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阿米巴肝膿腫治療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近期也觀看了一系列的近代革命史題材的紀錄片,又一次接受了近現代史教育。其中有個細節,關於阿米巴肝膿腫的戰地治療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革命前輩以大無畏的精神戰勝病魔,同時隨軍醫生的治療智慧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1】懸壺濟亂世

時間回溯至1935年,當時的時代背景在約翰·瓦特的書裡有客觀的描述。約翰·瓦特,美國著名中國軍事醫學史專家,其眼中的中央紅軍長征醫療:艱難卻卓絕的生命救護。

懸壺濟亂世:醫療改革者如何於戰亂與疫情中建立起中國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美]John.R.Watt 著;葉南 譯 / 復旦大學出版社 / 2015-08 /

【2】長征中的阿米巴肝膿腫治療

懸壺濟亂世這本書提到的一位軍醫賀誠,曾救治這樣的病例(下圖右側爲醫生的治療記錄,阿米巴肝膿腫破入結腸的示意圖):

“1935年8月,長征到了毛兒蓋後,首長近來感覺虛弱,身體不適,多有發熱,偶腹瀉。後病情來得非常兇猛,連續幾天一直髮着高燒,不思進食,最初當作長征路上的多發病—瘧疾來治,但高熱仍不退,而且發現肝腫大,甚至出現昏迷、譫妄。又由幾位醫生會診,並通過顯微鏡下檢查出糞便中的阿米巴滋養體,診斷爲阿米巴肝膿腫。病因明確,但在當時情況下根本不具備手術條件,只能用依米丁藥物治療和冰塊冷敷肝區。曾從國外資料上看到一種治肝膿腫的辦法,就是依靠自然病史促使膿液通過結腸內排出體外(機率很低,1%)。因肝臟正壓在橫行結腸上,所以治療策略是誘導其向下發展不向上發展,使其達到穿孔排膿……慶幸的是,果然幾天後,排出許多膿液便,體溫開始下降,接着加強營養,注意加強休息,逐漸恢復了健康。”

【3】1935年的阿米巴肝膿腫治療的國內水平

談及上面的長征故事,可能有人會想,當時都是缺醫少藥的狀態,這種治療不足爲奇。果真如此嗎?其實國內當時阿米巴肝膿腫的手術已經技術成熟。用歷史事實說話。下面的對照病例來自於1935年的中華醫學雜誌。該文獻報道的是京滬滬杭甬鐵路上海醫院(就是後來的上海鐵路局中心醫院 )在1934年的一個阿米巴肝膿腫疑似肝癌的手術病例。

阿米巴性肝膿腫一例[J]. 中華醫學雜誌,1935,21(4):373-375.

這個對照,就是反襯出這個事實:革命者,要冒着生命的危險去爲真理戰鬥,爲了革命,就要知道,即便病重,也得不到同時代的合理救治,就是這樣,先輩依舊忠於革命,不變氣節。

結語

革命前輩用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克服了諸多艱難險阻,利用1%的可能,100%創造了奇蹟。在現今時代,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還會有困難,要爭取勝利,這種敢於勝利的革命信念與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都是至關重要的。今天的筆記一方面用同時代的院內治療做對比,看到了革命者的捨生冒死,這是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讓我看到了英雄就是用1%的可能創造了100%的奇蹟,勝利的源泉來自敢於勝利的信念,也來自於爭取勝利的智慧。

紅軍精神就是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忠貞不渝的理想信念、歷盡艱險的吃苦精神、無堅不摧的樂觀主義、智勇雙全的革命素養。

紅軍精神萬歲!萬歲!萬歲!

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