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浴救手腳冰冷 中醫曝這3款人母湯!

中醫師指出,足浴溫度如一般洗澡水即可,若低於體溫則無泡腳的功效。(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人之衰老始於足,足血盈則身心健」,中醫十二經絡中,循行足部之經脈就有六條,其中又以肝脾腎三條經絡最爲重要,不僅調控睡眠、情緒、消化、泌尿及生殖系統,也可增加下肢循環、緩解腿部筋骨不適,透過足浴法可鬆解忙碌的現代人一天的壓力勞累,較全身洗浴來說更爲便利。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黃琦雯醫師表示,腿常被稱爲人體另一個心臟,因爲離心臟最遠,平常靠小腿肌肉收縮回流,血液循環較差,足浴利用外溫協助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可以改善睡眠品質、緩解經期不適、幫助消化減少腸胃不適、活絡筋骨。

泡腳建議方法,水位超過腳內踝以上約4指幅,因穴位「三陰交」位於此處,爲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是幫助血液循環重要穴位,如腸胃功能不佳可將水位升高至膝窩下4指幅,此處會經過「足三裡」,是幫助消化的重要穴位。

溫度方面,一般洗澡溫度即可,約攝氏39至42度,低於體溫則無泡腳的功效。時間控制在15至20分鐘,覺得身上微熱,額頭上有汗即可。另外搭配以下足部穴位按摩效果更佳。

黃琦雯提醒,雖然足浴擁有諸多優點,然而,糖尿病、正在接受化療以及嚴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泡腳時則要特別注意,因糖尿病患的免疫系統較差,若有傷口恐有感染風險;正在接受化療後的癌症病患,末梢神經遭破壞變得不敏感,泡腳時要注意溫度,以免燙傷;此外,嚴重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不宜頻繁泡腳,更不適合泡澡,因爲溫水浴後血管擴張會造成血壓下降,心血管疾病患者循環不佳,血液難迴流於心髒,反而會造成血壓浮動過大或水腫,若泡太久脫水或出汗嚴重,血液變濃稠,恐有血管阻塞風險。

一般民衆腳部皮膚龜裂或足部有傷口時也不建議泡腳,若細菌性感染恐有蜂窩性組織炎的風險;飯後、運動後、空腹時也不建議馬上泡澡或泡腳,吃完飯後立刻洗澡,會讓血液往體表流動,胃腸道的血流量減少,容易消化不良; 運動後體溫升高,微血管擴張,需透過皮膚大量排汗帶走熱,如果馬上洗澡,不僅會使熱氣無法散出,同時也會讓血液流向肌肉和皮膚,導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 空腹時血糖低,溫水浴使血液聚集於體表,會導致腦部供血量減少,容易發生頭暈,建議皆等待1小時的時間。

如果想要改善手腳冰冷、風溼痹痛、經痛、失眠、腸胃蠕動功能不佳者,可以加入藥材像是川芎、獨活、香附、乾薑等,能改善局部血循不良,促進新陳代謝,具有活血祛溼、行氣溫絡的作用,若有需要請務必找合格中醫師進行諮詢及診療,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以免保健不成反傷身,最後,醫師貼心叮嚀,無論泡澡或泡腳,都會微微出汗脫水,記得藥浴後多補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