授鍾宗憲表示,國人在族羣身分認同方面,有7成3自認爲閩南人、1成1則認爲自己是客家人,自認是臺灣人或外省人的只有各5%,原住民更只有1.4%;不過,以上數據與國人在家使用的語言卻不成正比,調查顯示,有68.8%民衆在家使用國語,使用閩南語者爲29.7%,在家講客語的比例甚至只有1.4%,瀕危狀況嚴重。
調查也指出,居住地大概以彰化、南投爲基本線,國、閩語比大致是56:44,越往南部,使用國語的比例越低。鍾宗憲也進一步說明,都會區則會有不同的結果,像是「高雄人喜歡使用閩南語」的印象,就在調查結果被顛覆了,有高達6成5的高雄人在家使用國語、講閩語者則約3成2。而「屏東縣」在家使用各語言的比例,則與國人族羣認同的比例最吻合,國、閩語比約是3比7。
去年研究團隊的調查顯示,超過5成的國人自認不瞭解原生族羣文化,今年的調查則有近4成左右國人認爲「居家語言習慣」不影響「對於原生族羣文化的瞭解」。鍾宗憲指出,這顯示「居家語言習慣」和「對於原生族羣文化的瞭解」已有脫節的現象。
此外,問卷中「生活環境」及「學校」對原生族羣瞭解程度的影響,有高達8成4及7成4的國人認爲是影響的主因。鍾宗憲分析,國人強烈期待家庭以外的文化教育資源。他說,在「家庭」以外的場域推廣文化教育,值得教育當局關注,而有超過半數的民衆認爲最容易接觸到的文化產品是「影視作品」和「音樂歌謠」。
鍾宗憲說,文化部應加強文化教育推廣的力道,尤其影視、音樂都是具經濟價值、可外銷的產品。在此次調查中,超過8成受訪者認爲「AR、VR、3D動畫、電玩遊戲等科技發展」對文化教育有助益,表示民衆對科技發展有感,知識的取得、教育的方式,甚至體驗生活的安排都已不同以往。他舉對岸「黑神話:悟空」電玩遊戲,發售後一個月內全球銷量就超過2000萬份爲例,臺灣應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刺激、開拓文化產業。
鍾宗憲表示,文化教育的調查是繁瑣且綿密的,研究團隊將努力集結近年統計到的數據,並預計於明年推出「文化教育建議書」,供相關部會在研擬政策參考。
臺師大調查採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法,並以各縣市爲分層。有效樣本1070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爲正負3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