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息變化曝警訊!8旬翁反覆偷拿鄰居盆栽 經查患阿茲海默症

作息變化曝警訊!8旬翁反覆偷拿鄰居盆栽,經查患阿茲海默症。(示意圖/AI製圖)

醫師手指的電腦螢幕畫面,呈現出失智症患者的腦部MRI(磁振造影)畫面。(高醫岡山醫院提供/林雅惠高雄傳真)

高齡86歲的孫伯伯是名失智症患者,家人早在3年前就開始注意到他經常重複問問題,記憶力變差,常忘記自己物品放在哪裡,還多次擅自將鄰居的盆栽抱回家,情緒也變得不穩定,家人一開始以爲長輩只是因爲老化較健忘或心情不好,但經醫師診斷,已罹患了阿茲海默症。

隨着病情發展,孫伯伯開始日夜顛倒,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卻精神亢奮,直到去年,家人發現他夜晚偶爾會跑出門,還曾騎着鄰居腳踏車回家,因此和對方起了衝突,被一狀告上法院。

除了行爲上的變化,孫伯伯的自我照顧能力也逐漸下降,開始忘記每天都要洗澡、刷牙等基本個人衛生習慣;到了後來,孫伯伯的情緒變得冷漠,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也不再關心自己的健康。

失智症不僅影響記憶力,還伴隨着行爲與精神症狀,成爲照顧者一大挑戰。圖爲示意圖非當事人。(高醫岡山醫院提供/林雅惠高雄傳真)

高醫岡山醫院神經科主任周秉鬆指出,失智症不僅影響記憶力,還常伴隨着許多行爲與精神症狀,包括持續重複購買相同的東西,並經常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等,這些「強迫性重複行爲」成爲照顧者主要的壓力來源。

周秉鬆表示,經過檢查及評估,孫伯伯開始服用藥物治療,雖然記憶力稍微穩定,但行爲症狀的波動仍存在,包括躁動、重複行爲、日夜顛倒、睡眠障礙、情緒冷漠及精神亢奮等。這些症狀不僅影響患者本身,對照顧者也是一大挑戰,因爲他們必須隨時應對患者的各種突發狀況,以及這些行爲可能引發的法律訴訟問題。

每年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衛福部最新調查,社區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爲7.99%,且有66.01%發生率伴隨至少一項BPSD症狀,並推估今年國內65歲以上失智症人口數已達35萬人。

周秉鬆說,失智症透過早期治療和介入,可有效延緩病程惡化,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除了藥物治療外,還需要家人支持與專業團隊協助。

周秉鬆指出,面對失智症患者的行爲與精神症狀,家人首先需要理解,患者並不是故意做出這些行爲,而是疾病所導致,以下方式可以幫助減少患者的不適應與焦慮:包括1.建立穩定的生活作息:定時的起居和活動可以幫助患者減少焦慮感,特別是針對日夜顛倒問題、2.減少環境刺激:過度吵雜、光線過強或環境變化可能加重患者的症狀,創造一個安靜、穩定的環境對患者更有幫助、3.溫和的溝通技巧:當患者出現情緒波動或不當行爲時,保持冷靜,避免責備或激動,使用簡單明確的語言進行溝通、4.尋求專業協助:醫療團隊、社工與心理師可以爲家屬提供專業的建議與支持,協助處理行爲問題。

孫伯伯的家人雖然面對許多照顧上的挑戰,但也逐漸學會幫助患者應對病情發展。周秉鬆呼籲,失智症是一個需要長期陪伴與支持的疾病,理解和應對行爲與精神症狀,是家屬與患者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