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魯迅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19年後才發現先生的高明

晚清時期,中國與西方相比,有明顯的差距。

這時候,很多仁人志士開始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開眼看世界”、“新文化運動”等等,旨在喚醒落後的體制、落後的文化和落後的國人。

到了民國時期,與大革命平行推進的,還有關於文字、文化改革的新文化運動。

1923年1月,以胡適、蔡元培、錢玄同、黎錦熙、趙元任、傅斯年爲代表的學者在《國語月刊》第七期專門出版了“漢字改革”的號召文章。

這一號召,猶如黑暗中的一束光,它開始從根本上批判封建文化,反思封建教育,開始對3000年的漢字“亮劍”。

主張改革的學者們以爲,漢字(繁體字)太過複雜,不論書寫還是識別都難度極高,一個人沒有一二十年的學習功底,基本上不能讀書看報。

當時中國約有4億人口,90%以上都是文盲,有文化者極少。

正是全民處於愚昧、無知的狀態,才使得國力一蹶不振。面對外國勢力的入侵,國人不僅不自知,甚至還成了“領路黨”、“扶梯黨”。

也正是因爲如此,當年留學日本攻讀醫學的魯迅,最後不得不換了專業,準備用“文字”喚醒國人。以魯迅之見,學醫只能治人身體之疾,卻不能救治心靈之疾。

但是令魯迅沒想到的是,他雖然改用“文字爲刀”,用文字來喚醒國人的覺醒,爲此他也寫出了諸如《狂人日記》《孔乙己》《吶喊》等極具批判性的文章,可是國人識字的不多,這成爲橫亙在他理想中的一道牆。

爲此,魯迅非常支持漢字改革。

1931年瞿秋白、吳玉章等人倡導“中國文字拉丁化”,當時魯迅非常支持,不僅捐出了不少稿費給漢字拉丁化運動,還特意發文解釋道,

其實漢字的拉丁化,是一個錯誤的方向。

漢字拉丁化,是將漢字變成拼音化的一種形式,它像英語一樣,能夠讓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提高識字率,且當時拼音化的文字是世界主流,很多國家都在嘗試改革。

只是我國在推動“漢字拉丁化”的過程中並不順利,爲此我們的漢字得以保留,不至於跌入萬丈深淵之中。

在亞洲國家中,只有越南文字拉丁化成功。當時越南還爲文字的改革成功而慶賀,如今越南開始爲拉丁化的文字盡嘗苦果。

衆所周知,每個漢字有很多表意,況且還有同音詞。如果拉丁化後,將會喪失漢字原本的豐富的表達,況且面對同音字,又很難區分。

後期,文字改革開始朝另一個方向發展,即:用“羅馬拼音”爲漢字標註讀音,利於識別;將原本的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利於書寫和傳播。

1936年5月30日,在魯迅去世前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有一名叫“芬君”的記者,特別對魯迅進行了採訪。

採訪中,芬君提到關於漢字的改革,當時已躺在病牀上的魯迅,仍然激情彭拜的說道:“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關於魯迅的這一言論,在芬君編寫的名爲《前進思想家魯迅訪問記》一文中可以得見。

只是這裡的“漢字不滅”,魯迅指的是“簡體字取代繁體字”,並不是徹底將漢字推翻。要理解魯迅的這句話,我們不能斷章取義,還需看他的完整文本:

從魯迅先生的舉例中可以得見,他所痛恨的是繁體字,並不是“漢字”。對於文字的改革,他是傾全心之力贊同的。

19年後,1955年10月,新中國文字改革會議召開。會上通過了《漢語拼音方案》和文字簡化方案,這標誌着禁錮國人3000餘年的漢字,迎來了全新的歷史時刻和使命。

讀者們,關於“我國漢字的改革和簡化”,大家怎麼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