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押題預測:抗日戰爭專題
一、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事件
①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三省。②華北事變:日本策劃華北特殊化和防共自治運動。③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誌着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的到來。④西安事變:成爲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⑤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②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爲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④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巨大影響,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
三、抗日戰爭勝利的主要原因
第一,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現在:①以毛澤東爲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②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爲引導全民族走向抗戰勝利的一面旗幟;③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爲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④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線政策,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闢廣大的敵後戰場,成爲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⑤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於獻身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爲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第二,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第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和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以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開的。
四、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
①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是中國人民戰勝一切艱難困苦、實現抗戰勝利的力量源泉。 ②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動力。③提高綜合國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證。④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同時又不懼怕戰爭。⑤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才能捍衛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權利。
五、抗日戰爭期間的兩條抗戰路線
②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動員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進行抗戰。
下一頁:
六、抗日戰爭期間兩個戰場的抗戰情況
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六、抗日戰爭期間兩個戰場的抗戰情況
(1)國民黨正面戰場:
①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比較積極抗戰,先後組織了四大會戰(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承擔了主要的抗戰任務,但由於實行片面抗戰路線,正面戰場還是喪師失地,一潰千里。
②進入相持階段,由於實行消極抗戰,積極反共方針,正面戰場出現豫湘桂戰役大潰敗。
(2)共產黨敵後戰場:
①抗戰初期,八路軍、新四軍在全面抗戰路線指引下,挺進敵後,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把敵人後方變爲抗戰前線,從日寇手中奪回大片淪陷國土,嚴重威脅敵人後方。
②相持階段,中共爲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克服困難,採取一系列措施,敵後戰場成爲抗戰主戰場。
(3)兩個戰場的相互關係:兩個戰場是國共合作抗日的體現,他們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爲抗戰作出貢獻。
①抗戰初期,沒有正面戰場的抗戰,就沒有敵後戰場的發展;沒有敵後戰場的發展,就沒有相持階段的到來。
②相持階段,沒有正面戰場繼續抗戰,就沒有敵後戰場反掃蕩的勝利;沒有反掃蕩的勝利,正面戰場就不可能堅持抗戰到底;
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1)形成背景和原因: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中日民族矛盾已逐漸上升爲主要矛盾;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2)目的:團結一切愛國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①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中央發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的目的是使中國完全變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發佈一系列文告,號召全國工農武裝起來,進行民族的自衛戰爭。②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③1935年,中共中央在陝北的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④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爲時局轉換的樞紐,十年內戰的局面由此結束,國內和平基本實現,標誌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⑤1937年8月,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紅軍主力改編爲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簡稱八路軍),南方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爲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⑥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爲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4)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對蔣政策變化:①1931年“九一八事變”,蔣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中國共產黨對蔣介石的政策是“反蔣抗日”。②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之後,1936年5月,中共中央發佈《停戰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放棄了“反蔣抗日”的口號。9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黨內指示,明確提出黨的總方針是“逼蔣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也是中共“逼蔣抗日”方針的成功。③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國共產黨爲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實際承認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爲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聯蔣抗日)
(5)與第一次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相比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具有的特點:第一,廣泛的民族性和複雜的階級矛盾。它不僅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還包括以國民黨蔣介石爲代表的親英美派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同時,由於階級成分的複雜和利益的差異,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存在着複雜的矛盾和鬥爭。第二,國共雙方有政權有軍隊的合作。國民黨領導全國政權和軍隊;共產黨領導局部政權和軍隊。第三,沒有正式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和協商一致的具體的共同綱領。國共兩黨只能採取臨時協商的特殊形式解決問題。
(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和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