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國扣件產業回顧與展望
2011-2020年臺灣扣件產值與進出口值
近十年我國扣件產品出口平均單價
近五年兩岸扣件產品出口情形比較
我國扣件產業發展不利因素分析
前言 Covid-19疫情肆虐全球,2020年我國扣件產值爲新臺幣1,309億元,較2019年衰退約7%。出口值爲1,218億元,出口比例爲93%,主要出口國仍以美國爲主,佔總出口值40%。 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各國GDP,臺灣是唯二GDP正成長國家(另一是中國大陸)。後疫情時代醫療器材、遠距工作視聽設備、居家電子網路娛樂消費崛起,故注意到部分扣件廠商訂單不減反增,開拓市場方向正確。 但亦注意到競爭對手與我國的出口平均單價愈趨接近,尤其出口品項相仿,單價差距也逐漸收斂,我國需要全力戒備正視問題。
我國現有扣件製造廠家約1,857家,就業人數約4萬人,2020年產值爲新臺幣1,309億元,出口值爲新臺幣1,218億元,進口值新臺幣47.6億元,顯見本產業產品替我國創造大幅貿易順差。
然而,長期存在勞動力不足、未能加入RCEP等國際貿易協定,新近則有Covid-19疫情挑戰,全球主要央行展開無限QE等措施,總體環境嚴峻,幸我國防疫有成,儘管歐美等製造業大客戶因疫情,一時需求減緩,但我國扣件產業仍堅定地保持接單及出貨,自2020年第二季歐美停工導致景氣落底後,扣件產業整體出口與訂單表現逐漸回升至疫情前水準,甚至部分廠家因經營方法與工具升級,營收逆勢上漲。
Covid-19疫情導致全球經濟活動在2020上半年一度停擺,嚴重衝擊全球景氣,歐美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分別較上季衰退12.1%、9.1%,創下史上最大跌幅;然而,2020年第三季起隨着治療藥物陸續出爐以及各國對病毒傳播途徑的理解與管控,衝擊已明顯降低。遠距居家工作、網路購物等商機大爆發,搭配歐美無限QE等大規模紓困政策,全球景氣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重返正軌。而新興市場景氣跌幅,則因疫情的發展先後與嚴重程度而有所差異。中國大陸疫情於2020年1月爆發,3月之後大致平息;中國大陸以外的新興市場,如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等,疫情反覆,至今尚無放緩的跡象,解除管制的步伐明顯落後於歐美之後,這場疫情對於經濟活動的影響,沒有專家敢保證何時完全落幕,後疫時代正式展開。
2020年臺灣扣件產業回顧
我國扣件產業以外銷爲主,自2005年以來維持15年均達93%的外銷比例,足見扣件爲我國重要創匯產品。2020年則受全球因疫情需求疲弱波及,臺灣扣件產業整體出口成長前三季陷入衰退,第四季出口才由負轉正;2020年扣件產業整體出口衰退13.5%,2020年全年我國出口值爲1,218億元新臺幣,出口量爲142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比分別下降12.3%及8.2%(2019年出口值爲1,389億元新臺幣,出口量爲154.6萬公噸),在進口方面,2020年我國進口值將近48億元,進口量近2萬公噸。近10年臺灣扣件產值、進出口值如(見圖)所示。
臺灣扣件產業面臨挑戰
(一)需要再度正視紅色供應鏈及類紅色供應鏈
面對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在材料及成品的價格競爭,國內勞動力與成本缺乏優勢。2015年臺灣曾經正視過紅色供應鏈的問題,何爲紅色供應鏈?即中國大陸實施進口替代政策:將原本需要從國外進口的中間財轉由中國大陸當地生產,建立在地供應鏈,又中國大陸喜好紅色,故外界稱紅色供應鏈。
而東南亞主要扣件生產如印尼、越南等也偏愛紅色,且跟中國大陸合作密切,故在此稱此類東南亞生產國爲類紅色供應鏈。這些類紅色供應鏈因爲價格低於市價,甚至被美國懷疑替中國大陸製造的產品背書產地來源,出口到美國以逃避懲罰性關稅,印尼近年即遭歐盟判定違反傾銷原則,2020年底,印尼獲判稅率爲17.3%,中國大陸則爲9.2%至19%不等,我國燁聯及唐榮鋼鐵亦獲判反傾銷稅率4.1%,華新麗華及其他業者爲7.5%。
中國大陸面臨美中貿易戰,放出紅色狼煙,相關政策包括外商在地化、限制當地零件採購須達30%以上,以及積極投資合併等;此外,更祭出橫跨兩個五年的中國大陸版工業4.0《中國大陸製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簡稱中國大陸製造2025),在原有的人力、資本等優勢上,再添加技術研發創新一筆。可以注意到中國大陸逐漸擺脫純代工型態,轉而自行發展產業鏈,藉多年與歐美交手經驗,從臺日取經,漸漸拼湊出愈來愈完整的上中下游一條龍。過去中國大陸因歐美以反傾銷稅抵制以及品質良莠不齊,導致其扣件產業不敵我國,但擁有吸引外商合作優勢(資金、土地、人力)以及大膽佈局上中下游(材料、研發、技術、市場)的魄力,是競爭力強悍的勁敵,如(見圖)所示,回顧2016~2020年我國與中國大陸扣件的出口平均單價,分別從1.57美元/公斤成長至2.17美元/公斤以及從2.48美元/公斤成長至2.93美元/公斤,兩岸出口品項相仿,單價差距也逐漸收斂,我國需要全力戒備正視問題。
根據本研究初級訪談資料,很多扣件廠商不僅是爲了分散製造,更是考量到未來臺灣在各國談判貿易聯盟時的相對弱勢。有能力建立海外工廠的廠商,除考量薪資、土地、材料取得等生產要素價格外,也會考量地緣關係,已經移廠或準備移廠的扣件廠商目前首選越南,其次爲印尼,至於馬來西亞或菲律賓,因爲生產要素價格近年已快追上臺灣,且排華情況時有所聞,故較不列入我國扣件廠?考慮名單。
(二)由出口平均單價看出我國成長瓶頸,需要找出路
儘管臺灣自金融海嘯復甦後,受全球經濟振奮影響,扣件產業年年出口達40億美元以上,是重要國家的重要供應鏈夥伴,例如我國爲美國的第一大進口國,佔其扣件總進口32.1%(以金額計)及29.6%(以重量計);德國的第二大進口國,佔其扣件總進口11.7%(以金額計)及15.0%(以重量計);英國的第三大進口國,佔其扣件總進口12.7%(以金額計)及15.1%(以重量計),詳參本書附錄。但近十年的出口平均如(見表)所列,細究對於臺灣扣件產業的不利因素,例如材料價格爲不完全競爭、容易被各國貿易協定排外無法享受互惠關稅、土地取得成本與勞工薪資上升等,若生產技術門檻不高的標準品,只有到海外設工廠一途,無法與外競爭。但有能力移廠的畢竟爲扣件業少數大廠,因此爲了產品品級提升,引進高階製造勢在必行。
臺灣扣件產業展望
(一)持續性混亂成常態,迎接後疫情時代
臺灣扣件產業爲高度出口導向,40%出口至美國,37%出口至歐盟,非常仰賴國際市場,當國際市場失守,儘管臺灣防疫成績亮眼,扣件產業亦會被歐美客戶影響。同時,美中貿易戰隨着拜登政府上臺可能開創另一個局面,一場新國際貿易風暴似乎悄悄醞釀中,我國未能加入RCEP等國際貿易協定對我國扣件產業來說,絕對無法獨善其身。持續性的混亂將是向來慣於制式流程的扣件產業面臨最大挑戰,但換個角度來說,亦是驅使扣件工廠原有生產型態轉型升級的最大動力。
疫情不全然是負面效應,本研究整理扣件廠商的初級訪談資料中發現,在2020年9月開始,原本因歐美鎖國消失的扣件訂單紛紛恢復,急單涌至,多數廠商第四季卯足全力加班趕工,但受到國際貨櫃運輸缺櫃及運價飆漲的影響,部分廠商表示,雖訂單滿手但恐侵蝕獲利,再加上臺幣升值,恐有營收增加但淨利大幅減少的狀況。整體來說,疫情反而對於臺灣扣件產業意外的有加分作用,因爲疫情控制得宜,我國扣件在全球供應鏈裡成爲最安定可靠的角色。
(二)因Covid-19看到產業的不變與改變
2020年臺灣經濟成長率爲2.98%,由於防疫成功,疫情之下逆勢締造亮眼成績,不只是近30年來經濟成長率首度超越中國大陸,更傲視所有被Covid-19影響的已開發國家。
臺灣此次表現優異,除了2020年防疫有成,最主要是展現我國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價值,歐美工業從停工到復甦,對臺灣的半導體、電子元件、金屬零組件追加訂單,甚至出現重複下單的情況,因此2020年我國是少數GDP正成長的國家,如同當年金融海嘯唯一屹立不搖的德國一般,梅克爾總理表示製造業是德國國本,同理,我國製造業強勁,亦爲我國國本,螺絲螺帽更是工業之米,在供應鏈中難以撼動,任何一個國家在發展交通系統、公共建設或是機械器具等,不論新建或重建,都不可能不用到扣件,因此我國2020年扣件產業仍保持41.6億美元的外銷金額,2021年依廠商接訂單的狀況預測,全年有可能突破45億美元,成爲史上新高。
扣件業最大成本支出多數仍爲材料成本,而鋼廠2020~2021年正迎接鋼價高峰期,原因有三,其一歐美疫情後積極開展基礎建設,鋼鐵需求大增;其二是全球的綠能趨勢下,風電、太陽能、電動車,甚至還有半導體新廠的擴產,都需要鋼鐵;其三是鍊鋼用的煉焦煤漲幅驚人,全球鋼廠都面臨原物料成本大增的問題,結果當然反映在售價上。
適當漲價有助扣件產業訂定產品售價,但是面對大漲的盤元價格,多數廠商則表示無法即時反映在產品售價上,尤其扣件業多爲長期客戶,簽有供應鏈長約,除非是新產品訂單,否則多數只能跟客戶妥協,自行吸收多餘材料成本漲幅,因此,有大量庫存盤元的扣件廠將受惠訂單變多,沒有多餘庫存的廠商只能接受日益趨高的盤元價格,勢必侵蝕獲利。
小結
Covid-19疫情重創全球各國GDP,臺灣是唯二GDP正成長國家(另一是中國大陸)。後疫情時代醫療器材、遠距工作視聽設備、居家電子網路娛樂消費崛起,故注意到部分扣件廠商訂單不減反增,開拓市場方向正確,例如電動車爲目前明星新興產業,對我國原本以車用扣件爲主的業者具優勢。後疫時代導入智慧製造,可避免斷鏈風險,並提高生產效率。
歐盟對中國大陸出口之鋼鐵釦件延長反傾銷稅,我國業者有受惠於轉單的機會。隨着疫情趨緩,全球製造業迎接榮景,我國扣件產業一榮俱榮。除了本文所提廠商面臨挑戰之外,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處資料注意到金屬製品產業因疫情之故,對設備投入程度敬陪末座,在後疫情時代我國扣件產業競爭力恐有衰退之虞,金屬中心在未來規劃跨業媒合交流活動,讓扣件廠商有機會進行跨業合作,掌握後疫情時代汽車電子、能源等新興熱門產業商機。